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蚕丝学会第九届、四川省蚕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摘要)
2012-08-15
1 四年来协会、学会工作的回顾
1.1 协会、学会服务蚕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省蚕业协会二届理事会和省蚕丝学会九届理事会的四年,是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时期。全行业经受了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行情非理性大幅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四年来,协会和学会在省科协、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的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在理事会与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紧密围绕“当好参谋,服务四川蚕丝业,服务会员”的宗旨,共同围绕科技兴蚕、科技兴桑战略,立足于四川蚕业发展,服务于四川蚕业发展,发挥各自职能,优化共享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充分利用协会、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本届理事会所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四川蚕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桑树基础得到强化、蚕茧产量保持稳定、蚕农收入稳步增长、蚕种质量稳步提升、蚕业资源开发取得明显突破。
1.2 协会、学会的主要工作
1.2.1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蚕业的宣传力度,提升蚕业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组织会员单位的专家撰写有关行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总结产业发展的经验、成效,利用四川蚕业网站和《四川蚕业》期刊、《蜀蚕信息》会刊及省农业厅农业快报等相关媒体,宣传蚕业在促进蚕农增收、财政增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在特色效益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加强与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蚕业已纳入四川十大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发展规划,确立了蚕业在四川农业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得到了国家茧丝办、农业部及省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国家“东桑西移”建设项目、国家茧丝绸发展项目、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省农业厅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项目等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对促进我省蚕丝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发挥协会学会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服务于全国蚕桑产业工作,提升四川蚕业的影响力。2011年完成了农业部交办的产业调研、规章修改和筹备全国性生产会议三项工作任务,受到农业部相关部门领导的称赞,四川蚕业界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提升。
1.2.2 开展行业自律,规范蚕种、蚕茧产销市场行为。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会员大会审议通过的蚕种、蚕茧两个自律公约,组织边界协调,进一步规范了蚕种、蚕茧产销行为。蚕种生产实施宏观调控,取得了质量持续稳定,供需基本平衡的好局面。蚕茧生产和收购严格执行准入制度,绝大多数从业单位都能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蚕茧价格政策,执行蚕种运输、催青、收蚁和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程,自觉维护蚕茧收购秩序,搞好边界协调,打击无证收茧,保护蚕业基础、保护蚕农利益、保护行业利益、维护会员单位利益。凉山州多年实施“8+1”蚕茧收购协调机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2.3 发挥协会、学会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切实履行服务于四川蚕业发展职能。一是协助行业管理部门依法搞好行业管理,维护蚕业生产经营秩序。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对从业单位在蚕种出库、发放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实行污点记录制度;对蚕种生产继续按照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证照管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管理;严把蚕种出库质量关,加强了质量把关和售后服务,规范了蚕种市场行为,维护蚕农利益。二是充分调动会员单位生产积极性,稳固蚕种基础,确保蚕种质量和蚕农用种安全。各从事蚕种生产的会员单位克服生产成本倒挂等各种困难,严格贯彻防微技术措施,千方百计确保蚕种生产质量、数量稳定,保证了蚕种供求平衡;规范检验检疫,严把质量关,保证了蚕种的质量,维护蚕农利益。三是积极探索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四川蚕丝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为主线的良种良法技术措施,加强蚕业基础科研,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完成了“四川蚕桑区域布局优化与蚕品种更新换代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四川高效蚕桑生产技术指导体系研究、四川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蚕桑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一批对行业发展作用明显的研究项目。组织会员单位的科技人员编写了栽桑养蚕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全省已初步形成蚕业标准体系,涉及栽桑养蚕制种等环节,目前已有20项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发布实施。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创建了南部县兴盛、井研县丝源、邛崃市龙盛、宜宾临港南丝路等一批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探索构建以种桑养蚕为主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推进桑枝、桑果、桑叶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桑—经”、 “桑—粮”、“桑—禽”、“桑—草—牧”桑园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探索资源充分利用的“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加循环蚕业模式及蚕桑文化资源和观光蚕业开发,大幅度增加蚕桑综合效益。
1.2.4 弘扬蚕丝文化,创建名优品牌。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四川建设“旅游大省”机遇,加大了蜀锦、蜀绣、蜀绘等传统工艺的发掘和传承力度,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的重要载体。初步建成的四川丝绸博物馆和千年绸都第一坊,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丝绸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培育品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称号产品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四川省名牌称号产品5个,获得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品牌2个,凉山桑蚕茧、成都“蜀锦”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南丝路”、“依格尔”、“六合”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受到用户和消费者欢迎。嘉陵区文峰镇通过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大力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成为了全省农家乐旅游的一个知名品牌。
1.2.5 认真履行协会、学会服务会员单位职责,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与科技培训。一是组织培训和对外考察与学习交流,为会员单位对外学习考察提供方便、安全、高效服务。各专委会多渠道开展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年交流 (发表)的论文均在100篇以上,协会与学会2008年组织召开了小蚕共育流动现场会、2009年在南充召开了栽桑专业委员学术研讨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在邛崃召开了小蚕共育及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场会,2010年养蚕和蚕病专委会在珙县召开了2011年度蚕业学术研讨。先后组织会员参加了中国蚕学会举办的9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桑树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野蚕学术交流会、中国蚕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全国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讨会、全国桑柞蚕茧丝综合利用发展研讨会、全国家蚕病害控制技术与安全养蚕模式学术研讨会、全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现代栽桑养蚕学术研讨会、国际蚕业与昆虫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蚕学会学术年与学术论坛等)和全国蚕业信息交流会、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等全国性会议。二是利用学会协会的蚕学专业资源和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的教育资源,连续三年开办蚕桑技术专业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班,学习期满,考试考核合格的,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省总站同时发放专业技术人员上岗资格证,共招收学员60余人,为会员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会员实施蚕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科技行动,在绵阳、三台、涪城、游仙、宜宾、乐至、盐边、德昌、会东、宁南、珙县、邛崃等地开展蚕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全省培训蚕农5万人次,在全省30个优质蚕桑基地县、科技示范乡,大力推广高效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四是组织会员到广西、江苏、浙江、重庆等市考察学习,接待省外同行来川学习交流。
1.2.6 加强协会、学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共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蚕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咨询等社会化服务。编辑发行会刊《蜀蚕信息》,为会员单位免费发送,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对《四川蚕业》网站进行了改版,增加了信息量,更加方便会员单位浏览,信息角度、更新速度、点击率全居国内同类网站之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四川蚕业》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科技兴蚕的重要阵地,发行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网络版发行40个国家和地区,已被《中国核心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等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收录,并入《中华百年报刊大全、当代现行卷》,期刊深受全国业界好评。二是深化学会改革,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为发挥行业社团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在省科协的领导下,我会积极进行并按期完成学会改革,经逐项对照检查,达到省科协考核验收标准,2009年被省科协评为先进学会。在学会改革进程中,先后制定了理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11个规章制度,强化了学会自身管理,提高了学会的生存、发展能力。三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常太化工作水平与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会员单位的能力。加强日常事务工作管理,学会对会员进行全面清理,蚕丝学会共有个人会员1296名,团体会员单位25个,会员小组80余个,同时重视多渠道发展会员,近年来发展个人会员130余人、团体会员15个;认真按照省科协、省民政厅要求,积极参加培训班、研讨会、工作会议、秘书长会议等各项活动,及时将业务主管部门要求落实到工作中,按时完成年检,促进协会学会工作顺利实施;严格按照协会章程规定,收好、管好、用好协会会费。
1.3 财务收支情况
协会和学会的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社团财务管理规定,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接受审计机构的审计。理事会分别向大会提交的四年财务收支报告,已印发到代表手中,报告对收支情况作了详细汇报,请各位代表审议。
2 协会、学会下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任务
2.1 加强行业自律
一是推进从业单位的诚信建设。借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协会一方面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从协会内部会员管理入手,严格要求全体会员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和谐、繁荣的产业发展新局面。对从业单位发生的违法行为和不诚信行为,记入其诚信档案。引导从业单位依法从业、自律兴业、诚信立业。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蚕种、蚕茧两个自律公约。通过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从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在蚕种生产、供应和蚕茧收茧中的违法行为、维护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2.2 开展重大问题调研
一是加强沟通协调。继续加强与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汇报与沟通,对产业各环节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协调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信息,即时准确解读并传达到广大会员单位和蚕农。二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协助作好蚕种蚕茧价格调整相关工作,保护行业基础。
2.3 积极组织开展活动
一是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协会、学会将与行业主管部门分期分批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讨和技术培训、职业能力培训、执法人员培训、专合组织建设队伍培训等,不断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构建适合行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二是组织会员单位参与自身展示和对外交流活动。本着自愿的原则,分期、分批、分专题,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国内外交流考察;加强与国内外蚕丝业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水平,不断推进蚕业科技进步;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农展会、农博会等各种展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广、品牌推介等活动,帮助会员企业创立品牌,创名牌产品,鼓励会员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提高会员单位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三是发挥各业委员会作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2.4 推进经营机制创新
培育扶持一批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龙头企业和蚕业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公司+业主带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总结、宣传、推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从项目、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以及生产基地认定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发挥协会学会人才、技术、信息优势,推动会员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新经营机制,加强技术服务,开展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我省蚕丝事业的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5 加强协会、学会自身建设
一是进一步办好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开发,作好蚕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开展信息、管理、咨询等社会化服务;继续加强四川蚕业信息网、《四川蚕业》刊物和《蜀蚕信息》会刊的运行管理和编辑、发行工作,提高网站建设和刊物质量,为会员单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二是严格按照章程规定,收好、管好、用好协会学会会费。
3 关于本次代表大会的筹备情况
根据协会和学会章程规定,上届理事会于2012年初任期届满。为了作好换届的准备工作,秘书处于2011年初即开始着手相关筹备工作。一是充分酝酿协会理事会组成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候选人建议名单,经业务主管部门同意,2011年4月提请四川省蚕业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和通过,决定提请本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二是认真作好学会换届准备工作,2011年4月在成都召开了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了学会换届及召开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等相关事宜;2011年7月发出了关于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预备通知(川蚕学 [2011]02号),就理事人选和代表名额推荐、优秀论文的申报与评选、推荐表彰连续从事蚕业工作40年的老专家、老会员及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等相关工作作了安排,各会员小组和各位理事,按照通知要求完成了理事人选推荐等相关工作;2011年11月,曾华明理事长召集在蓉部分常务理事、理事研究了学会换届选举的有关事项,根据各会员小组的推荐,提出了四川省蚕丝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2011年12月上旬以通讯方式召开了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蚕丝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决定提请本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三是按换届要求,进行了财务审计,报经省科协、省农业厅、省民政厅等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四是本着平等协商的办会原则,2012年2月28日召开了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和学会九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专题研究落实了本次会议具体事宜,审议通过了协会与学会提请本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的新一届理事会理组成人员和专业 (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会议议程和选举办法,表彰决定等相关议案。四是完成了相关会议议案等文件资料的准备。
(学会、协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