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模式下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012-08-15李福敏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会计专业岗位

李福敏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自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一直把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项工作。因此,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会计专业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是供过于求,那么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1 更新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学校多年来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学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特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完成高职专业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改变旧有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打破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工作岗位需要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和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高职专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会计专业应该从以书本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 课程设计中突出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为了培养出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教学体系架构采取“双管齐下”

在课程设计时,应打破学科体系,采取双管齐下,即以证书考试课程构架“理论教学体系”,以项目的手工仿真实训、软件模拟实训、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构架“实践教学体系”。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遵照“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原则。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对应的证书课程必须设置,这样便于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一般以在校期间绝大部分能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为主,少部分能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其中二门课或三门,实践证明部分学生能做到。非证书课程的设置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设置,这样在教学中避免某些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课程讲授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2.2 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制订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这已为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所证明。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实践教学计划为主体,全国有统一的最低标准,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相协调,并为之服务。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是合二为一的,并且实践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应根据会计专业岗位能力的构成,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期制订以岗位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即通过各个会计岗位确定教学项目,最终在能力上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这样就明确了各实践性教学项目的目的要求,便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真正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改革教学模式

3.1 实施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划分课程学习领域,每一学习领域建立任务驱动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包含岗位工作任务、工作项目、项目要求、能力需求、训练标准等。课程的设计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作为导向,将日常会计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内容按照工作项目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将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税收实务和以学生训练为主的企业办税业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的方法进行整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学习改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学习和操作为中心。学生的操作改以往的计算练习为主为现在的以办理与实际工作相同的纳税申报为主。在以往的税收教学中,老师给学生的练习往往是:“某企业取得某项应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少元,要求学生据以计算应交税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会有人告诉办税员这项收入是否应税收入,而是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来确定。为培养这种职业判断能力,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练习不再是不需要职业判断的数据,而是与真实情况相同的原始业务凭证,让学生根据税法来判断这张凭证所反应的经济业务是否应该纳税,然后再自己根据税法办理向税务局申报的手续。在技术手段上,根据周边纳税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手工办税和电子报税两种最常见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企业采用的各种办税流程。实际操作的熟练掌握反过来又可加深对重难点知识和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迫切需要围绕本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它要求等各方面的职业岗位内容进行课程开发。这一过程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可通过企业调查或企业行业实践专家(会计)座谈会形式,听取行业专家对会计职业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及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编篡。以专家意见作为内容设计、工作项目设计、实训要求等的指导,形成一套任务驱动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体系。

3.3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各自的办学资源,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要总结并深化自己原有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企业互动,充分利用企业的注册会计师、专家资源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达到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学会学习的目的。

3.4 重点依靠校内实训

实践教学可分三步走。涉及到商业秘密,会计行业性质决定不可能大批量的学生到企业某一会计岗位上去顶岗实习,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实习条件,一是在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课堂上会计模拟实训;二是通过设置虚拟企业形式,真项目假做,这种形式要认真编制实习大纲和教学计划。带实习的教师要有行业实践经验,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试,评定成绩,写出总结。三是校外顶岗实习,这种形式不可能为主。实践证明,前两种形式,有明确的实习要求、具体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校内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3.5 自建或引进代理记账机构

由于会计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靠校外顶岗实习可能性不大,可以通过校内自建或引进代理记账机构,实现会计业务的真账演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任务的具体项目,项目涉及的基本技能,在理论知识介绍完毕,就可以让学生到代理记账机构去进行真账的实训演练。从每一笔业务开始的会计处理到会计报表,变假账真做为真账真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3.6 培养一批具有会计专业超强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

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财会实践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真正培养出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型人才,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相当数量的、拥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实行校企联合,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也可以从企业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促进相关教师首先掌握最新会计实践技术,把教师的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从而也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有助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开拓市场,以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尽快掌握专业技能,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间。

[1]章振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科学时代,2007,(7):70-71.

[2]韩辉,李景波.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4(1):5-7.

[3]赵平.浅谈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7,9(6):44-45.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会计专业岗位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