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2012-08-15代聪聪杨越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格道德德育

代聪聪,杨越岚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代聪聪,杨越岚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受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制约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个体品德的关键因素。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是改革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高校;主体性德育;传统德育

主体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通过培养、调动和激励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觉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德行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内化将德育要求转化为自己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同时也是改善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

1.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时代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又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的主体意识和高校德育,为主体性德育奠定时代基础。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培养与发挥人的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首要目标定位为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开展主体性德育。

2.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担负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虽然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必须要通过德育活动加以引导,才能得以正确发展和发挥。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中小学生要成熟,但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很不稳定;他们的自主意识得以进一步增强,但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一旦遭遇失败很可能会造成心理困惑。为了完善大学生的品格现状,要求高校德育必须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实施主体性德育,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与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改善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由于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在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社会化。这样的目标因为遥不可及而无法实现,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德育的效果。其次,传统德育内容远离现实生活,空洞而缺少亲和力,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影响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影响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大多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传统德育方法强调灌输与记诵。传统德育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灌输对象,要求学生反复记诵道德知识。这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忽视、压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背离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

二、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策略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满足大学生品格完善的现实需要,克服高校传统德育的弊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主体性德育。

1.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肖川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用描述性语言来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立于天地之间’的道德人格。”首先,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相对于奴性的道德人格、依附性的道德人格、盲从的道德人格来说的,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次,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一种独立、理性、自律、自为的道德人格。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能够在道德冲突中自主进行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德育应该培养的道德人。所以主体性德育着眼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发展和提高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规范。传统德育教会学生顺从,而主体性德育教会学生选择,传统德育培养顺从型人格,而主体性德育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主体性德育目标的重大改革。需要注意的是,主体性德育在确定目标时要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强调德育的个体功能,而忽视德育的社会功能。

2.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

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否则德育内容就会空洞,德育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实现,无法培养出能够自觉实践道德生活的人。所以德育内容应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教育者要善于将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其次,教育者针对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选择德育内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应该成为德育内容确立的依据。这样才能使德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再次,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就要求教育者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观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观点。最后,教育者应从学生身心发展和现实需要出发,增加新型德育内容,如网络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反迷信反毒品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求学求职指导、道德共识教育等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更好地生活。

3.德育方法应注重双向互动与交流

传统高校德育中采用独白和灌输方式强制学生接受和服从,虽然能使学生记住某些思想观点,但难以使学生认同和信奉这些思想观点,得到的是“分高德低”的人才;强行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不允许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所质疑,不利于学生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内化,这就要求采用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和教育者一样成为德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既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甚至相反的意见,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现视界融合,达成共识,引导学生认同正确的道德理念。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双方虽然在知识、能力、经历方面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人格上他们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不能强迫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而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广开言路进行心灵的碰撞,让同学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减少彼此的对立与冲突,彼此之间共享知识、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人的德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分为理智上的德性与伦理上的德性,并且认为伦理德性通过道德实践才能形成。所以德育过程不能只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影响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和知识层面上,而不能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学习道德,道德实践应该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学生只有通过用实践去检验课内理论的真伪,获得自身的认同并理解吸收,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主动自觉地指引实践行为,如此循环,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德育的最终目的才可以实现。离开了道德实践,学生就会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因此,德育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道德实践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应更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旅游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等等,不断使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理解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不断内化德育理论,进而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2]孙丹薇.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3]陈乃林.师生关系之我见[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易晓明.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J].教育探索,2002(1).

[5]黎琼锋.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1(6).

[6]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7]马亚静.论主体性德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2(1).

[8]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G641

A

1671-8275(2012)04-0020-02

2012-06-12

代聪聪(1986-),女,河北泊头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杨越岚(1986-),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德 全

猜你喜欢

人格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