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论支撑与立足点

2012-08-15刘秀香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经济区蓝色海洋

刘 勇,刘秀香,于 国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中学,山东 潍坊 261031)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1]的论断,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10月,胡锦涛同志再次视察山东时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可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经济理论[4]的内涵和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是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区域经济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经济的空间子系统,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区域经济学是由经济地理学逐步演化而来的,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学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基础,形成了日益规范的空间分析经济学。典型的区域经济理论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平衡发展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

1.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5]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认为,假定暂时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那么工业区位就是由运输成本高低决定的,运输成本会将工业企业吸引到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上去,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即为工业的合理区位,称为运输区位或运输指向的区位。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

2.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6]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7]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3.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而提出来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贸易。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8]但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绝对利益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认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9]比较利益理论发展了区域分工理论,但它不能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与绝对利益理论一样,它是以生产要素不流动作为假定前提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赫克歇尔与奥林在分析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并假定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那么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有利的地位。[10]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理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理论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是一,从而把比较优势当成是绝对和不变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不够充分;三是完全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四是对自由贸易和排除政府对贸易的干预的假定等与现实不符。

4.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发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8%。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构成的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乃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蓝色经济发展尚处于以“点”为主的阶段,以各种区域的“带”或“经济区”的形式出现,被纳入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框架内。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针对的是山东沿海七市,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涵盖的是沿海“五点一线”等。虽然有的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仍更侧重于局域蓝色经济的规划布局问题,附属于本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国范围内蓝色经济的发展和更大范围内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规划尚需统筹衔接。因此,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不应仅仅局限在个别区域,而应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范围内进行谋划和建设。

当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已在沿海五个区域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龙头,即辽宁、天津、上海、广东、广西,而山东地处连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位置,找准战略定位并尽快实现区域发展突破显得尤为重要。将来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走好海洋经济这步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国际国内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基于区位经济理念提出的一个全局性的、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它对于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各地区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海洋经济是人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具有三重性,是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区域构成的三位一体综合性经济。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体现和载体,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结果,海洋资源只有通过海洋产业这只孵化器才能转化为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理论是人们在对海洋环境变迁中海洋战略资源重要性认识深化过程中自然演进出的一种发展思想,是全球环境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人们对以往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行为的一种自我修正认识。主要的海洋经济理论有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等。

1.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自人类组成社会以后,人类社会就和自然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简称为“环境——社会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抽取所需的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此为需求。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则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如果这个范围存在)无偿地“恩赐”给人类所有它可能提供的物质,此为供给。人类向海洋索取所需的资源正是这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体现。人类目前的陆地资源已经形成资源危机,而海洋资源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海洋对人类的价值包括:调节全球气候;社会物质生产的原料基地;连接各大陆的基本通道;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极具前途的海洋再生能源;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等。

2.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有关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则是在同时通过的《2l世纪议程》中指出的: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其中的第17部分,即关于海洋21世纪议程部分,对海岸带、近海、国家管辖海域以至公海和深海大洋的环境保护作了详尽规定,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实施把开发海洋资源,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而出现的资源、能源、食物短缺问题列入了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其主要议题是强调海洋在造就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突出海洋环境的整体性,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蓝色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近10年来,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总之,近20年来,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立足点分析

(一)经济学视阈下的蓝色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1.现代蓝色经济的涵义。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一系列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20世纪末本世纪初,对于蓝色经济的研究开始兴起,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相伴随的蓝色经济发展理念逐渐代替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观,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

对蓝色经济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的统一体。现代蓝色经济以海洋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海洋经济,它要求以海洋为纽带,整合海洋与陆地、国内与国外、有形与无形资源,通过技术及制度创新实现多重资源有效配置,从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海洋经济比,它更强调海陆统筹和产业发展的高端、高效、高质,更强调生态保护和对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蓝色应该是环保的、可持续的,是生态的、经济与效益统一的,是陆海统筹的,是立体的、复合的经济区。以“蓝色经济”代替“海洋经济”不仅是简单的名称更换,也不仅是对海洋经济地位的提升,更是对海洋经济价值认识的深化。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蓝色经济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

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蓝色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蓝色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蓝色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11]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蓝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2.蓝色经济区及其基本特征。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蓝色经济区是一个有机连接区内各个城市和经济实体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基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开放的陆海一体区域及社会发展新体系;蓝色经济区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效整合陆海一体化的社会发展战略。

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它不仅是涉海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创新域。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蓝色经济区具有集聚性、关联性、独立性、辐射性和人文生态性等基本特征。而传统的陆海经济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忽略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就使得其在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设计方面被人为地分割了。蓝色经济区本质上就是一个以系统创新为支撑,产业经济发展为基础,将更多的海洋资源,通过陆上科技资源、创新平台、工业制造、物流运输、投资体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开发利用,努力实现陆海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间规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经济区。

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12]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13]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14]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近10年来,全世界海洋渔获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15]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16]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资源消耗型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世界海洋产业结构不久将可能出现三、二、一的排列顺序。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17]同时,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18]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等等。[19]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其重要意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理解为,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建设和谐海洋和生态文明海洋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主导、以科技和综合管理为支撑,以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竟争力的现代化蓝色经济区为目标。按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投资强度、海陆经济的互动程度等因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划分为主体区、核心区、关联区三个层面。主体区为沿海七市陆域及其邻近海域;核心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的领海以内海域;关联区为全省陆域和所有管辖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定位科学,切实可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付诸实施,必将使山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山东省沿海城市纷纷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旨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整体部署。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热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科学界定“蓝色经济区”、对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立足点的体现与分析

1.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构建优势产业基地或园区,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推动蓝色经济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对蓝色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2.坚持海陆统筹可持续发展。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海域、海岸带和腹地开发建设,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资源,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以扩大开放激活海陆资源,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市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远洋捕捞业。在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推进近海捕捞渔船转产转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提高国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稳妥发展过洋性作业,提高公海大洋性作业比重,形成以大洋性作业为主体,以过洋性作业为补充的生产格局。

3.坚持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把蓝色资源作为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深度开发,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战略举措。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着力突破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在对岸线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船舶修造业布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业,推进造修船业聚集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岸线资源;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由单纯造船为主向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积极发展海上运输。依托港口基础,充分发挥毗邻韩日、已开辟多条国际国内航线的优势,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特别要巩固并拓展面向东北亚地区的海上客运市场,打造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按照“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促进海洋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积极开拓海洋运输市场,巩固日韩传统海运市场,开拓东南亚、欧美等新兴市场。

4.坚持突出山东半岛“蓝色”主题。立足山东省沿海半岛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把区域经济建设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统筹考虑,主动与周边省市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以沿海港口为核心,进一步密切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大力拓展外地客货源市场,着力构建海陆相连、港城联动、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

[1]周秋麟.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J].人与生物圈,2004,(4).

[2]大众日报社论:重大发展机遇[N].大众日报,2011-01-07.

[3]王建高.合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N].科技日报,2009-08-11.

[4]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韦伯编.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8-206.

[6]罗森斯坦—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J].经济学杂志,1943,(6-9月号).

[7]R.纳克斯编.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25-47.

[8][10]王秋玲.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9,(10).

[9]崔殿超.自由贸易理论的谬误[J].经济科学,2001,(2).

[11]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2).

[12]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3]王震,陈船英,赵林.全球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中外能源,2010,(1).

[14]舒楠.海洋嫁接旅游经济[N].市场报,2003-04-28.

[15]刘容子.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N].中国海洋报,2002-08-30.

[16]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7]罗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J].水产科技,1997,(4).

[18]宏磊.迈向新世纪的渤海油田[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8,(7).

[19]张凤成.中国海洋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

猜你喜欢

经济区蓝色海洋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蓝色使命
爱的海洋
蓝色的五月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