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2-08-15奚昕
奚 昕
(滁州学院 人事处,安徽 滁州239000)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及管理实践的纵深推进,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总量急剧增加,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多元化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和岗位的胜任力要求不断提高,培养一大批既有理论又能实践、又快又好地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实用性人才非常必要。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虽有一些成果,但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衔接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通过细分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市场,重新定位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功能,改革课程内容与结构、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形成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下级学科,综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该管理中的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论学科还是课程层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象及内外环境都是复杂多变的,都强调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应用、技术操作和分析决策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中,才能提高该课程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同时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课程改革也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
围绕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应用型普通高校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必然使不同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有所区别,继而体现在课程建设方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以“面向大众、服务基层、实践应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社会、企事业及基层单位的用人要求。应用型高校包括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大批满足生产、服务、技术等一线需要、具有较强实践工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高校则是培养适应行业、职业及岗位群要求,具有较丰富的学科知识、较系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
(三)应用型普通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几乎是单向的,课程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驾驭及表达应变能力。不同于基础理论学科,管理类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更是应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满足人才和技术市场需求而产生,课程的前沿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特点,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封闭、静态、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过程。所以,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双向沟通机制、营造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方能发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育人目标,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围绕“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预测并把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市场需求,行业与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等要求,突出培养人才的职业和岗位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及先导性的课程目标及功能体系,将该课程打造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应用型高校精品课程。
(二)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26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及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社会需要和人才市场分类,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贡献。二是以战略发展、整体优化为原则,围绕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功能与结构,将人才需求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与多种技能、综合素质相结合,按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要求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和形式。三是以改革创新为目标,使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同步。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注重“本土化”管理理念和实践应用的路径选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以借鉴和探索的方式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2]此外,应坚持课程建设的前瞻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企业管理变革、未来职业发展及岗位定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课程内容、结构、教材及教学评价方式。[3]
(三)建设内容及方法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开拓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工具,提高分析、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针对应用型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明确该类高校“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未来人才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胜任力要求,锁定课程建设目标和功能。二是根据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方案实施教学改革,将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及信息网络、多媒体辅助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感性认知。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增加课程的实习实训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岗位见习、社会实践和调查、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活动,或到基层和企事业单位体验工作,增强实践能力。四是加强教材建设,结合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要求,编写应用型教材,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和管理工具应用为线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五是改革教学考评制度,强调课堂参与、实习实训考核、期末考试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加管理类毕业论文和设计的实践应用性评价标准和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社会问题和管理实践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与探索。
三、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若干举措
(一)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任务
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课程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务技术,考虑学生的来源、就业方向及体验管理实践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通过一定的系统理论学习,掌握关键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国际背景和发展现状,探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实验实训、实习锻炼,提高人际沟通、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1]
(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
1.整合教学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基本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涵盖关键知识点;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章节排序,将课程调整为若干模块的有机结合,每一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实践探究式的专题模块并配置到不同教学章节,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在基础知识模块,可重点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在人力资源获取整合模块,可讲解工作分析、职务管理、员工招聘甄选的方法策略;在培训与开发模块,可讲解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的目标、原则、方法设计等;在薪酬激励模块,可讲解绩效考评与管理的内涵、理念、实施方法和程序,薪酬的内容结构及制度设计。[4]
2.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将多种教学媒体组合使用,丰富教学手段。课前收集建立管理案例资源库、自编应用型教材和讲义,自制多媒体课件,自建课程网站,课间穿插选用教学辅助软件、音像和视频资料,将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开放式讨论、角色与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清楚重点和难点内容,重点运用视频教学观摩、课堂分组讨论、实验室软件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感性认知。此外,教师还可将课件、案例、文献资料、作业、音像教材等相关资料系统打包为师生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课外学习和辅导的网上信息平台,扩大学习空间和自由度。
3.创新教学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须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上应注重运用启发和互动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声像视频教学,角色模拟、实践体验等方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团队研讨、理实结合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师生以小组讨论、课堂辩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分析和研讨,从而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分析问题、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语言表达等能力。如员工招聘甄选一章,可组织学生观摩教师精选的《职来职往》节目网络视频片段,并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开展课堂研讨辩论,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课堂实践教学,使学生置身于趋近现实的模拟环境,增强对管理实践的切身理解和体会。
4.增强实践训练
课程实践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方法技术,更能培养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动脑动手的能力,学以致用。实践教学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座谈管理经验和实务,同时带领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基层体验相关管理内容和环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辩析,在实验室里进行人才测评、绩效评价等软件操作,跟随教师的教研科研课题开展相关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选派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管理岗位的工作实习,定期组织学生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安排学生在本校或校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实习锻炼或顶岗工作等,通过以上实际工作体验及管理实战训练,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真实情境的理解,提高其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
(三)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使用的教材缺乏选择性、实用性和时代特色。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文档、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使理论介绍和实践应用与管理现状及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作者在牵头其他应用型高校教师编写安徽省“十二五”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教材时,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压缩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应用,突出能力模块、知行合一的学习环节,选用适当的实验实训内容,以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此,本教材注重内容体系的设计和结构布局的模块化调整,体现出理实结合、能力彰显的应用价值。首先是保证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层次架构的相对完整,脉络清晰。其次是采用每章三个模块的学习指导体例,凸显应用型教材特色,每章首个模块是学前引导,包括:学习目标、关键术语、实践启迪与思考、案例导引;第二模块是学习内容,在基本的知识理论中大量嵌入了知识拓展、阅读推荐、能力要求、技术方法、应用案例;第三模块是学后辅导,除小结、习题之外,还有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内体验、践行辅导等策划。此外教材还紧密围绕了应用型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这一服务对象的学习需求,目标定位明确。
(四)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推行多元化考核
考核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等的变化,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课程考试的目的。
首先要明确考试是培养锻炼学生实践应用和分析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积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5]其次是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情况、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考核,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和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思维应变、沟通协作、团队学习等能力。此外须彻底改变考试的方式方法,应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教学训练等考核评价情况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评定考试成绩。其中,课堂表现包括上课出勤、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平时作业包括课堂内外的书面作业和实验作业,实践训练包括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的参与和完成,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任务及完成的效果,实践训练成绩可通过学生参训前后的思想、行为、工作改变等情况对比测定;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撰写等方式评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6]
加强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支撑。首先要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管理理念、调整政策导向,强化教师的思想、态度、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考评;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积极开展校内外相关教研与科研活动;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进修深造;加强对教师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引导构建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其次是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加快“双能型”教师培养。大力引进专业和学缘背景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注重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及交流研讨活动,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社会基层挂职锻炼,参加专业领域的社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校地、校企及校校等多种形式合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研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加强多元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从研究型高校聘请有经验和水平的教师担任课程建设指导,从有办学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和训练,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实践顾问和指导等,弥补现有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此外,可与同类高校结成教学联盟,互聘专业教师授课、互认课程学分,联合开展人力资源教学研究、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等,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改革教学模式。[3]
四、结束语
作者在对安徽省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调研时发现: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没有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形势,课程的建设目标、理念及方法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僵化、实践教学缺失、考核形式简单、教材建设迟缓等问题明显。为此该课程建设应紧密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特色。
[1]张晓梅.试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定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
[2]文建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刍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3]黄海艳.经济管理类应用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3+1”模式探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
[4]朱新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2006,6(12).
[5]薄赋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
[6]高琴.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