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段落衔接初探
2012-08-15李姗
李姗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离骚》的段落衔接初探
李姗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文章以《离骚》为研究对象,以篇章结构作为切入点,将《诗经》的结构特点与其相比较,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离骚》的外在形式所体现出的深层主题篇章价值。
《离骚》;篇章结构;段落衔接;主题
《离骚》是诗人屈原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众多的流派,造就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楚辞学”。姜亮夫先生将已有研究归纳为4大类别:义理类、音义类、考证类以及评论类。可见以往对于《离骚》的研究,主要是从训诂与字音方面入手来寻求正确的解题,以及对原文内容的考证与评论。但对《离骚》的篇章结构研究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以篇章结构作为切入点,将《离骚》与《诗经》的结构特点相比较,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把握《离骚》的外在形式所体现的深层主题篇章价值。
一、“段落衔接”的界定
“篇章结构”这一术语来源于文章学。当今学界,注重引进西方现代篇章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篇章语言问题,着意于汉语篇章分析。汉语篇章结构理论大致包括主题、句群、段落衔接、标注等。其中的“段落衔接”包括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语义上的连贯是篇章的内在形式,处在篇章的深层语义结构之中,是各个语句在语义上的联系。形式上的衔接是构成篇章的一种外在修辞手段,它主要通过“起、承、转、合”的手段,把篇章前后的语句连接在一起,构成篇章的外在形式,使篇章形成一个连贯的统一整体。
《离骚》是一篇结构完整、感情饱满的长篇抒情诗[1]。各段之间的衔接遵守古诗创作中“起、承、转、合”的谋篇格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谋篇格式并非只是一种呆板的、僵化的创作模型,它能够对段旨、情调、中心进行反复和渲染,突出深层的篇章主题价值。与《离骚》相比,《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则较为零碎,主要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来抒发怨情。
二、《离骚》段落衔接的探析
《离骚》全诗可分成3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段落分析如下。
(一)第一部分:诗人在“地上”的求索
全诗第一部分,自篇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共有128句。该部分的前8句以诗人的自叙开“起”下文,首先诗人表明自己的高贵身份,有义不容辞忠君除奸的责任。诗人以“美”的主旨来叙说自身内外的修养与才华,与诗人的“美政”理想相统一,同时诗人努力学习,希望完成辅佐、引导君王的美好理想,他努力地培养品德,锻炼才智,其目的是为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2]。这一小节的“起”,为全文中诗人满腔的报国情怀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诗人承接上文,回忆历史上贤君与庸君命运的差异。贤君在忠臣的辅佐下,走向光明的坦途;而庸君在小人、奸臣的怂恿、误导下,走向险恶的歧途。诗人由历史上的君王想到当下君王的现状,从而悲由心生。君王不听诗人的真诚劝诫,使诗人内心恐慌。即使诗人忠君的赤子之心受到奸臣的猜忌,诗人仍不放弃自身的责任。诗人此时所表现的“忠君”是明智的,不同于历史上的“愚忠”,他敢于对听信谗言的君王提出指责,坚持“美政”的理想。这一小节的“承”采用递进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困难,重复该文的主题思想,更突出诗人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第三小节的开头,诗人先回忆楚国精心培养人才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接着“转”向叙述现实世界,楚国精心培养的“芳草”慢慢地凋萎、荒废,诗人因人才的流失而愤恨。面对现实世界的痛苦与无奈,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表明诗人高尚的人格。此节的“转”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篇章的主题。最后,面对这痛苦的现实世界,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并由感叹自己扩大到哀悯民生。诗人虽具有高尚的操行,但献出的意见总是被人否定。可纵使交出生命,诗人也毫不悔改。他斥责小人卑鄙的谣言、庸俗的人们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诗人想退隐,想离开这纷争的尘世去寻找安宁,但无论走到哪里,诗人的心仍关心着国家和人民。最后一小节是第一部分思想内容的融合,它采用重复的手法再次强调诗人的情怀。
(二)第二部分:诗人向“天上”的求索
全诗的第二部分,由“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 128句。这部分主要描写诗人向“天上”的探索。诗人以女嬃的形象开“起”下文,至于“女嬃”是实指还是虚指,暂不讨论。“女嬃”的出现,表明诗人身边关心他的人也不能完全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真正地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诗人以这种方式为该部分“起”头,对下文诗人身临绝境,只好将志向寄托于理想的国度埋下伏笔。
接着,诗人承接上文,将两类君王进行对比。贪图享乐、不务正业的好乱之徒很少有好的结果,而按照正道行事的仁君才能享用广袤的国土。通过古往今来的史实对比,诗人更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愿放弃自己的初衷。在现实的世界中,诗人既无法得到旁人的支持与理解,又无法放弃自己的信念。该节采用反复的手法使下节中诗人转向梦幻世界成为顺理成章。
第三小节,诗人终于转向天上的探索。诗人受尽了磨难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只好寄托于幻想,在梦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天空。这里的“转”,从表层上看,只是空间位置由世间转向天上的探索,本质上表明诗人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采用反衬的手法来渲染该部分的主旨。诗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处处碰壁,渐渐清醒,明白不仅世间有嫉妒的小人、天上也有嫉妒的神仙,从而转向“求女”。最后,通过屈原幻想出的“碰壁”与“求女”的一系列过程,暗示他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志同道合同伴的失败过程,再次呼应诗人为挽救祖国而抛洒血汗以及对美好理想实现的真挚情感。
(三)第三部分:求索未果之后
全诗的第三部分,由“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篇尾,一共112句。主要描写诗人继世间、天上的求索失败后,处于彷徨的境地,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卜词上劝诫诗人远远地离开这个是非颠倒的国家,诗人犹豫了,最后巫咸的话增强了诗人远游的信心,诗人决定离开这里。此时,诗人的内心舒畅、欢快,诗人远离国事的忧愁,对美好的未来展开憧憬,情绪亢奋、激昂到了顶点。这部分的“起”、“承”采用反复渲染的方式,继天上、地下的探索失败,卜词上的劝离,诗人屈原的彷徨处境使其“离开”成为该文的必然结果。
然而,全诗一个大的转折,“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诗人再一次回归现实,他不忍为一己之利而抛弃他的祖国。这种典型的“转折”采用一种强烈地对比来渲染主题,由诗人的离开到诗人的再次回归,再次接受现实的煎熬,它对应全文的篇章主题,更加突出诗人对祖国及人民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诗人感叹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即使诗人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诗人也不忍远离自己的祖国,那么彭咸的下场就是诗人的归宿。
通过对《离骚》三大部分的段落分析,我们发现,各段的写作章法善于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有很多地方的“起、承、转、合”采用了淡化、掩盖的手段,这种淡化、消解、掩盖的手段越模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值得一提的是,段落衔接不仅仅指各段内部的衔接与连贯,还体现在全文整体的情感表达上。此外在《离骚》的篇章段落中,全文主旨的表达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方式,这种相同或相近的结构,经常以不同方式一遍一遍地出现,形成回环、复沓的美感,如:“日忽忽其将暮兮”、“纷总总其离合兮”、“芳菲菲其弥章”等。除了句式的运用外,本文虚词的用法在全篇形成一种节奏感,全文出现最多的虚词主要有“兮、之、其、而”,尤其是“兮”的大量运用形成了其篇章风格。
与《离骚》相比,《诗经》的结构形式则体现了一种音乐的内涵,其“乐”的结构决定了“诗”的结构。重章叠唱是其结构上的突出特点,这些复唱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完全重章,即全诗各段都完全重章。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2)部分重章,全诗只有部分复唱。如《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3)章首或章尾的复唱。如《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三、结语
由于《离骚》行文结构自由、灵活,很多人读《离骚》感到语言的障碍以及行文思想飘忽不定。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复杂的文学作品,只有读者心中存在章法结构,才能解读出作品中的深度内涵。
[1]毛庆.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文怀沙.屈原离骚今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Study on Transitional Paragraphs inLament
LI Sh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This paper chooses the classical works Lament as the object of study.Starting from the discourse structures,this article compares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of Book of Songs so as to fully and deeply grasp the deep theme which is expressed by the external forms.
Lament;discourse structures;paragraphs convergence;theme
I222.3
A
1671-7422(2012)02-0054-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2.014
2011-10-18
李姗(1986—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龚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