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要点
2012-08-15梁树凯山东省苍山县南桥畜牧兽医站277700
王 永 梁树凯 (山东省苍山县南桥畜牧兽医站 277700)
无公害肉鸭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所养殖的肉鸭为无污染、无残留、对人类健康无损害的食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畜禽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生产安全、优质、卫生的无公害鸭肉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国家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GB18406.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安全要求》、GB/T18407.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以及无公害肉鸭产地认证标准,结合实际,现就肉鸭饲养环境、饲料标准、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无公害养殖环节以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1 饲养环境要保持优良
1.1 场址选择 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良好生态环境、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平坦、土质良好的位置,严禁病源严重污染区或地方病高发病区。并要有良好鸭场外部条件,而且要考虑到相互间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信息系统、防疫设施等。
1.2 场区布局和设施 生产区、管理区、病鸭管理区要严格按照环境卫生标准设计,按照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必须有患病鸭隔离舍和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
1.3 饮用水、空气、土壤质量 水、空气质量要符合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中的指标,鸭场地面水应符合GB3838-88标准,饮用水符合NY 5027-2001,空气质量要符合GB3095-1996规定的标准。场内土质以渗水性好、透气性强的沙性土壤为好,应符合GB3095-1995的规定。
1.4 营造生态型养殖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无公害肉鸭饲养的基础。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绿化、美化及道路、池塘改造,使阳光、水、空气自然清新,防止环境污染、应激和噪音干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88的规定。
2 饲料保障无公害
饲料是肉鸭生产的物质基础,必须注意原料质量、注重分析检验、防止有毒有害饲料产生,优化饲料配方、利用饲料新技术降低粪便对水质与环境的污染,必须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注重成品分析与跟踪,抓住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关键危害点,力争生产出无公害肉鸭专用饲料。具体阐述如下:
2.1 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 (1)建立无公害饲料原料的生产基地,确保饲料原料安全、无公害。(2)在动物性饲料原料的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要严防病原微生物的污染。(3)做好饲料原料的检测工作。入库前所有原料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2%~12.5%,杂质不超过2%,玉米中黄曲霉素不超过50mg/kg,其它有害成分如铅含量≤0.5mg/kg,砷含量≤0.5mg/kg;金霉素含量≤1mg/kg,土霉素含量≤0.1mg/kg,磺胺类含量≤0.1mg/kg;大肠菌群<5×105MPN/100g,不得检测出沙门氏菌。
2.2 注重饲料优化配方降低氮磷排泄 适当降低饲料粗蛋白含量,减少粪便中氮的排泄;利用多种酶制剂特别是植酸酶等制粒后喷涂技术,可以提高饲料消化率,降低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此外,无机磷的排放减少,可以降低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无害影响。
2.3 成品饲料要注意分析检验 水分等不宜超标以免引起霉变,重金属含量要定期抽检;如镉的限量为0.03~0.2mg/kg,严格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应绝对不能有发霉、变质、结块、异味、异嗅现象,且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如氨苯砷酸、洛克沙砷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
2.4 饲料标准化生产 鸭用饲料提倡由饲料生产厂家进行标准化、专门化生产,中小规模的养鸭场不宜自制配合料。
3 饲养管理要合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传染病的前提条件,肉鸭的生产周期短,在养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育雏期和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3.1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湿度适宜时,雏鸭吃料、饮水活跃、不挤堆、行动灵活、反应敏捷、毛色鲜亮。适合的参考温度为:1~3日龄32~35℃,4~6日龄30~32℃,7~10日龄25~30℃,11~15日龄20~25℃。16日龄后可根据季节、气温和雏鸭对热源的依懒性来决定逐步减温或采取自然温度。一般要求夜间温度比白天高1~2℃。育雏舍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左右,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体重的增长、呼吸量增大、排泄物增多、饮水溅洒等,此时应降低湿度,维持在50%~55%。(2)合理的密度。肉鸭的密度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本身生长情况和环境卫生状况加以调整,尽量使活动空间宽松,育雏期每只鸭所需面积比身体所占面积大3~5倍较为理想。(3)饮水和开食。饲养雏鸭应做到“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开食前,先饮0.1%维生素C与5%葡葡糖水或复合维生素B的3~5倍稀释水。料可选择雏肉鸭或雏肉鸡全价颗粒饲料或半熟夹生饭粒。(4)通风换气和防止鸭群挤堆。雏鸭的合群性很强,休息时常常挤堆而眠,挤堆严重很容易造成死亡,所以养殖者必须要随时注意观察情况。
3.2 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4~7周龄为育肥期,此时鸭体已发育健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大大增加,饲养管理较为容易。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脱温。雏鸭经2~3周龄育雏后,外界温度适宜即可转入大鸭舍,当环境温度变化不定时应推迟。转移过程中尽量减少应激,转移后为了防止应激可在饲料中加多种维生素或看抗应激电解质。(2)转群时按鸭只体格强弱,大小分群饲养。对体质较差、体重偏轻的鸭,应单独给予额外补充营养,保证出栏时的体重要求,实行“全进全出”。
3.3 建立健全各种档案 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对每群肉鸭都应有相关的资料记录,其内容包括:肉鸭品种及来源、生产性能、饲料来源及消耗情况、用药及免疫接种情况、日常消毒措施、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及结果、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等。
4 疫病防制要科学
疫病防制是生产无公害肉鸭的关键,应坚持“综合性防治、防重于治、先防后治”的原则,兽药的使用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兽药使用准则》的要求,建全消毒设施,制订详细的符合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的疫病监测和控制方案,完善切实可行的消毒卫生制度,并且必须接受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必须向县管理部门和官方兽医提供连续的疫病监测信息,特别是鸭场发生传染疫情时,必须立即上报县主管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4.1 疾病防制 控制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除做好常见鸭病的防治外,还要常消毒,鸭舍、运动场、水池,夏季3d消毒1次;冬季每周消毒1次;半个月饮水消毒1次。垫料、粪便勤换勤出。水槽、料槽勤洗勤消毒。遇有疫病,天天消毒。根据消毒目的而定,通常应选高效、低廉、使用方便,对人和家禽安全、无残留毒性,并且在鸭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消毒剂。
4.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市疫病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市、区(县)动物防疫机构制定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3 疾病的控制和扑灭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鸭群的情况,如鸭的精神状态、饮水、食欲、粪便颜色等发现情况异常或是怀疑发生疫病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如经确诊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肉鸭饲养场应积极配合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鸭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捕杀措施。当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全场进行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鸭的尸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同群未发病的鸭只不得作为无公害食品销售。
4.4 合理使用兽药 兽药的合理使用将是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的一个主要技术难关。肉鸭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应努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家禽抵抗力,尽可能做到少生病、少用药,尽可能避免使用抗生素,提倡多用微生态制剂、维生素和毒性低的中草药,以提高肉鸭自身的免疫力。养殖户在使用兽药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使用从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合格兽药,严格遵守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配伍、期限及休药期的规定。(2)严禁使用假药、不合格药品,严禁使用有致畸、致癌、致突变和未经农业部批准的药物,严禁使用已被淘汰的或对环境、对人类造成严重污染的药物,严禁使用激素类药物、镇静药、催眠药,还有其它方面如瘦肉精、氯霉素等。(3)提倡使用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有机酸制剂、酶制剂等。(4)建立兽药使用详细档案,以备查询。
5 废弃物处理要无害化
鸭场应具备完善的废弃物处理设施,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及时处理。病死鸭按照GB16548规定处理。鸭粪进行无害化脱水干燥处理和发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