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绒寄甲应用研究综述
2012-08-15董广平
杨 李,董广平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天牛是我国重大林业害虫,分布广泛,因其幼虫在寄主树干内部蛀食危害,难以用普通的化学方法防治,而生物防治因其高效,并且对环境友好,从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别称花绒坚甲、花绒穴甲等[1,2]是我国重大林业害虫天牛的主要天敌[1],也是生物防治天牛的主要方法。本文从花绒寄甲的习性,人工繁育和近年来国内对天牛的防治方面进行了综述。
1 花绒寄甲的习性
花绒寄甲在我国广泛分布,北起吉林,南至广东,西从宁夏,东至吉林。广泛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宁夏、陕西、北京、吉林、辽宁等地[3]。经研究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多在黄昏至第2 天上午活动,活动节律可被连续的黑暗处理所打破,交尾形式呈“—”字形,有较弱的趋弱红光性;成虫的活动、飞翔能力较强[4],并且能够耐高温、耐低温、耐饥饿[5]。并且野生的花绒寄甲的过冷却点平均为-23.9℃,比人工饲养的还低8℃,适应力更强[6]。
2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的研究
王亚红等对花绒寄甲成虫寄生松褐天牛幼虫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花绒寄甲成虫产卵成扇形排列,每扇面卵量在26 粒~115 粒;卵呈米粒形,长1 mm,直径0.2 mm。花绒寄甲卵孵化以后便对对松褐天牛幼虫进行寄生,寄生率达90%[7]。
如何更好的人工繁育花绒寄甲,一直是花绒寄甲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有:
首先是花绒寄甲繁育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卵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和126.1日度;幼虫期和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139日度和13.9℃、265.2日度。并且花绒寄甲具有较强的耐饥力。在22℃~25℃、食料供给充分条件下,成虫产卵量最大,人工大量繁殖和饲养花绒寄甲的最适温度为22℃。只要食料充分,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4 a 以上[8]。
其次是不同时间和温度采集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最佳的花绒寄甲采集方式是每隔5 d 收集卵一次,平均孵化率最高可达97.77%,校正孵化率为82.73%,保存前后是否需要进行15℃缓冲处理,可视具体试验需求而定[9]。
再者对花绒寄甲的人工饲料的研究,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虫体氨基酸成分、含量分析,根据结果和已知人工饲料将糖类、维生素、盐类、有机酸、50%天牛幼虫提取液、酵母粉、麦芽提取液、鲜牛奶、蛋白胨、鸡蛋黄、新生牛血清、氯霉素和维生素E 配成氨基酸含量不同的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然后在脱脂棉球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到花绒寄甲2 龄幼虫饲养。结果表明花绒寄甲老熟幼虫结茧前体长和体重都大于对照组,子代成虫的羽化率可以达到20%[10]。
对花绒寄甲的诱导木研究表明,放入一块诱导木时的平均产卵数量比较集中,60 粒/卵块的频率最大,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有利于人工大量饲养花绒寄甲并适于制作卵卡在野外释放[11]。
在广东地区研究用替代寄主来繁育花绒寄甲,其中黄粉甲幼虫蛹和成虫可以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平均羽化率能达20%以上,是良好的替代寄主。用吉丁虫幼虫繁育的花绒寄甲幼虫自相残杀的现象很严重,平均羽化率仅为7.8%;用大麦虫幼虫则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12]。
除此以外,也有对花绒寄甲活体雌雄性成虫进行无损伤鉴别的研究,通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通过肛板顶角角度及其长宽比,鞘翅端角区等主要特征作为观测对象,可有效可靠地区别其雌雄性、同时不伤害成虫,可在人工繁育及利用花绒寄甲进行生物防治中应用[13]。
3 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的进展
花绒寄甲是多种天牛的天敌,针对我国常见的几类天牛品种,花绒寄甲生物防治进展如下:
(1)对花绒寄甲释放条件的研究表明,最佳释放条件为:在3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通过随机法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 头,在5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释放花绒寄甲卵40 粒。在该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可达87.17%[14]。
(2)对栗山天牛的防治。在栗山天牛排粪孔处挂1个有卵80 粒~900 粒的卵卡,在两个月后,通过检查幼虫排粪孔判断花绒寄甲对该天牛幼虫的寄生数及天牛幼虫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释放区虫口减退率88.60% (对照54.19%)[15]。2007年上半年吉林省林业厅向受害的天然柞树林中投放3万花绒寄甲卵卡用来防治栗山天牛,防治效果达到86.7% 。计划3 a 内,通过人工和自然繁衍,将使3.3万hm2受害柞树得到有效治理[16,17]。
(3)对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有研究表明在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的杨树[18]、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白蜡[19]以及太行山区的核桃上使用花绒寄甲效果明显,其控制效果优于线虫制剂和川硬皮肿腿蜂,接近于树干注药和虫道插毒签。鉴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的效果接近,推荐更加经济的释放卵防治[20]。
除此以外,利用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21],锈色粒肩天牛[22],光肩星天牛[23,24],三清山栎旋木柄天牛和云斑天牛[25]均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随着人们对花绒寄甲习性和繁殖的研究,花绒寄甲的人工繁育技术渐趋成熟,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多种天牛的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未来,随着花绒寄甲的推广,必将在天牛防治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王希蒙,任国栋,马峰.花绒穴甲的分类地位及应用前景[J].西北农业学报,1996,5(2):75~78.
[2]杨忠岐.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4):221~227.
[3]黄大庄,杨忠岐,贝蓓.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J].林业科学,2008,44(6):171~175.
[4]魏建荣,杨忠岐,唐桦.花绒寄甲成虫的行为观察[J].林业科学,2008,44(7):50~55.
[5]魏建荣,杨忠岐,牛艳玲.花绒寄甲的分布与生态学习性补充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1):16~18.
[6]魏建荣,王素英,牛艳玲.花绒寄甲耐寒性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5):19~20.
[7]王亚红,来燕学,岑定浩.花绒寄甲产卵行为和产卵量及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4):517~522.
[8]杨忠岐,李孟楼,雷琼.温度对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1):9~14.
[9]李晓娟,董广平,张彦龙.不同采集时间及温度处理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6):12~14.
[10]熊琳娜,钱明惠,范军祥.广东地区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2):219~224.
[11]姜嫄,马玲,张翌楠.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产卵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7):83~85.
[12]尚梅,苏宝锋,李孟楼.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1):136~139.
[13]唐桦,杨忠岐,张翌楠.天牛主要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活体雌雄性成虫的无损伤鉴别[J]动物分类学报2007,32(3):649~654.
[14]秦瑞豪,李孟楼,张翌楠.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最佳释放条件的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40(2):92~96.
[15]魏建荣,杨忠岐,王平彦.利用花绒寄甲控制栗山天牛林间试验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9,25(3):285~287.
[16]王英敏,陈晓才.吉林率先采用生物技术防治栗山天牛花绒寄甲实现批量繁育,防治效果接近90%.中国绿色时报[N].2007-7-16(002).
[17]王英敏,陈晓才,于宁.我省批量繁育花绒寄甲.吉林日报[N].2007-7-22(002).
[18]李建庆,杨忠岐,张雅林.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9,45(9):94~100.
[19]杨忠岐,李建庆,梅增霞.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J].林业科学,2011,47(12):78~84.
[20]李建庆.利用花绒寄甲云防治斑白条天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1]王健,付甫永,司徒春南.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性试验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4):38~39.
[22]卢希平,杨忠岐,孙绪艮.利用花绒寄甲防治锈色粒肩天牛[J].林业科学,2011,47(10):116~121.
[23]李孟楼,李有,雷琼.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J].林业科学,2009,45(4):78~82.
[24]魏建荣,牛艳玲.西安城区环境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对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评价[J].昆虫学报.2011,54(12):1399~1405.
[25]张钦.“花绒寄甲”对决“天牛”三清山引“天敌”防治林木害虫.上饶日报[N].2010-1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