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下集团级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探讨
2012-08-15颜轶平
颜轶平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长沙 410011)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通常被认为是通过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到集团级企业是通过对本地经济状况的预测与分析,根据总公司下达的年度预算,通过分析综合平衡后再层层分解到各级单位,总公司运用财务系统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对比预算与实际完成,进行差异分析与调查、核实,最后评价和考核,并以此对各级企业管理层进行奖惩,以激励其工作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总公司下达的各项预算指标。目前,集团级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2006)》、《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财政部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加以规范的。经过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其原因是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强。
近年来,在集团级企业中,由于个别分公司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收入增长乏力,CPI指数节节攀升,上级公司下达的经营费用预算因下级公司未完成收入而逐年减少,预算管控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算管理逐渐成为各级分公司管理的主导,各级分公司的工作都围绕预算展开。因此,出现了为完成当年的财务收支预算而偏离会计基础的会计事项,甚至出现了“财务收支预算影响或者决定财务会计核算”的异常情况,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失实,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失真。
1 在会计基础执行上存在不足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收入方面
1)不按照合同或者协议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进行合作分成。
按照与客户签订的协议,应该是风险共担,按月分成,从当月收入中分出挂入往来。但个别单位因收入预算压力,往往不按照协议约定的比例分成,甚至根本不分成。
2)某些业务收入提前确认,未严格按协议分月确认收入。
某些业务收入按照核算办法和与用户签订的协议应该递延并按月确认收入,但部分单位因收入预算压力,一次性确认收入。
1.2 成本费用方面
1)对用户的终端补贴款未一次性列成本,而采取分期摊销的方式,分年度进入成本费用。
2)已经发生的维修费、代办费、低耗品等在往来科目中挂账支付。
对于款项已经支付且会计事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未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而是直接在往来科目如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挂账,这样,往往导致负债类往来科目明细出现负数,资产类往来较正常情况明显增长。
3)应该计提的坏账准备未足额计提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该计提坏账准备,并且要按月确认;有的其他应收款项长期挂账,基本无法收回,但由于营业成本预算的限制,部分单位坏账准备往往未足额计提。
1.3 资本性支出方面
1)已经付款的工程费用挂往来科目
由于投资预算的限制,部分单位工程支出已经发生,款项已经支付,但未计入在建工程科目,直接在往来科目以负数形式挂账。
2)已经领用的材料等挂往来科目
工程材料已经领用,但办理出库手续时未计入在建工程,列入了往来科目。
1.4 账外资产和账外负债方面
1)已经补贴到客户手中的终端款可能未在财务账上反映。
2)已经借用的工程、维护、办公等材料可能未在财务账面进行反映。
2 在会计基础执行上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目标管理体系重利润表指标、轻资产负债表指标
目前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目标管理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利润表指标,对资产负债表指标关注较少,部分公司为完成考核指标,出现了提前确认收入,或利用往来科目隐藏成本费用等行为,使会计核算偏离了会计基础的要求。
2.2 财务管理体系重财务收支预算、轻财务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核算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会计核算有自己的依据和方法,不受预算的控制,不论是否符合预算管控目标,只要经济业务活动发生了,就要进行客观反映(在财务系统内进行核算)。预算管控应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客观反映与监督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没有预算就不进行核算。
如果个别单位由于对预算缺乏事前科学规划,预算执行中未实行精确管理、严格管控,事后往往束手无策、盲目被动,最后的处理方式就是不严格实行会计基础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要么提前确认递延收入;要么突破经营费用预算;要么在上级公司预算管控的压力下将成本费用全部挂账或者部分挂账。
2.3 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不一致,偏离企业财务目标
在各级分公司经营者层面,其具体行为目标与总公司管理者目标有时会不一致,为了完成总公司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实现增加物质、非物质报酬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可能会出现偏离会计基础行为,从而提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成本和费用,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4 内部监督及外部审计力度有待提高
从内部审计来看,近年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在工程审计、内控评估等方面,对于财务收支审计职能因各种原因执行不够。
从财务内部监督方面来看,上级公司财务部门制定了《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对下级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评价,但因评价的依据有限,效果不佳。
从外部审计来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对部分单位未进入现场实施审计;审计方法主要是以分析性复核为主,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有待商榷。
3 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主要改进对策
针对目前个别单位在会计基础执行上存在的不足,上级公司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1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引入“资产负债表”观
1)“资产负债表”理念实质是: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这应该也是今后目标管理考核的方向),强调会计信息质量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考核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即股东财富是否增加,财务状况是否明显改善,而不仅仅是利润是否增加。
2) 结合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预算管理的实际,考核时还应考虑相关资产负债质量的改善,如果个别单位未遵循会计基础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采取提前确认收入,延期确认成本和费用等手段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分别情况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对于负债类往来科目明细出现负数,在资产类明细科目挂账的成本费用、工程支出进行调整,计入营业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对于不按照协议规定对收入进行递延,一次性确认收入的,按照规定进行调整,冲减相关单位当期的营业收入,增加预收账款;金额较大的,按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3.2 精确成本管理,深入推进“作业成本法”
个别单位偏离会计基础,成本费用延期确认,除了预算紧张外,成本费用使用不科学,管理简单粗放是主要原因。目前企业什么产品、哪类客户群是盈利的,哪些是亏损的,有限的资源是否实行了科学合理配置,各个作业成本单元是否还有压缩潜力,每年的财务收支预算管控得怎么样,等等,由于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也就难以提出改进的对策。因此,应当细化预算管控的颗粒度,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动态管控、事后严格考核。具体是要深入推进“作业成本法”,尽快制定出各个作业的标准成本定额。
精确成本管理,制定出一套标准成本定额体系后,应对所有的成本费用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具体操作时应摒弃历史数据,引入“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但是做好成本管控,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更需要全员参与、引导推动。
3.3 加大财务集中管控范围,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1)加强集中采购力度,对所有的终端采购采取由上级公司统谈统签统付的集中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终端的管理,降低成本,防范挂账支付终端款等的财务风险。
2)实行总公司集中报账制,成立财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标准,规范核算。
3)严格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细则》,保证会计核算工作严格按流程执行。对于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监督中起到维护企业利益,遵循会计基础并敢于与违规行为作斗争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考核、评先、职业通道的发展直接挂钩。严格执行,以风险管控为突破口,加强会计基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公正评价各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3.4 加快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组建高素质财务骨干人才队伍
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在目前情况下,组建一支财务骨干人才队伍更能够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财务监督作用。由于财务专业的特殊性,各单位应当提倡全体财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参加全国统一的会计、审计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取得相应资格的财务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并与财务骨干人才的选拔,业务技术通道的晋升挂钩。
[1]企业会计准则(2006)[Z].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Z].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