APP下载

菏泽市抗旱减灾现状及对策

2012-08-15夏伟民

山东水利 2012年12期
关键词:菏泽市蓄水抗旱

夏伟民 ,盛 菲

(1.菏泽市洙赵新河流域工程管理处,山东 菏泽 274000;2.菏泽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 菏泽 274000)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菏泽市水资源贫乏,十年九旱,旱涝交替,以旱为主是基本市情。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突出的供求矛盾成为制约该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进一步加强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是新时期菏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历史旱灾影响及损失

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8县2区,总人口875万,土地总面积1.22万km2,系黄泛冲积平原,除黄河滩区的379 km2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均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

菏泽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6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43 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9。多年平均降水量675 mm,市内各地分布不均,东部的单县、巨野在700 mm以上,而北部的鄄城不足630 mm。由于菏泽市冬夏受不同气团的影响,降水的月分配也不平衡,季节性差异较大,每年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9 mm,占年均降水量的71%,尤以七、八月份更为集中。每年的春季、秋季降水量偏少,旱情较为严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4.2倍。由于年降水和蒸发的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形成了菏泽市“春旱秋涝,涝后又旱,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公元1386—1981年的596年中,全市共发生较大旱灾173次,平均3.5年1次。1949—1982年的34年中,发生旱灾15次,平均2.26年发生1次大旱。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旱灾更加频繁。1986—1991年6年连续干旱,年均受旱成灾面积13.5万hm2,严重影响了菏泽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旱灾更是频繁发生。根据市防办统计资料,从1990—2004年共计15年中,每年均有旱灾发生,并发生大旱6次,年均受旱面积51.3万hm2,成灾面积31.7万hm2,损失粮食6.3亿kg;年均农业总损失35.1亿元,工业总损失2.54亿元,城乡饮水困难人数65.4万人。2012年5月份以来,菏泽市降雨量严重偏少,全市平均仅11.8 mm,比2011年同期和历年同期分别偏少85%和87%,农田旱情迅速发展,抗旱形势严峻。

2 抗旱设施情况

2.1 抗旱工程措施

1)地表水源工程。菏泽市地处黄泛平原,缺乏修建较大蓄水工程的条件。现状仅有浮岗水库、界牌水库、电厂水库、西城水库、南湖水库、太行堤水库、成武县文亭湖等蓄水工程,除界牌水库能蓄少量地表水外,其余水库全靠黄河水充库。据统计,多年平均可拦蓄地表水1.78亿m3。河道干支流上共建大中型拦河闸138座,河闸总蓄水能力1.52亿m3。

2)地下水源工程。菏泽市地下水源工程以机井为主,现有浅层机井13.58万眼,供水能力14.65亿m3;深层生产井308眼,供水能力0.67亿m3。地下水总供水能力15.32亿m3,以井灌为主面积28.6万hm2。

3)黄河引水工程。菏泽市现有引黄灌区8个,建有闫潭、新谢寨、老谢寨、高村、刘庄、苏泗庄、旧城、苏阁、杨集9座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405 m3/s,设计灌溉面积47.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7.8万hm2,实际引黄灌溉及补源面积59.7万hm2,菏泽市年均引黄水量12.5亿m3。沿黄河县区的引黄灌区,可直接引黄灌溉,并补充地下水;远离黄河县区,可通过闫潭南送水干线、东鱼河及其北支、洙赵新河、洙水河、万福河等渠道调水灌溉,也可通过沟渠、引蓄黄河水补源。当前菏泽市各类蓄水工程共蓄水2.2亿m3。

2.2 抗旱非工程措施

在注重抗旱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菏泽市也大力发展抗旱非工程措施,建立了相应的三级抗旱管理机构,即菏泽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乡镇水管站,由上而下统一调度管理。建立各级抗旱服务组织169个,其中:市级抗旱服务站1个,县级抗旱服务站10个,乡镇级片站158个,从事抗旱服务的人员9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市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龙头、县区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骨干、乡镇级抗旱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积极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为群众搞好抗旱服务,为抗旱工程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存在问题

3.1 水资源调度不统一

菏泽市两大市管河道为洙赵新河和东鱼河,这两条河担负着全市80%以上的输送水任务,上有大中型节制座15座,分别处于各县区,其中部分节制闸由县区调度,协调送水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抗旱大局。

3.2 水源工程少

菏泽市系黄泛冲积平原,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无天然的蓄水条件,蓄水工程少,主要依靠河道节制闸层层拦蓄,河道干支流上河闸总蓄水能力仅1.52亿m3,不适应抗大旱的要求。

3.3 引黄河水不可靠

受多年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底下切,河势变化,菏泽市各个引黄闸的引水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从近两年引黄情况看,有几个闸在高村水文站流量480 m3/s时仅能引水5 m3/s左右流量,黄河来水再小的话,很有可能引不出水来。而且省每年分配给菏泽市的黄河水量由原来的15亿m3减为现在的10亿m3,可靠水变得不可靠。

3.4 抗旱非工程措施不健全

菏泽市用于抗旱的非工程措施虽然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仍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旱情信息监测和采集站点需要建设,技术人员数量和素质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需健全;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优化调度

在面临当前春旱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紧紧抓住引黄调水不放松,加强关系协调,科学调度、统一管理、合理配置,主要保人畜吃水、工业用水,兼顾春灌造墒,使有限的黄河水源发挥最大的抗灾效益。为实现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工程配套,结合2012年的抗灾实际,坚持早规划、快行动、重实效,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4.2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

完善水源工程规则,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兴建平原水库、机井等水源工程建设。对于平原水库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必要时争取民间资本注入,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河库一体化的蓄水结构,对部分骨干河道的适宜河段进行拓挖治理,建设一批河道型水库。在降雨稀少、引黄无望的情况下,机井建设是抗旱减灾最有效、最实际的根本措施。政府与水利部门要制订出台相关优惠补助政策,各级财政挤出部分资金扶持群众打井抗旱,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打新井、修旧井的积极性,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生产、生态需求。

4.3 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加快旱情信息监测和采集站点建设,为科学抗旱提供技术支持;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服务于民、微利经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为农民提供灵活方便的优质服务;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有效的抗旱责任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制定抗旱预案,确定在紧急情况下的供水原则和舍保重点,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变被动抗旱为科学抗旱。

4.4 加快抗旱立法前期工作,依法抗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抗旱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抗旱工作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抗旱行为,使其真正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尽快开展抗旱立法前期工作,制定抗旱法规,做到依法抗旱,争取抗旱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是当前开展抗旱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菏泽市蓄水抗旱
2022年巴西水电站水库蓄水率达50%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小村的呼噜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捉迷藏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