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野下的“性瘾”问题分析
2012-08-15赖晓飞
赖晓飞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361021)
在今天,关于性瘾成癖的报道不时的见诸于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媒体,尤其是一些名人的“性丑闻”曝光后,媒体展开的是否“性瘾”的讨论屡见不鲜。 然而在我国,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性瘾”一词鲜为少见;在学术界,有关“性瘾”问题的学术讨论与分析也相当少见。本文在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多元视野中的“性瘾”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冲突与整合的视角提出,开展多元视角下的“性瘾”问题讨论,将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与实践上认识“性瘾”问题;建立形式多样的“安全阀”机制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 在医学上“性瘾”不是新名词
在医学上,性瘾一词并不少见。医学研究者通常将“性瘾症”称为性冲动控制障碍症,或强迫性性行为。相关的医学研究认为,性瘾表现为强烈性、被迫性、连续性、或周期性的性行为冲动,如果这些性冲动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万分痛苦的症状。根据医学杂志的介绍,对性的沉溺常使患者无法正常生活、甘冒违反法律、道德的风险。它与烟瘾、酒瘾、毒瘾、赌瘾、网瘾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成瘾症有类似的上瘾机制,可以视为性心理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目前的医学研究普遍认为,性瘾是不分国界、性别、年龄、职业的心理疾病,其表现轻重不一,差异较大,血液化验结果的分析显示,性中枢神经荷尔蒙分泌比例失调,在体质强悍者中较为高发[1]。性瘾的成因多样,受到家庭背景、文化知识、偏执性格、遗传、生活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发生性瘾的个例中大多能找到铸成变态心理的原委如青少年时期过早涉足性体验(包括性早熟)、偷尝禁果习以为常、婚后性生活长期无法满足性欲望以及对性极度饥渴的多层原因、一夜情、多个性伴侣、多种场合的性交易、多边恋、换妻活动等等。性瘾症患者往往把性活动作为平抚情绪、稳定精神状态、逃避现实的发泄器[2]。
在性瘾治疗方面,有学者提出了12步戒除法,这一方法主要依据戒酒法原理为基础,研究者强调这一方法除了对于戒毒、戒赌起作用外,对于戒性也具有显著性效果[2]。还有的医生建议禁欲,保持没有性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一建议立刻引发了广泛争议,最主要的反对意见认为,性瘾不能完全等同于酒瘾、烟瘾等成瘾症,完全禁欲有悖常理。尽管人们对性瘾治疗存在争论,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性瘾的危害程度从各方面来说与酒瘾、烟瘾等成瘾症是一样的, 一旦染上性瘾,一般来说就会沉湎于各种与性有关的活动,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二 传媒关于“性瘾”的话语
性瘾一词在传媒话语体系中并不少见。 无论是报刊、电影还是网络、杂志,在近年均对性瘾问题做过探讨。
(一)报刊、电影
在美国与西欧,关于“性瘾”的报道屡见不鲜。例如: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被认为是性瘾,还接受了性瘾戒除治疗;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也被指其患有性上瘾症。最为轰动一时的莫过于《X档案》系列的男主角大卫.杜楚尼入院治疗“性瘾症”的消息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杜楚尼通过律师发声明说:“我自愿接受治疗,我要求对我的妻子和小孩给予尊重与隐私,我将于我的家人共同处理问题”。好莱坞的问题女星林赛.罗翰和小甜甜布兰妮也都曾经传出患有此症。在2007年的电影《乔治亚法则》里,林赛.罗翰饰演的女儿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引诱了片中所有的男人,其中包括她的继父和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她长满雀斑的青春脸庞和身体让这些男人(包括未成年的)目眩神迷。屏幕外,林赛.罗翰和片中这个叫蕾切尔的女孩一样,都处在青春叛逆期,惹来一大堆麻烦,搅得周围鸡犬不宁[3][4][5]。
克林顿的案例在报刊、电影等传媒上也被持续讨论。克林顿作为一个政治家,尽管才华横溢,但他的不诚实、缺乏正直感,无疑已挑战了美国民众的道德底线,在无法规避的现实面前,一些心理学家和性学研究者强调指出:总统有病,变态、性纵欲。还有的学者认为:总统这种不检点的性行为是因为患了一种病即“性纵欲”(亦即性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有此症状的总统和一个有此症状的普通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克林顿案例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所带给人们的冲击要远比普通人所造成的影响大得多[6]。
美国影片《我是性瘾者》、西班牙影片《性瘾日记》都坦诚探讨了性瘾者所遭遇的种种矛盾和尴尬[7][8]。
(二)网络、杂志:
在网络、杂志的情感专栏关于“性上瘾”的主诉与倾诉也不少见。对于倾述者来说,那是总也戒不掉的“性瘾”。
1.陈强(化名),男,年龄:29岁。
“将近10年了,我一直在性爱的追逐中打发日子,性成了生活的主宰,有时觉得是享受,有时觉得是摧残。我至今孤身一人,没有老婆,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的温暖,事业上也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三十而立,可我一事无成。网上说男人有性瘾,而且不亚于毒瘾,你说我是不是染上了性瘾呀,有办法戒除吗?”[9]。
2. 张梅(化名),女,年龄:23岁。
“我外表看起来是斯文、文静的女孩,但我的特别喜欢与人发生性关系,还喜欢同时与多人发生关系。这个事有时候停一天也会觉得不舒服。现在我大学毕业了,准备考研,因为忙于复习功课所以停止了一段时间。但内心还是很想。我这样是有病吗?”[9]
3.艾米-迈克尔斯,女,英国伦敦前房产经纪人
我随时随刻都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性冲动。到如今为止,我已和至少1千名情人发生性关系。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成瘾”,我跟想要购房的男客户看房子时,常常在房子里主动向陌生男客户“献身”[5]。
三 多维视野下的“性瘾”话语分析
在医学、心理医生看来,“性瘾”不仅是一种病而且可以采取措施预防与治疗。例如在上述来自杂志与网络情感专栏的例子中,心理医生(又或称情感专家)给出的分析是:
(一)陈强的案例
心理医生:看完了陈强的故事 读者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生活中常见烟瘾、酒瘾、赌瘾、毒瘾、惟独没有没听说过性瘾。陈强是不是染上了性瘾? 回答是的确如此,只不过现在才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而已。性瘾又叫性高潮瘾,全称性爱上瘾症。性瘾实际上古已有之,指的是一个人嗜性交成瘾,不停地寻找性伴侣上床,几乎无法自制。性瘾同其他癖好不同的是一般只需要短短的15分钟便可过足瘾。如在色情网站上冲浪,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到会议桌前,且自我感觉良好,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不对劲。大多集中在25~40 岁的男子,这也是人一生中性生理最为活跃的时间段,他们一旦性瘾发作就会不顾一切放下所有工作如同吸毒者、赌徒、酒鬼一般去寻找发泄的对象。为什么性也会上瘾呢?就目前所知,至少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体内荷尔蒙的分泌紊乱,医学上称为性亢进,是性功能紊乱的一种,大多缘于内分泌疾病作祟,如肾上腺肿瘤、垂体肿瘤等。二则罪在心理发育出了偏差,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比如色情书刊、影视的诱惑、长辈的不良示范、精神压力过大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减压办法不得不求助于性爱最终形成心理依赖等。还有的人是想利用性来证明自己的魅力,性伙伴越多越能让他自信[10]。
(二)张梅的案例
情感专家:你这叫做“性瘾症”。生活中有烟瘾、酒瘾、也有性瘾。既然烟瘾、酒瘾可以戒掉,性瘾通过系统的治疗也可以戒掉。你看你还知道要考研复习了,得先把这个停段时间。但提醒你要注意,与多人同时发生关系在我们国家叫聚众淫乱,是违反社会治安法规的[9]。
(三)艾米-迈克尔斯的案例
帕特里克·卡诺博士:“一个人不可能与生殖器,与大脑断绝关系。这些器官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对性成瘾患者来说就像是吸烟和酗酒一样,不过却更难戒掉。因为性成瘾症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不能期望任何人和心理治疗师谈了一、两个小时,回家后就不会再犯。它的根源太深,有太多的潜在的心理原因,要根治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5]。
(四)美国影片《我是性瘾者》的案例
心理医生:这也许就是色鬼和性瘾者的内在区别:前者也许会洋洋得意,欣喜于每一次成功猎艳的经历,而后者则倍感困扰,在自责与矛盾当中尴尬不已。对于前者,性是美酒、是刺激;对于后者,性是药物、是毒品[7]。
由上我们看到,在我国,多维视野下的“性瘾”话语体系显然还存在差异,尽管医学、传媒都强调了“性瘾”的存在,但在官方话语中这个词一直被规避。而在社会学的视野里,无论是从道德的维度还是从社会冲突与整合的维度来看,正视“性瘾”的存在、正视其社会根源与心理根源,从而建立正确的“性瘾”话语体系,能够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也有利于维护人的自由、尊严与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 社会冲突与整合视野下的“性瘾”问题分析
社会学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卡尔.马克思、齐美尔、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冲突理论做了经典阐述。其中,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与社会整合相联系,经由科塞等人的发展对于分析社会冲突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在齐美尔看来,冲突是无所不在的,一个高度合作、一致、整合的社会类似于“无生命”的过程。在高度相互依赖的体系中,激烈程度低但频率较高的冲突并不必然激化与导致社会变迁,相反,这些冲突会因释放了紧张而变得正常,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11]。科塞对齐美尔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他在强调冲突的正功能的时候已经把“冲突”这一概念做了限制,并不泛指一切冲突。例如在美国,从堕胎到核能、税收等问题上都存在冲突,但并不涉及核心价值,因此冲突不会威胁到社会结构。进一步,科塞指出,可以使用“安全阀制度”这个术语来表示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或为这种转移提供替代手段的制度)。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汽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冲突调节着关系系统,发挥了维护群体的功能;冲突“清洁了空气”,它通过允许行为的自由表达而防止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12]。
沿着这一思路分析“性瘾”问题,首先,正视“性瘾”问题的存在,建立多元的话语体系,创建多维的“安全阀”机制无疑将有利于不良情绪的排泄,减少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的发生。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性瘾”的存在,我们都不能否认有一部分人对于沉迷于性不能自拔而后悔、自责不已,这是与丧失道德伦理的色鬼、滥交相区别的。然而,在“性瘾”问题得不到官方、学术界关注与承认的情况下,社会道德体系常常将这两类人混为一谈,致使“性瘾”症者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这不仅不利于那些因沉溺于性不能自拔而后悔、痛苦不已的“性瘾”症者排遣内心压力,也不利于社会不良情绪的疏导与缓和。在犯罪社会学看来,犯罪心理是使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与支配力量,但这种心理活动脱离不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犯罪心理导致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如果社会能够建立有效的“安全阀制度”,使潜在的犯罪心理得到发泄与缓释,无疑将有利于舒缓犯罪人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压力,对于预防与避免冲突的发生,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性瘾”症者来说,多项研究都表明,通过性来排遣内心恐慌、压力是“性瘾”症者的主要动因。虽然“性瘾”问题在医学、大众媒体上的讨论并不鲜见,但官方主流媒体与学术界没有对其作出界定也鲜有讨论。因而,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部分名人在性犯罪、违法、或违反性道德之后主动承认自己犯有“性瘾”,但这一说法常常被认为是为自己的行为开脱,遭到社会大众、媒体的谴责;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普通人,在性犯罪、违法、或违反性道德之后也往往产生悔恨、痛苦的心态,但面对他们主动提出、要求的治疗诉求社会却缺乏应有的体制与机制。因而,正确的引导这一部分人的行为,建立多维的“安全阀”机制,例如更为普及的心理治疗中心、性瘾治疗中心、更为普及的性教育与性规范、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等等,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避免与减少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其次,开展多元视角下的“性瘾”问题讨论,将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与实践上认识“性瘾”问题。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可谓民间、媒体讨论的热热闹闹,官方、学术界充耳不闻。而且,各个媒体各持己见,对于“性瘾”问题的意见与看法也各不相同。在医学界,对于“性瘾”问题虽有提及但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性瘾”症者的治疗常常被等同于“烟瘾”、“酒瘾”等成瘾症患者的治疗或大同小异,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权威、常规治疗中心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见到;在网络与大众媒体,由于“性瘾”症不被官方承认,“性瘾”患者常常受到道德谴责与社会批判;在心理学界看来,“性瘾”症者罪在心理发育出了偏差,追其原因,脱离不了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国外,对“性瘾”症的研究已不鲜见,例如美国已成立“性瘾问题研究协会”,对于“性瘾”的界定、治疗都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我国,“性瘾”问题一直被官方规避,因而,无论是否承认“性瘾”问题的存在,在多元话语、多维视域的框架下开展积极的研究、讨论与分析,无疑将有利于“性瘾”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从而在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在社会冲突与整合视野下对“性瘾”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亦意义重大。如果从整合的视角出发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的话,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先行的情况下如何使其它子系统的发展相应的跟上。在其中,人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帕森斯强调社会系统是互动制度化逐渐稳定的过程,其中渗透了人格、并受文化影响。而人格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的两种机制是: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13]。对于“性瘾”症者来说,良好的社会化过程与社会控制机制无疑将有利于控制“性瘾”的产生与发展,减少与避免“性瘾”症者的违法心理与行为。
[1]陈保才.性瘾,新时代的瘾疾[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09(3):32-33.
[2]阿文.身不由己“性瘾”[J].健康生活(下半月)2010(3):3.
[3]刘坤,王这山.纪晓岚也是性瘾[BK/OL].http://health.sohu.com/20100201/n269918827.shtml.
[4]刘坤,王这山.纪晓岚也是性瘾[BK/OL].http://search.sina.com.cn/?from=home&range=all&c=news&q.
[5]刘坤,王这山.纪晓岚也是性瘾[BK/OL].http://www.baidu.com/s?wd=%D0%D4%F1%AB&rsv_bp=0&rsv_spt.
[6]黄青松.克林顿有性瘾病[J].康乐园,2001(4):43.
[7]欧阳宏.那总也戒不掉的“性瘾”[J].人人健康,2008(6):33.
[8]千北.遭遇“性瘾”让她与身体和解[J].分忧,2009(8):12.
[9]http://lady.163.com.
[10]江岸.痛苦“性瘾”者[J].新世纪周刊,2009(21):51.
[11][美]特纳.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12-173.
[1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