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高等教育

2012-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吴 博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高等教育

吴 博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从高等院校的哲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道德伦理教育、跨专业教育以及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中的地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研究生态教育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带动更多学者关注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

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批评理论的影响席卷了全球各国,我们国家也相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据此,从1998年开始,随着清华大学把生态教育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纷纷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力度,增加了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相关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但是,根据《环境教育》上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普遍持认同态度,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微观[1],对保护生态文明的理解停留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粗浅的认识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态批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曲折的过程,渗透到现代工业社会各个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改革,仅凭这样一种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认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已经不太确切了,冰川的消融、动物的灭绝、海洋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资源枯竭、核泄漏事故等生态灾难的发生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科幻的话题,而是一个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如果高等教育不能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和深入,继续让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研究停留在个别专业领域,或是成为哲学、文学理论批判中的“成果制造机”,电影《后天》、《2012》那样的人类浩劫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作为先进社会文明的缔造者和引领者,高等院校教育行为迫切地需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元素。本文就是以高等教育的改革为主线,从高等院校的哲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道德伦理教育和跨专业教育以及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研究生态教育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带动更多学者关注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研究。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2]。根据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在工业科技方面实现重大战略转型,而且要求全社会每位公民提高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建立环境友好的价值观、生态观。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成为高校建设必须思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期待高校哲学教育体系的融入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通过提高人们对自然、对生态的认知程度来改造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基础哲学教育普遍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自然哲学、道德哲学以及新兴的生态哲学理论基本没有纳入教学体系[3],大学生接触到的生态主义思想和伦理观念更多的是出自美国大片。而且在这些美国大片中,出于政治或艺术的需要,西方总是自诩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过于夸大西方科技的能力,同时也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容易被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所引导,甚至忘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罪魁祸首也是西方为首的工业文明。所以,无论是出于政治、学术,还是出于伦理道德的考量,高校中的哲学基础教育体系都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将生态哲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东方文明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完善的生态价值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期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工业文明的一种颠覆,因为现代工业无论如何给自己贴上环保的标签,都摆脱不了对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和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生态文明要求对现有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入、广泛、彻底的转型,它是对现有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颠覆、抛弃和创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来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却过于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十分敏感。80年代末的企业管理、90年代的国际贸易、2000年后的网络与计算机,全国各大学都在不停地开设新专业、新学科,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却年年下降,造成社会对高校学生素质下滑、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批评如潮。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的工业生产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就业型职业人才已经饱和,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不足正极大地制约着我国从粗放型社会向集约型社会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期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能力专长型向素质综合型的转变。

三、生态文明建设期待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深入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培养的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伦理道德观,注重的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平等的行为规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建立节约型社会,反对无节制的物欲追求,改变以往以人和社会为道德主体的思想观念。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谐调的因素,比如,虐待动物在西方很多国家是违法行为,而在国内却很少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追求对野生动物的味觉享受;在物质享受充斥着大学校园的今天,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出现危机,崇尚自我、追求时尚、过度消费、贪图享乐,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横行,道德伦理的滑坡使大学生素质不断降低。高校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来重建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大学生中倡导适度的、绿色的消费观;培塑对环境、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观;建立对社会、对家庭、对后代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形成人们对自然有限的索取和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完整理解,深化他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坚强的道德支撑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四、生态文明建设期待生态学科专业向其它学科专业领域渗透

生态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引起重视,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加强生态学科专业向其它学科专业的渗透不仅符合当前各国工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容易在跨学科专业领域中创造出先进的生态文明成果。一项针对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除艺术类、体育类院校外,大多都具有多种学科专业的特点,但大学生受到的跨学科、跨专业教育却十分不足,甚至根本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高等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如何增进多学科、跨专业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特别是增进生态学科向其它专业领域渗透的方式、方法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生态文明建设期待高等院校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大学校园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传统社会与学术前沿联系最为紧密的纽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涵盖了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伦理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人类行为。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或者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思想驱使下,生态文明的推进必然会遭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次的、多方面的抵制、破坏和误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中,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较为纯净的学术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特长,率先建立起贴近生态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从生活、学习的各个角度影响和提高人类对于生态文明的观感和理解,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化向前发展,让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植根于即将进入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心中,以点带面地把生态文明扩大到传统社会的各类人群。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渊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等思想,都是对生态文明系统、深刻的思想论述,这些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预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必将使东方文明逐渐取代目前以西方为中心的工业文明,从而促进我国在精神文明和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崛起。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非常不够,仅在一些中文相关专业有所涉及,这与我国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责任极不适应。文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通过教育改革,逐步改变高等教育中只重自然科技、忽视传统文化的现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大力宏扬我们东方文明的生态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使我们东方文明有可能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从而成为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领袖和中心。

[1]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J].环境教育,2011(4).

[2]姜树萍,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3]杨方.元哲学初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G640

A

1671-8275(2012)01-0072-02

2011-12-28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西方文学与自然”(项目编号:112400440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博(1977-),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育。

风 清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