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争与妥协中超越——从鬼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得到的启示
2012-08-15李萃
李萃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作家鬼子是“广西三剑客”之一,在当代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鬼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一种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忧患意识,以一种压抑、沉重的笔调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鬼子在1999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寒露来叙述她整个的家庭遭遇。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瓦城的地方,小说开篇就告诉读者“我的遭遇是由我父母造成的”[1]1,作为工程师的母亲下岗后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在买菜的过程中因为贪图一块掉在地上的脏肉而被人发现,其后不幸接踵而来,冷酷无情的父亲因此抛家弃女。一个月之后,当听说丈夫已经回到了瓦城,并且与一个妓女在一家饭店厮混,母亲就逼着自己的女儿寒露去寻找父亲,其过程让人感到一阵阵的酸楚。正是在寻父的过程中,悲剧接连上演。寒露在理发店做工被邻居家大几岁的马达诱奸怀孕,而母亲因为不堪打击再一次的自杀,在收到马达的信后寒露得知她的父亲在海南,于是她又一次开始了寻父之旅。那么随后寒露的命运到底会怎样?我们可以想象。马达有可能再次欺骗寒露,即便马达真的帮助她找到了父亲,父亲可能还是会像对待母亲那样抛弃她,父亲早已抛弃了所谓的亲情。故事最后的留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些遐想却让人感到无尽的心酸。
鬼子虽为男性作家,却站在女性立场叙述故事,在男性视角下叙写女性,可谓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男性笔下的女主人公寒露的形象有何特别之处?寒露母亲的形象又是如何?作家通过塑造这两个女性形象想要向我们传达哪些信息?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对如何更好地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也许会略有启发。
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无法独立的灵魂
作家鬼子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继续了以往作品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尤其对女性有着深切的理解。鬼子作为男性作家从男性叙事视角出发,以女性立场塑造了寒露和母亲的形象,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寒露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人物,作者笔尖所流露出的冷静和坚韧让人感到心灵为之颤动。在母亲第一次逼着寒露去寻找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已经失去理智的母亲居然要踩着自己女儿的肩膀爬房门,小说中这样写道:“我没有做声,我咬了咬下唇,就朝门框边蹲下了身子。刚开始我没有多少吃力的感觉,我紧紧地抓着前边的门框,蹲到第五个第六个的时候,腰骨里就有了一些不同了,开始好像只是有一些难受,慢慢地,就发热起来了,就像有一条毛毛虫钻在腰骨的肌肉里,又热又辣。我发现只是咬住下唇已经没有用了,我就暗暗地咬起了牙来,咬得格格地响,但心里却对自己说,踩吧踩吧,只要能找到父亲,母亲就是把我的腰踩断了,我也会忍住的。但泪水却怎么也忍不住。我的泪水在暗中悄悄地流着,流了一个房门又一个房门,但母亲却一点都没有发觉。”[1]35在这个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寒露虽然在内心深处对母亲的逼迫有所不满,但是还是屈服了母亲。她不断忍受着母亲给她造成的痛苦,被诱骗怀孕,丢失了学业,母亲不负责任的自杀。但是从整部小说看,寒露柔弱的身躯里潜伏着一个顽强坚毅的灵魂,她不向生活低头认输、不为厄运折服,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她没有像母亲那样去自寻短见,而是以娇弱的身体去承受沉重的艰难困苦。小小的她已经开始学会如何支撑这个家庭,每天在理发店做小工赚取那微薄的几块钱来补贴家用。
尽管母亲每天逼着寒露去找父亲,睡眠不足,她还是在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去上课。在堕胎之后仍然拖着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参加考试;母亲死后她冷静的到电视台寻求帮助,在李大爷的帮助之下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之后仍坚定的继续寻找父亲。她虽然柔嫩但不软弱,面对不幸她仍然积极的去面对,种种磨难和打击不能扑灭她心中的光明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在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里,寒露无疑是在不断做出抗争和挣扎的,尽管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如此艰难。
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消极落后的,在男性权威下,只是一味地妥协。因为丈夫和自己双双下岗,生活变得不堪重负,于是在一次无意中为了一块脏肉选择了偷,而丈夫却因此抛家弃女。她可以跪着求丈夫不要离开,可以屈辱的忍让,可以习惯男人对她的训斥、辱骂,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在丈夫出走之后她就开始消沉甚至自虐,而不是坚强的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另谋出路。当听到一丝丈夫的消息她就开始疯狂的寻找,也逼迫自己的女儿同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母亲的她不是挑起家庭的担子,而是自己作践自己,甚至也不顾及女儿的身体,只是为了寻找丈夫,他没有给予女儿应有的关爱,而是让女儿成为她寻找丈夫的工具,让女儿每晚都坚持蹲点,使寒露成为“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母亲身体虽然健全,却被自己的女儿照顾,令人感到悲哀。
很明显,小说中的寒露和母亲这两个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鬼子向读者冷静地展示了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的抗争与妥协。但我们深入一步分析,会发现无论寒露还是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寻找”,在这种“寻找”中,寒露和母亲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男权的妥协。
寒露在寻父,母亲在寻夫,这种共同的“寻找”表明父亲是家庭中物质精神的双重支柱,在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寻找”的过程彰显出男性中心的思想。小说最后,即使母亲死了,寒露仍然没有放弃找回父亲的愿望,这更加确定了男性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显然,小说中的母亲似乎没有了丈夫就不能够存活,说明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女性要想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是多么的不易和艰难,因此她们只能选择依靠男性,而一旦男性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中消失,她们的命运将会变得悲惨不堪,甚至自己的生命也会随之消失。从这里可以看出,鬼子在塑造女性形象时的态度是矛盾复杂的,他虽然同情底层人民的困苦,特别是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试图赋予她们超越自我进而达至灵魂独立的力量(寒露形象可以看出作家在这方面的用意),但又让她们陷在寻找“男性”(寻父和寻夫)的道路上飞蛾扑火、无法自拔。可见,鬼子作为男性作家,仍没有走出骨子里的男权主义思想的窠臼。正如李银河所分析的,男性作家在对女性的书写上无意识的流露出“对现实生活中妇女的苦难和所受的压迫是持怜悯同情态度的,但是从话语角度分析,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均逃脱不了作为男作家对女性的心理反应和主观愿望,他们只是男性文化和生命体验的载体,而并不解释女性真面目”[2]小说中寒露形象正是在鬼子的矛盾感情中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她虽没有最终走出男权主义的牢笼,却向着摆脱和超越做出了勇敢的挣扎,即使依然是无法独立的灵魂。
二、悲剧成因:女性主体意识蒙昧和人性异化
鬼子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悲凉的故事,寒露的悲剧命运不断触动着我们的心弦,而在这个生存困境中,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寒露及其母亲的悲剧命运呢?显然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应该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和人性异化。
首先,小说中的寒露和母亲显然没有树立起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依然处于主体意识的蒙昧状态。她们在思想意识里仍然是认同男性中心的。如上所述,一个“寻父”、一个“寻夫”,如此锲而不舍,她们认为(特别是母亲)离开男性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女性天生就是依附男性而存活的。因此,母亲当有了丈夫的音讯之后疯狂的压迫着女儿寻找,而完全不顾女儿的苦痛悲欢。在离开丈夫这个支柱之后,就开始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社会劳动。她本来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进而获得人格上的独立。显然,母亲是蒙昧的,陷入“寻夫”之路不可自拔,正是她陷入男权主义思想的落后观念中不可自拔的形象表征。而寒露也只是一味地顺从母亲帮助其寻夫,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她都隐忍地坚持着,没有丝毫反抗,没有阻止母亲近乎愚昧疯狂的“寻找”。显然寒露也没能看到她们自身完全可以离开父亲而存活,获得自身真正的独立。因此,只有女性真正觉醒了,树立起自身的主体意识,才能够自觉追求经济独立,进而达至人格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依附,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灵魂。
其次,是人性异化的内外部环境所致。从社会层面上讲,由于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制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日益强化,一大批工人被迫下岗,留守家中。寒露父母的双双下岗,导致经济上的严重匮乏。而经济匮乏正是母亲偷“脏肉”、父亲逃避的主要原因,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事件。母亲和寒露经济上的无法独立,也正是她们严重依赖男性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导致小说人物悲剧的另一根源是金钱物质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性异化。“在现代社会里,金钱作为物质和财富的抽象物品,本来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实现生命价值的完满。然而,由于现实的艰难,金钱被异化为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剧。”[3]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性异化,泯灭了亲情,进而导致父亲狠心抛家弃女,母亲牺牲女儿的幸福,最终造成寒露及其母亲的悲剧命运。从某种程度来讲贫穷是人性异化的导演。这种人性异化还体现在小说中把寒露推向悲剧命运的其他人物身上,如小说中的老李告诉寒露父亲已经回到瓦城,母亲偷肉的目击者在她行窃的时候不劝阻而是事发之后挑动那位卖肉的大婶凌辱母亲,马达诱奸了寒露,黄老师的女朋友告诉黄老师寒露流产,卖破烂的人趁父亲不在家以200元的低价买了电视机,借口是寒露的父亲曾经欠他两百没还,说着就抱着电视机走了。这些无疑都间接造成了寒露的悲剧。
三、追寻两性和谐,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性别文化是社会对男性、女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与之适应的性别规范和组织结构。依据人类性别关系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人类性别文化分为平等型和不平等型。平等型性别文化是先进的性别文化,不平等型性别文化是落后的性别文化。”[4]先进性别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持续有效的发展,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党重视男女平等关系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透过鬼子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书写来思考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也许会获得特别的启发。
一个好的作家要关注人类的终极事物,就是人应该如何去求得生存和发展,鬼子说过:“优秀的作家,应该是真正的房屋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一旦落成,便让后人世代受益。……真正的文学其意义应该是相当深远的。它应当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5]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当中触及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底层社会下岗人民的生活、家庭暴力、父母离异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和教育问题,女性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如何自尊自强自立,两性关系如何获得和谐发展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业问题也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期女性的就业压力加大,而相对于男性而言就处于弱势地位。这样就导致了性别文化的不平衡,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要做到从女性、男性、社会、政府等角度去考虑。
首先,女性要想获得独立的灵魂,必须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做到真正的觉醒,追求经济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不要贬低自己,认为女性天生就低男性一等,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积极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树立创业意识,靠自己的实力来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样即使在遇到社会竞争力变大、家庭中失去男性的时候也会为自己找到一方立足之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寒露和母亲显然都处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状态,特别是母亲只知道依附男性,却不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经济独立,超越自我。
其次,男性应改变既往的落后的性别观念,树立起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并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女性真正独立提供机会和空间。我们从鬼子塑造人物的潜在意识里可以看出,男权主义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间接参与制造了小说中母亲和寒露的悲剧命运。因此男性应自觉剔除男权主义思想的固有观念。“先进性别文化建构的过程,说到底,是男女两性共同追求、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其真正的任务在于经过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建构出能体现平等思想的社会关系。不同性别、性别群体内不同分层人员的缺席会使这一建构过程缺乏真正平等的可能。因此,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一方面,应继续增强女性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女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男性的觉悟,充分动员男性力量广泛参与,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敏感的性别意识和完整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从而让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生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使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真正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认同与支持”[6]。如果男女达到了平等,其实妇女也可能会获得与男性同样的生产力。只有妇女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男女经济收入趋于平衡,这样男女才会达到真正的平等和谐。
再次,社会和政府应该首先要在性别文化上给人们革命性的教育,破除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体系,建构平等的性别文化体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以一种“雌雄双体”的文化视角宣传性别平等,把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公益广告、大众传媒监控等多种宣传样式促使大众学习和理解,以形成先进性别文化的舆论导向。国家要建立健全关于性别平等的政策法律制度,从制度上首先要保障女性享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使女性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另外,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避免人性的异化和道德的滑坡。小说中把寒露推向悲剧命运的人物,几乎都是在金钱物质方面失去自我、人性异化了的。寒露的父亲母亲如此,诱奸寒露的马达、收破烂的的人等人物形象亦如此。显然,建设先进性别文化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所以必须营造一个社会和谐、人性高尚的大环境,才能推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1] 鬼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M]//艰难的行走.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2] 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胡碟.拯救无边的苦难——解读鬼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4] 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EB/OL].中国妇女报,http://www.china-woman.com/rp/fs/open/html/xbpddlzq/llyj/22.html.
[5] 鬼子.我一点看法[J].南方文坛,1997,(3).
[6] 储霞,李英,段冰冰.女性就业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