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十年沈从文研究视域综述

2012-08-15石柏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世纪沈从文视域

石柏胜,孙 洋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市相山区教育局,安徽淮北 235000)

新世纪十年沈从文研究视域综述

石柏胜1,孙 洋2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市相山区教育局,安徽淮北 235000)

新世纪以来,沈从文研究者通过借鉴和运用现代跨学科文化理论眼光来审视沈从文及其作品,不仅有效拓展了沈从文戏剧、诗歌、书信、杂文等冷僻体裁作品的研究范围,大力加强了沈从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而且还把研究积极扩展至与沈从文及其作品紧密相关的电影、电视、文本翻译,以及沈从文研究者的研究等新的领域,从而使沈从文研究视域呈现出宽广宏阔而又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新世纪;沈从文研究;综述

从沈从文研究的视域来看,解放前人们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沈从文的单篇作品和作品集,研究者重点关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建国三十年,由于国内继续受到左翼文艺思想政策的影响和干扰,沈从文研究停滞不前、一片荒芜。但是,海外华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沈从文研究者却在继续分析沈从文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把其纳入到世界文学的研究范围内,通过把沈从文与华茨华斯、叶慈和福克纳等世界著名文学家的比较,深刻探讨了沈从文作品对人类现代生存处境的深层隐忧和终极关怀,高度肯定了沈从文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新时期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确定、实施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思想政策的倡导,沈从文研究的禁区不断被突破,国内沈从文研究的视域也开始逐步得到扩展。人们开始研究沈从文作品思想内容的进步性,探讨沈从文作品所蕴含的人性价值的合理性,以及对沈从文创作方法的深刻辨析。上世纪九十年代,沈从文研究视域继续扩大,研究者紧紧围绕“沈从文的特殊性”展开对沈从文特殊的身世背景、思想文化、文体特征和文学史地位的比较研究,既有研究面的拓展,又有研究层的深化。新世纪以来,沈从文研究者在继承上世纪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除了继续向纵深挺进之外,还不断开疆拓域、查漏补缺,竭力在研究视域的范围上做到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一、这一时期由于许多研究者通过借鉴和运用现代跨学科文化理论眼光来审视沈从文及其作品,从而对沈从文研究内容的范围做了最有力度的开拓

运用现代跨学科比较理论来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是新世纪沈从文研究者拓宽研究视域的一个突出特色。如李萌羽的《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东岳论丛》2003年第4期)、黄建烽的硕士论文《生态美学视域中的沈从文小说》(华侨大学,2003年)、佘爱春的硕士论文《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和覃新菊的论文《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及其专著《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较早地把沈从文研究与现代生态学有机联系,拓展了沈从文创作的生态学研究领域;许宗元的《沈从文新论——沈从文与旅游文化》(《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向洁的《沈从文及其湘西文学世界与大湘西旅游研究》(《民族论坛》2010年第5期)借用旅游文化学理论探讨沈从文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沈从文及其文学作品对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何小平的《沈从文本土文化阐释视域的人类学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熊晓辉《从人类学的视野解读沈从文乡土文学》(《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以人类学理论目光审视沈从文创作,深入论述了沈从文本土文化创作中的人类学精神向度;商金林的《湘西音乐美术与沈从文创作之关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曾锋的《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3期)、张海英《论沈从文小说的气度与宋元文人画》(《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则从艺术学视角锲入沈从文作品研究,阐述了沈从文创作与音乐美术之间的密切关联。此外,舒刚波的硕士论文《沈从文接受史研究(1925年—1949年)》(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杜昆的硕士论文《沈从文接受研究(1925年—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和石柏胜的《论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边城〉经典化演进及其意义阐释》(《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沈从文的历史接受情况做了详细考察,孙晓娅的《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符号学解读》(《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试图用现代符号学理论来阐释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石柏胜的《建筑在“心与梦历史上”优美城镇——〈边城〉中的建筑美学意蕴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20期)则力图借用建筑美学理论来剖析沈从文《边城》的思想蕴含和价值意义,等等。新世纪研究者积极移用现代跨学科文化理论来论析沈从文及其创作现象,有效拓展了沈从文研究的广阔领域,鲜明地表现了他们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对沈从文戏剧、诗歌、书信、杂文等冷僻体裁作品的研究不断拓展

新世纪之前,人们大都注重对沈从文代表性体裁作品小说和散文的研究,而对于其戏剧、诗歌、书信、杂文等冷僻体裁作品的研究却异常薄弱。这些作品的研究,有的被顺便提及、有的遭人遗忘、有的则完全是一片空白。新世纪随着沈从文研究热度持续提升和《沈从文全集》、《沈从文研究资料》的出版发行,人们开始逐渐开发这些原先冷寂荒芜的研究内容。如朱寿桐的《沈从文剧体作品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对沈从文戏剧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新世纪沈从文戏剧研究的基础。此后,张敏的《沈从文的戏剧创作及美学风格》(《中国戏剧》2004年第1期)、李天福的《沈从文的话剧期待及当代意义》(《四川戏剧》2008年第5期)、张体坤的《文体试验者的足迹——论沈从文的早期戏剧创作及其特色》(《四川戏剧》2009年第6期)、石柏胜的《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等,继续对沈从文戏剧作品做不断地探析。陆耀东的《论林徽因、沈从文的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李遇春的《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张桃洲的《论沈从文新诗中的苗文化因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张德明的《沈从文诗歌论》(《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及郝若萍的硕士论文《沈从文新诗研究》(厦门大学,2007年)对沈从文的新旧体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刘志荣的《1949年后沈从文书信的文学与精神意义》(《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彭建的硕士论文《沈从文书信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卢军的《从〈沈从文书信〉解读沈从文与胡适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探讨了沈从文书信的内容、意义与价值;吴秀明、张翼的《论沈从文的杂文写作——兼及沈从文研究现状和史料编纂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则进一步把研究视角深入到沈从文的杂文创作。以上这些研究几乎囊括了沈从文创作的所有冷僻的体裁作品,不仅弥补了上世纪对沈从文作品样式研究不全的遗憾,而且有力开拓了沈从文作品研究的范围,有效促进了沈从文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拓宽了沈从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范围

新世纪沈从文研究在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范围上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出版史料》、《档案与建设》、《炎黄春秋》、《书城》、《文史天地》、《文史博览》等期刊,以及诸多报刊杂志登载了大量关于沈从文方面的最新史料。它们不仅包括沈从文作品集乃至全集没有收录到的一些书信、笔记等珍贵文字作品,而且还涉及到沈从文许多重要的鲜闻佚事,披露了沈从文与其他历史人物之间的错综关系,进一步揭示了沈从文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特别是一些研究者关于其中轶文废邮的补释、探究和有关史料的整理、考证,如解志熙《沈从文佚文废邮钩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裴春芳《沈从文集外诗文四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张森的《略谈沈从文研究中的史料问题》(《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吴世勇的《沈从文进入西南联大任教及被聘为教授时间考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等,对强化沈从文史料研究基础,促进沈从文研究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延伸至与沈从文及其作品相关的新研究领域

新世纪沈从文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它除了在以上三个方面得到持续增扩以外,还蔓延到与沈从文及其作品紧密相连的电影、电视、文本翻译,以及沈从文研究者等新的研究领域。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有些研究者开始注目沈从文小说与现代电影和电视的某些有机联系,如高亚亨的硕士论文《论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复旦大学,2008年)和胡玲芳的《丢失灵魂的湘西世界——浅谈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电影评介》2009年第21期)论述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改编之间的同构与差异,唐祥勇、郑鹏飞的《〈血色湘西〉:沈从文的挪用和背离》(《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2期)剖析了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与沈从文创作之间的文化精神关联。有的研究者关注沈从文作品的翻译特色及其翻译版本,如徐敏慧的《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就细致考察了沈从文小说的不同英译版本,综合评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英文翻译情况。还有些沈从文研究者甚至把探索的兴趣伸向沈从文研究专家,由研究沈从文继而延伸到关注某些沈从文研究专家的研究特色,如凡平的硕士论文《异域知己: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述论》(郑州大学,2007年)、李伟的《隔海过招——金介甫〈沈从文传〉与凌宇〈沈从文传〉之比较》(《文艺评论》2007年第4期),张杰的《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李斌的《凌宇与他的沈从文研究》(《文学界:专辑版》2009年第2期)就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了一些比较宝贵的尝试和探索。

综上所论,新世纪十年来由于广大沈从文研究者的勤奋努力,沈从文研究视域不断被拓展,从而呈现出宽广宏阔而又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1] 石柏胜.文化选择与审美判断:沈从文研究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和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 雅嘉拉达.沈从文研究综述[EB/OL].(2007-01-15)[2010-11-18].http://tieba.baidu.com/f?kz=163742847.

I206

A

1671-8275(2012)01-0050-02

2011-12-28

石柏胜(1970-),男,安徽淮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沈从文研究。

文 庆

猜你喜欢

新世纪沈从文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