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师学院发展动力的探索与思考
2012-08-15蔡璞珺
蔡璞珺
(郑州市技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把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技工院校面前,那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技工院校的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就是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突出办学特色,增强自身吸引力,从而提升其发展的动力。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指出“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技工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技工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与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实现“零距离”接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必由之路。
二、围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技师学院发展动力
人社部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以郑州市技师学院办学为例,该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突出办学特色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特别是随着河南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制定和发展,学院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的人才需求,认真搞好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和开展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新思路。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做文章。一是做优做大“传统”专业、做精做实“朝阳”专业。如车、钳、电、焊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像这样的传统专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是基础环节,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较大。基于此,该学院坚持做大做优传统优势专业,在培养基础技能人才方面注重“质”的提高,保证教学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多年来,传统专业为学院赢得了口碑、树立了形象,除长期合作的企业以外,即将入驻产业集聚区的格力电器也与该院签订了“定向培养”、“冠名班培养”等校企合作协议或意向。相比之下,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朝阳”专业,受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产业集聚区目前对这类专业用人形势暂时供大于求。学院从实际出发,紧抓教学质量不放手,夯实基础,锤炼技能,对此类专业不盲目“扩大”,着眼于“做精”,这一做法受到了海马(郑州)发动机分厂和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的肯定,经过洽谈,最终与该企业确定了开展定向培养的计划。二是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如郑州市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采矿机械设备的企业,在做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切割技能人才,而国内大学、职业院校在数控切割专业方面尚为空白,学院抓住机遇,通过与企业多次沟通与联系,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确定了由企业派工程师到校内授课的方式开办了数控切割班,培养“适销对路”的新型技能人才。三是围绕市场拓展细化优势专业。针对装备制造企业对优秀机械维修工的需求和机械维修工培养时间较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根据传统意义上的钳工不能满足某些企业对人才需要的现状,学院分离出了部分钳工专业学生,专门侧重机械维修部分知识的训练,与宇通客车、郑州日产和海马(郑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定向培养”、“冠名班培养”,满足了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2.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了把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零对接”,必须做到围绕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该学院近年来积极着手教学改革,目的就是为了缩短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培养出“到岗即用”、“到岗能用”的合格人才。一是以突出动手能力、实现就业为目的,在合作的基础上采取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或企业派工程师来校授课的方式,同时加大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的比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1∶1,调整为现在的1∶2。实训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校内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二是逐步推进“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操更好地衔接,彻底打破理论课与实操课的界限,将两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实行了院系结构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了适合自己的院系结构设置需要,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的健全为推进“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条件的设置方面,学院按照“一体化”教学“边理论边实践”的要求重新整合了实训场地。在此基础上,分系分专业逐步推开新的教学模式。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该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比较低,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培养专业教师。利用每年寒暑假派遣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先后到深圳、广州、天津、吉林等地观摩学习,并积极参加教材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学院还聘请有关教学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校讲课、进行实习指导。制度方面,先后出台了学院《2003-2007年提高教职工素质规划纲要》,《2008-2012年教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和教学水平,鼓励理论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对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和学术活动获奖教师给予通报表彰和一定物质奖励。此外,为配合教学改革,学院组织各系教师自编一体化教材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目前,机械系教师编写的《钳工一体化教材》和电气系教师编写的《维修电工内部教材》初稿已定,复审后年内将投入教学使用。
三、以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发挥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作用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参加实习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的地方在于: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一方面使学生学到了真正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实习单位提供了发现可用之才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校企合作找到了长期推动下去的契合点。为切实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一是以制度为保障,制定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全方位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考虑到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离校期间身份仍然是在校生,学校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严格管理。如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数据库,制作《毕业生情况登记表》、《毕业生成绩表》和《毕业生证书、档案发放表》等各种表格以便于校方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三是为规范管理,保障毕业生权益,在毕业生参加面试和离校之前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岗前教育和安全教育,并签订推荐就业保证书。同时,用书面协议的形式约束用人企业的行为,改变以往口头承诺引起的各种问题和纠纷,保障了学院和毕业生的权益。四是注重加强同市内传统优势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并努力挖掘出一批新兴的、有发展前途的、福利待遇较好的用人企业,力争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技能或高技能型岗位去锻炼实习。
四、探索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技师学院发展动力
近年来,尽管该学院对校企合作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层次还是较低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停留在满足学校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而校、企之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实现共赢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困扰校企合作间企业生产效率与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生产实习安全事故的处理矛盾等问题还没能真正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一系列校企合作间的矛盾有待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积极加强合作、探索和化解。一是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每个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讨都总结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半工半读模式,瑞士的学徒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如何根据我们国家、地区、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需要不断去探索的。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双师型”教师必须经过产教结合的锻炼,深入研究产教结合的规律,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三是学校与企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专业对口与轮岗问题。要达到既能使学校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又能使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学校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使实训时间相对集中,便于企业安排轮岗。四是校企合作期间,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的问题是学校、企业以及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各方加强教育之外,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维护学生的利益。企业在用人方面居于主动地位,当前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于企业,因此,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也应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办学特色,对提升技师学院发展动力,增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