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工荒”到“就业难”的思考
2012-08-15刘兴萍张大鹏
刘兴萍,张大鹏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从“用工荒”到“就业难”的思考
刘兴萍,张大鹏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近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造成了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体制的错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大学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近些年来,中国的“用工荒”现象已经呈现出越演越烈之势。过去劳动力输入地的东部沿海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而且,传统上劳动力主要输出大省集中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用工荒”。但是,与“用工荒”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中国的就业状况呈现出“技术工短缺、大学生过剩”的奇怪格局。这种奇怪格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存在,我们又应当如何去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成为当时社会的新名词,失业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是,近几年,这一现象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相反,这两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据报道,广州、深圳、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已经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了呢?
客观的看,就业形势并非如此乐观。根据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每年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由此可见,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根本现状还未得到基本改变。
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加的不容乐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1]59。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
“用工荒”,即是指用工短缺,尤其是指技术型劳动者的短缺;就业难是指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指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实质就是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呢?
(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的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步伐开始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品结构的升级,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企业需要掌握了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型劳动者。
但是,总体上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的水平都比较低,而且缺乏一定技能。“近期有研究者做过两组调查,一组是对600家制造业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其中40% 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同时还对50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0%的农民工有技工证”[2]37。所以,企业更高的要求使很多的农民工不能胜任新工作,于是就闹“用工荒”。“用工荒”并不是说缺乏劳动力资源,而是缺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资源。
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升级到了一定程度,但总的来说,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调整的速度也较慢。所以,企业需要的大多是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而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非常有限。同时,尽管大学生在学校经过了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都较狭窄,专业技能不过硬,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困境。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性“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
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而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要落后得多。因此,东部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和农民工。
正是由于东部城市经济发达这种吸引力,改革开放之后,曾出现过轰轰烈烈的打工浪潮。但是,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增大和逐步返乡,新生代的农民工正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这些农民工对工资水平和劳动环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保护。而目前中国制造业普遍低下的工资水平和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显然已经对他们无吸引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央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工在本地就业。所以,“用工荒”是有区域性的,即东部沿海城市的“用工荒”最严重。
同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沿海城市陆续出台的对高学历急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使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向东部发达地区,使这些地区的人才竞争过于激烈,从而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同时,西部地区大量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了高学历人才的“用工荒”现象。
(三)过快的教育发展速度和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导致“就业难”现象
自1999年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出台了扩招政策,使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但是就业机会却没有相应增加,即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高校从1999年以来,逐年以20% 左右的增幅扩招,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大学生待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的现实”[3]63。从以上数字可知,在就业岗位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日趋严峻。
高校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体制的建设。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很多高校为了吸引生源,盲目地设置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从而使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失衡,导致了热门专业供大于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的教育往往是偏重于学历教育而忽视技能培训,偏重于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的教育导向却认为高等教育是优于职业教育的,正是这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错误认识,使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进入专科和高职学院。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导致了相应领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
三、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正是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不仅迅速地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而且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对普通的技术工人需求旺盛。据调查数据显示,能够产生大量“白领”岗位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我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所以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主动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样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同时也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快产业转移,即国家应该支持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能够推动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吸引一部分大学生在中西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为了追求“全面发展”,盲目地扩展招生专业,这就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同时,一些课程设置也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导致了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相应的现场操作能力。所以,必须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来设置。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使大学生不仅拥有高学历,还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技术工人的短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即使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 的水平相差甚远”[4]37。因此,应该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对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三)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现实社会中,市场的需要与个人的职业理想常常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这就使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这时,大学生就需要转变择业观念,把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比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到偏远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区实现就业。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经济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重新选择职业方位和取得职业成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积极引导
在中国,政府的意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很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地发挥其政策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区实际的经济情况作相应的政策倾斜。比如,国家应该对中西部的企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对东部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推动其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其次,国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同时,还应该加快劳动力市场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最后,在教育的发展模式上,国家应该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总的来说,“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不断地进行教育体制和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1]王志峰.金融危机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11).
[2]马健富,华慧.破解“用工荒”的职业教育之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唐晓,王晓振.“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研究,2010(4).
[4]曾湘泉,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J].中国劳动,2006(1).
Thinking About the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s and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
LIU Xing-ping,ZHANGDa-peng
(Tibet University,Lhasa Tibet 850000)
In recent years,most of the regions in China appeared a phenomenon of“migrant works shortage ”.On the other hand,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unemployment when they are graduated.This strange phenomenon was mainly due to the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imbalanc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disloc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state should perform the policy guidance,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concept of employment,at the same time,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hoosing career.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s;college students;difficulty in obtaining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
G473.8
A
1673-8861(2012)01-0111-03
2011-03-14
刘兴萍(1980-),女,四川彭州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