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工荒问题研究综述

2012-08-15吕春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民工

文/吕春梅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福州)

自2004年9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开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并进入学术研究视野。“民工荒”使企业无法按时、按量开工,给遭遇“民工荒”的地区和行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新一轮的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刘易斯二元模型。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或称传统部门。刘易斯模式假定: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力趋向于零,人均生产量与该部门的最低生活水平相等。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

(二)托达罗模型。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乡村人口流动的模型。他的基本思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里获得较高收入的概率和对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进而,他建立了描述城市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的动态均衡模型。

这两种模型都无法对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对劳动力转移动因的解释存在很大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刘易斯模式把劳动力流动机制简单归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差异,而我们必须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存在明显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而托达罗模式把劳动力的流动动力仅归于城乡预期收益的简单比较,未考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成本因素。无论是刘易斯模式还是托达罗模式,都属于劳动力流动无迁移成本化的理想假设。其次,这两个模型都把劳动力市场同质化,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禀赋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会存在较大差异。最后,两个模型没有考虑劳动力作为“人”的特性而忽视了劳动力流动的心理因素,仅从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工资差异求证转移的必要性。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自2004年出现“民工荒”问题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认识逐步深入。综合文献,对“民工荒”成因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五类观点:

(一)权利保障论。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使得身在城市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各项权益,农民工长期处于权利和保障缺失的状态。社会学专家从权益保障的角度分析,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得不到有效的权益保障,无处维权时开始“用脚投票”的结果。陈民强(2005)指出民工荒的根源就是权利荒,并从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不平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限制以及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民工荒”不仅揭示了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流动越来越趋于理性,宁愿到工资不高但社会保障较健全的城镇生活和工作,也不愿意到就业岗位较多但工作不稳定的城镇生活和工作。贾先文、黄正泉(2010)就认为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是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用脚投票的一种理性选择。

(二)结构短缺论。“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李宝元、王泽强(2009)认为“民工荒”主要不是一种总量上的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凸显,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渐进扩散性、素质结构矛盾以及年龄性别差异性。

由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熟练技工存在大量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而劳动力供给结构无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致使劳动力不能有效供给,尤其是素质型民工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劳动力供给方考虑,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造成了用工的结构性失衡。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需要工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术,而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很少有进行再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民工荒在某种意义上是“技工荒”,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造成的。

(三)刘易斯拐点论。自从2004年首次遭遇民工荒以来,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民工荒”的出现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刘易斯拐点,中国劳动过剩时代即将结束,不足时代即将来临。蔡昉(2007)认为“中国有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供给”不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神话”,“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同时,他从人口转变中的劳动力供给分析出“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

姚上海(2009)等学者也阐述了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观点,指出真实的情况是农村并不再像许多学者所想像的那样,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着严峻的就业不足问题。相反,从农村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和外出转移的速度变化来看,包括农村的城乡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四)劳动力市场机制论。经济学家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供求,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基本假设,他们认为:是尖锐的劳资矛盾导致了民工的纷纷离城回乡。“民工荒”并不是民工绝对人数不足,而是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结果。

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简新华(2010)认为,民工荒是与劳动力供求和价格有关的因素,因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的减少是其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几种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民工荒”现象。例如,黄婧、纪志耿(2010)从科斯特的“生存理论”视角分析说明“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对就业机会、全年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迁移成本的上涨压力。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1.

[2]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6.

[3][英]德里克·博斯沃思,彼得·道金斯,索尔斯坦·斯特龙巴克.劳动经济学[M].何璋,张晓丽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陆晓禾.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0.

[5]蔡昉.“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J].开放导报,2010.4.

[6]简新华.“劳工荒”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合理应对[J].中国经济问题,2010.3.

[7]都阳.农村劳动力流动:转折时期的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8]郑桥.新一轮民工荒预示着什么[J].领导文萃,2010.8.

[9]李宝元,王泽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契机——关于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的劳动经济学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民工荒刘易斯民工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
不要轻视任何对手
志愿者“暴走”为民工子弟募鸡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