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途径新探

2012-08-15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闻学媒介素养

音 坤

(滁州学院 团委,安徽 滁州 239000)

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途径新探

音 坤

(滁州学院 团委,安徽 滁州 239000)

媒介素养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公民在信息认知、处理以及利用信息服务社会及个人的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大学生群体乃至全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改善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应该充分重视建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媒介素养立体教育格局,注重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本土化研究,尤其在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实践模式科学化上多费心思。

媒介素养教育;新闻学专业学生;现状;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信息化时代需要媒介素养教育

“在1999年维也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会议中,来自33个国家的代表们呼吁,在各国尽可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的和终身的媒介素养教育。”[1]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开展并且在学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认识媒介以及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培养人如何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如何认识媒介;二是培养人如何利用媒介。

世界正经历着信息革命,信息时代需要媒介素养。以数字信息传播为技术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思维模式的深刻转变。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工具,不可能长久地作为单向灌输工具继续存在。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从而避免信息迷雾,这是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意义所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在公民建设中发挥着传递信息、沟通意见、形成公众舆论等巨大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公民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信息时代,由于传播媒介建构了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媒介环境”,因此把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单独提出,加以强调。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即将入门的媒体工作者,只有在接触大量的新闻传播媒介和渠道的过程中,了解信息传播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提高媒介素养,未来才有可能更好地胜任广大受众的信息“把关人”这一角色,才能更好地为提高普通民众认识及利用媒介的能力服务。

二、加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必将与信息产业有密切关联,他们必将站在大众传媒产业的最前沿,因此加强这些未来的信息产业专门人才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对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媒介机构、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生产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认清现实,进而更加理智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更加胜任今后的工作,同时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一般多立足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应用型专业——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网络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网络、出版等媒体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宣传教育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当代新闻学专业学生是在大众传媒十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的,和传媒“打交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在和媒介打交道时心态更加开放和自由,对传媒的认知和了解比一般人更深,能更快接受新型媒介。但是这些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媒的认知往往不全面不系统,很多知识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以纸上谈兵为多,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使这些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健康成长为培养目标中所提及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群体乃至全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必要手段

传播媒介是大学生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空间”,对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诸多影响。新闻学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很多人都有在媒体实习的亲身体验,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产品制作方面,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和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因此,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的高下,对整个高等教育乃至全民的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以点带面,可以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依托,进而辐射全体大学生。大学生是走在社会科学文化潮流前面的群体,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总的说来,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还比较低,尤其是在广大基层和农村。据张开、吴敏苏在《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北京上海调查数据为依据》中指出:虽然大多数受众对媒介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感性认识,因此时常会出一些问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提升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水平的突破口,而新闻学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最专业、最熟悉传媒、接触媒介最多、媒介素养最高的群体,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更具典型意义与示范效应。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公民社会,我们必须首先大力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点带面,引领整个公民社会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改善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新闻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是媒体工作,因而提高他们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对于改善我国媒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学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等大学生共同特点之外,尤其对新媒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群体在进入新闻学专业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写作、如何采访、如何制作新闻节目,在追求技术娴熟的同时如果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媒介教育,由此造成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而我国新闻界暴露出来的诸多负面现象,如2008年的假新闻《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拍摄下的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来到出事地点领取封口费,这些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幕,也恰恰是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具体体现。

大局意识的欠缺、经济利益的驱使、缺乏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固然是这些丑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但在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准则后,这些现象仍然频频发生,追根溯源,在校期间的新闻学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亦是主因。所以说,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新闻业务的训练外,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从源头上改善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相关教育还存在诸多与迅速发展的媒介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只有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继而引领广大受众去正确认识、使用和评价媒介,强化对媒介传播内容的评判意识,最终使广大民众学会如何利用媒介来参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现有的新闻传播院系或专业,很多都把精力放在互相攀比、一味追求大而全上,忽视了对自身特色的培养。从目前迅猛发展的媒介社会现状和社会需求来看,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在由传统新闻教育向现代传媒教育转型和发展、由单一的采编人才培养向复合型的媒介经营人才培养转变、由主要为各类新闻媒介机构培养人才向为各种社会传媒机构培养人才转变等几个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2]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市场化素质,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也对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定位于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环境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财政支持、师资力量、生源质量、设备条件等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都有较大差距。”[2]不少此类院校盲目照搬名牌大学的模式,定位过高。培养过程没有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新闻从业人员难免“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特点,在竞争力方面难以体现出自身优势。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整体质量不高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作为将来广大受众的信息“把关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理应接触大量的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于新闻信息的甄别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特殊受众,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储备不够专业化、精细化,不够理性。应用型专业的人才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面向基层、一线,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本应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中不少人使用媒介能力较弱,在对媒介素养的认知程度上并没有高过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很多,跟非专业的受众没有明显区别。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是 “准新闻人”、“准媒体人”,应有极其专业的媒介素养,高超的驾驭媒介的能力及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当前情况下,更显急迫。

其次,他们的媒介素养还处在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上升到自觉和形成并养成理论体系的高度。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各新闻学专业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够普及,包括一些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研究还处在摸索状态。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接触媒介的机会多,也比较主动,但并不一定代表着他们的媒介素养一定高,二者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还不能构成正比例关系。“他们媒介素养的获得,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而来,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 ”[3]

四、新闻学专业人才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途径新探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建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媒介素养立体教育格局

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公众更客观地认识媒介,更理智地判断信息,更理性地维护公共利益。著名报学家戈公振在1929年指出:“新闻学是无条件的一种国民修养,倘若不让每一个公民都能知道报纸是出于什么需求的,报纸有何力量,报纸受何种努力的影响,那么国人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当的态度,才可以成为舆论一分子。”而作为未来社会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的“守门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和教育方式方法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也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加快形成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格局。学校是学生在校期间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制定具体的媒介素养教学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知识雄厚、经验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队伍。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的实践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详尽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等,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水平。在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这一特定群体的媒介素养,使之拥有较高的“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内容分析能力、媒介评估批判能力、媒介参与传播能力”,[4]并且以他们为示范典型,带动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水平。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得到关注较早,经过近80年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流派,其中有一些各国学者都普遍接受的原理。这些原理无论是在媒介素养的涵义、核心概念、基本要素还是在教育目标、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在不断充实着媒介素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各国都在实践层面加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面。这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媒介素养教育自从20世纪末被引入中国,经过几年的时间即掀起高潮,目前已开始规模发展,在扩展领域、实践模式、教育内容、专业组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介入这一领域的人员和组织日益增多,观点日趋多元,既有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来自草根的、由大量的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的理论主张,也有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靠主管部门强力普及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论主张。无论何种理论,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急需的是富有成效的行动。当下,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更应树立“媒介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构成”[5]这一理念,加强对实践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加快教学实例的本土化进程,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

(三)抓住重点,在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实践模式科学化上下苦功

国内著名学者黄旦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辨析大众文化,不仅认识不同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而且注重媒介的外在形式。”[6]对于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认知媒介内容和技术,培养和提升对信息的评价和批判意识。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实践动手能力入手。

1.丰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使之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有别于大众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其正确认知新闻传播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把握媒介发展规律。一是加强对媒介内容的制作过程、规律,媒介内容的影响因素,新闻价值要素等内容的知识传授;二是强化对媒介技术的准确认知,尤其是充分掌握新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人们的认识、思维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三是引导学生多看新闻文本,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仔细甄别,培养和提升作为信息“把关人”对新闻传播媒介信息的评价和批判意识及能力,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识和免疫能力,同时避免被虚假新闻、新闻炒作等现象蒙蔽;四是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不断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其加强在职人员的道德修养,不如从学生时代抓起,通过案例教学、职业道德模范,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理念和责任感、使命感,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之作为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标杆。

2.探索科学化的实践模式

作为培养应用型从业人员的新闻学专业,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可以采取校内校外两条线交叉并进的实践模式。在校内,加强对在本土化实例基础上媒介素养教学内容的规划,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体验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等加深对新闻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理解,最后以章节总结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在课外,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新闻的制作和发布,鼓励学生参与撰写和经营博客,担任论坛管理员、网站签约记者或摄影师等,在实践中了解熟悉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流程。在校外,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由社会机构推动,开展分离、抗拒、合作等不同层次的媒体互动实践。”[7]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由相关组织出面,组织新闻学专业学生、从专业人员和普通阅听人两个视角审视媒体行为,对媒体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学校与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社、电视台等)建立联系,媒体向大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其运作过程,大学生在实际参与新闻信息的制作和发布的过程中提高对行业的认识,提升其新闻实践水平,有效提高这些未来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媒介素养。

[1]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2004(1).

[2]王小河,秦子龙.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六所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讨论纪要[J].今传媒,2005,(7).

[3]杨翠芳.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培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4]李瑞芳,王雪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J].青年记者,2009(20).

[5]陈韬文,陆晔,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7).

[6]黄旦.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J].现代传播,2008(3).

[7]聂竹明.台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模式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pproach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Yin Kun

(Youth League Committee,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239000,Chin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citizens'ability to learn about and deal with information so as to use it to serve the society and themselves.In particular,it's vital to cultivating tal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Strengthen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the set point and goal of cultivating pressmen.As a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itizens'medial literacy level,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to modify media environment in China.At present,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medial literacy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stud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Therefore,we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building 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tructure by combi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What's more,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especially the specializ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scientification of the practice patter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ent;present situation;approach

G640

A

1672-447X(2012)02-0110-005

2012-02-15

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8jy060)

音 坤(1983-),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曲晓红

猜你喜欢

新闻学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