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分析
2012-08-15彭慧
彭 慧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分析
彭 慧1,2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大学生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最快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地把握、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开展大学生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将有所促进。
网络文化;理想信念;大学生;影响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一元主体下的多元发展趋势。这其中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自我信仰的问题上。据刘丙元《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信奉的人生信条中,大学生将“知足常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列在前3位。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但更看重崇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用主义。
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虽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特点,结果导致了各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害的理想信念。各项问卷调查结果都呈现出以下结果:在社会主义理想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的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认为有违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上,部分大学生还未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形成共识。由此可见,在理想信念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还有一些模糊认识,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未得到解决,存在知行背离现象。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日益迅猛发展,网络已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最快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文化在促进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消极沉沦。因此,科学地分析、把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开展大学生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将会有所促进。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拓宽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
网络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等特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手头的课本,难以找到更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经典原著来阅读,很难深化学习效果。加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缺少针对性和具体性,难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在网上存放多媒体资料,学生可方便地使用各种多媒体资料。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播放各种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外界接触、崭新的、空前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师生间思想交流频率的加快,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关于思想政治的教学视频,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更深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实际教研中,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优势,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积极快速地宣传我党的先进理论、方针和政策,克服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中主要以说教为主的缺陷,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创新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达到使教育对象牢牢把握主流理想信念的目的。
2.网络文化的灵活性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手段是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消极被动态度。而在网络文化时代,博客、网络论坛、QQ、MSN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正日益成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的载体和手段,并日益凸显其独特的优势。由于网络具有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轻松、充满趣味性的环境中学习以往枯燥的内容,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就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了。网络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一改以往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特点,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跟踪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手段。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有利于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方式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单一的“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模式,教师只能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理想信念的各种思想;除此之外,就只能在办公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由于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工作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很有限的。通过博客、网络咨询和网络论坛等形式,大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提问或咨询,教师则可根据时间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问答,或者针对多人咨询的问题进行统一辅导,或在网上进行辩论,等等。通过网络论坛,大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并参与各种讨论,而教师可以对信息及时进行反馈。QQ和MSN聊天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利用QQ和MSN等聊天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采用网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形式,改进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方式,使以往“枯燥无味”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效果。
4.网络文化的平等性有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者。教师的至高地位使师生双方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致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网络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平等关系,现实社会中的等级、身份、特权等都不复存在。利用网络文化使用中的平等性特点,教育双方通过博客、论坛、QQ、MSN等形式的交流,不再是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通过对理想信念的辩论、交流,教育双方不再是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不平等的关系,而是真正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达成了平等,破除了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增进了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得教师在学生眼中更具学识魅力。加之各种网络教育新模式的采用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由此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为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失范提供了便利
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虽然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善恶美丑的判断,不能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使得各种信息不加净化地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通过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大学生自我个性张扬、内心较为空虚的典型特点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个体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某些个体行为上的任意宣泄和反叛,形成理想和信仰的缺失、责任感的淡化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久而久之,这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对周边群体也产生连锁效应,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加剧和价值选择的困惑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过去由于地理阻隔和技术条件的落后,各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较少。网络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异质文化在网络中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向全世界全方位输出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加快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于好奇心重、可塑性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对于这种形象生动、隐蔽性强的传播方式很容易接受。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同时,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困惑,加剧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导致他们价值冲突更加直接、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3.网络文化的不良信息冲击理想信念的主流思想
无论是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上,还是在影响程度、表现形式等方面网络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等特点,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用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从而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另据刘丙元“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被问及“闲暇时最喜爱干的事”时,学生所选频次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看电视电影(54.2%)、读书学习(53.4%)和上网(40.3%)。由此看出,大学生闲暇时的主要休闲方式仍是以精神产品消费为主要方面,极易受到这些精神产品的直接熏染。
面对网络文化中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尤其是不良信息的情感诱惑和暗示作用,大学生群体批判有余而鉴别力不足。这就使其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认识淡漠,使理想信念的主流思想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1] 潘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熊琳.透过网络时代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 王明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G641
A
1671-8275(2012)01-0015-02
2011-12-31
彭慧(1982-),女,湖南长沙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