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原因探析

2012-08-15张亚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诚信子女中学生

张亚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原因探析

张亚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德行是在实践中外显的德性,诚信既是内在于人的德性,也是外显于人的德行之一。然而,中学生这一群体因个人对诚信价值的片面性认识、以及受教育环境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诚信德性已从教育的中心走向边缘化,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中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原因

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类的身体是人类灵魂的最好的画像”。[1]239而人类的灵魂的提升有赖于德性,德性的践行外显于人的德行。作为道德实践的德行之一的诚信,却在眼下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也就是出现了诚信危机,而这一危机淋漓尽致地体现于中学生这一群体中。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在学生中,考试作弊习以为常且方式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地“科技化”。生活态度随意,轻易许诺而从不兑现,口是心非。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陷入了困境,是随波逐流,抑或是独树一帜、坚持诚信到底呢?现代社会中学生的诚信危机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中学生对诚信价值的片面认识

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者,信也”。“信者,信也”。诚即信。儒家认为,诚信是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孔子很是强调 “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而不立。诚信对于个人的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他会成为什么样子。《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信,“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信不是焉,有不信焉”。甚至孟子把诚信置于五伦之一的重要地位。在汉代,“仁、义、礼、智、信”已成了对个人道德的系统要求。《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将诚提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天道”以示其对个人国家的重要。所以,诚信自古有之,而今却在被赋予厚望的年轻一代身上几乎丧失殆尽。

首先,中学生缺失道德理想,行为没有航标。中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只限于知识学习,从小就写将来想干什么的未来理想作文,而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没有具体的道德理想,“做一个好人”只是泛泛的口号。诚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内求于向善之心,外求于向善之行。善是每个人值得追求和欲求的,在没有道德的阿拉丁神灯引导航向的情况下,中学生迷失了对诚信的追求。

其次,中学生对诚信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中学生个人的道德立场、原则和价值选择并不是纯主观的,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及个人生活的阅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诚信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能达到全面认识一事物的水平。他们诚信的参照主体是家人、老师及同学,而这些群体所给予的示范作用并不够,因此中学生有时是率性而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太阳,所有一切都是在围绕自己旋转,而不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圆周,与别人环环相扣。在生活中轻许诺言,而无意兑现,即使别人对自己撒谎,也无意追问,将心比心,大家彼此彼此,再说看到身边既使有信守承诺的人,却得不到嘉奖,或发扬光大,偶有遭贬嘲笑的情形,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互欺心理。俗话说,种庄稼要不误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心理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

二、家长对子女诚信道德教育的忽视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语:“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 之,则条之,摧挠之,则衰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地哺育,更需要家庭地教养。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何况孟母三迁也是家户喻晓。

随着举国上下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孩子正确、错误的言行在他们眼里都是可爱的,可迁就的。仅仅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只要听到要钱买学习用品、复习资料,二话不说就给钱,可事实呢?即使事后知道孩子在撒谎,认为钱已花了,也就不再追问,因为那点钱他们花的起。件件小事影响着他们幼小稚嫩心灵的诚信人格的培养。

家长诚信理念的缺失,也是他们忽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的重要因素。父母自身的不诚信的行为让子女习以为常,父母称谓所给予的特权,说什么总是有理由的,而很多理由却被充当了借口。例如家长承诺子女好好学习,考高分就可以得到某种奖励,可是,分数达到了却未见东西。下次让子女做某事,这种激励便失效了,因为子女知道,“这是骗我的”。即便这样,父母怀疑的是自己家长地位、权威的动摇,而不是自身行为的反思。现时代要培养子女健全人格,父母也要从小事做起。

三、中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从教育的中心走向边缘化

吕型伟曾说“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自古至今的教育都把德育放于首位,即使不成材也得先成人。校园是知识的海洋,是文明的摇篮,是人才的基地。学生许多生活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思想的教育,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学校。环境育人是教育界人人认可的理念,在一定的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在受着影响,好的学校环境更能造就优秀的学生。然而中学生处在成熟前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引导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叛逆使他们非常的固执,而学校给予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学校重智轻德,忽视德育教育。学校认为德育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是夜以继日的补课,是堆如小山的作业试卷,没有节假日。每周只有两节思想品德课,而这也不是全部用来进行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的成果是不能用试卷考试结果来评价的。中学生的班会,也是挤出来安排各种事宜,还时常被征用补课了。智德(知德)分离的教育致使高等学府不乏道德败坏者。

其次,传统道德的教化趋于衰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学生中的教育是微乎其微,语文老师课堂内容涉及的情景教育,得不到巩固内化的机会,课内外生活反差大,空洞说教,犹如过眼烟云。在道德教育方式选择上存在滞后性,一个学生可以就一件事对不同的老师编出不同的理由搪塞,而老师们之间却不知道,问题的所在一目了然。不管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期望防患于未然的教育。

四、社会发展所附带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进步发展本是所有人都期盼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实现的,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附带着它无可抛却的污秽,而这污秽却成了对其没有免疫力的中学生群体的菌源,这一切悄无声息而又肆无忌惮的扩大其势力范围,蚕食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刺激着对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生存背景。人们已有的诚信认识与现代社会的诚信理念有所冲突,但和谐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这一切滋长了致使中学生不诚信的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直接支配了他们的社会行为。中学生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为了虚荣,为了自尊与同学盲目攀比,吹嘘甚至欺诈以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失信成本过低,或根本不必付出代价。除了在对一些造成当前可见严重后果的行为法律有约束外,对生活中琐碎环节的细小问题就被忽略了。当然中学生的生活中的失信行为一般情况不会在当下就产生巨大恶果,而只是一个积小流的过程。学校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很少涉列这些,要求诚实做人,但对不诚实连大致的处罚规则都没有。同学间、师生间、子女家长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就一谎话,明知是谎,不信就是了,没有惩罚的念头,有的也只是口头 “唠叨”。

第三,社会上的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体对缺少辨别能力和批判力的中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媒体让不具独立鉴别能力的中学生只看到了一面,那就是不管怎样,总有一个角度可以让我的行为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无规无矩的想法、做法日见增多并迅速的成为他们所谓的个性。网络本是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的,但网络虚拟使他们过于迷恋虚幻的世界,使谎言大肆泛滥,甚至出现中学生网络诈骗。另外,大多数人认为网上日志比纸上日记更安全,于是误导了很多人对现实中诚信价值的正确认识,宁愿网上一吐为快,现实中却金口难开,敷衍塞责。

总而言之,诚信是一种美德。人类社会需要真诚、友善、需要美,而诚信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有人说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值得人们关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能够使他们快乐成长的环境,引导他们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真实的人生。

[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杨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4]禹旭才,宋元林.论对青少年诚信品质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可能[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G631

A

1671-8275(2012)01-0021-02

2011-12-15

张亚丽(1983-),女,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静 思

猜你喜欢

诚信子女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