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

2012-08-15刘敏岚黄支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刘敏岚,黄支民

(1.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江西赣州341000)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教育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积极品质的关注,以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宗旨,无疑更符合人类普遍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诉求,因此,迅速受到世界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为各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为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新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不足

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日趋强烈,各高校顺应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各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已开设并运行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反观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忙于功利性的技能培养,疏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与品质,在课程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单一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象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不少高校认为就业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养成,是一种即时性的教育,缺少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关注人的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教育指导,因此不能根本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目标指导下很难长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发展问题。

(二)课程内容短视

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围绕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提供、求职面试的方法技巧、求职心理调试等展开,这些都是为解学生毕业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在内容上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积极准备,不能主动掌握与形成职业决策的技能。

(三)课程途径主辅倒置

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多的是把任务放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实际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紧密结合就业实践来进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领学生的积极体验。当然,很多学校也选取了专题讲座、模拟面试等途径来实施,但因各种原因在课程实施中的时间比例相对很少。

(四)课程教学方法刻板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虽然近年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开始注重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创业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但这些变化并不足以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以学生为本,难以进行知识内化、情感感悟及能力提升的现状。

(五)课程师资非专业

一是师资来源的非专业性,当前,校外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外聘人员相当少,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学校层面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来自辅导员队伍、行政部门人员。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非专业性。作为授课者的教师必须有相关的体验,特别是积极的体验和态度及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如何去运用技能,如何在就业过程中处理问题。由于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目前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相当部分不具备如此专业性的知识结构。由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显然需要进一步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重新定位课程各要素内涵,使课程洋溢“积极”意蕴,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实现每个学生潜能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探索

(一)培养“积极心态”,突显课程核心价值——构建起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即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开发人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起学生的科学就业观,使学生有正确积极的心态对待万变的就业形势。

一是转变观念。这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应始终贯穿的理念,这种科学的就业观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建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毕业包分配观念;其次要转变过去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二次就业”甚至“多次就业”的新时期就业观念;再者是转变过去的“非沿海大中城市不去”的观念,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到广大基层中去寻找就业机会。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了科学的就业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创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只有通过科学就业观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特点与职业需求的关系,积极就业。

二是增强信心,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真正深入到择业的具体过程中,或是对就业信息偏听偏信,从而产生盲目的焦躁畏惧心理,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对待就业压力,要认识到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已经过剩,导致“人才饱和”了,绝大部分情况是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只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也就是说要意识到就业压力是相对的,不要过分夸大就业的艰难,养成积极的就业心态。

(二)活用“积极渠道”,拓宽课程传送途径——构建发展性、立体化的就业教育课程模式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不是即时的工作,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的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持续工作,为大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化、立体化的指导与服务。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可以设置四类面向不同学生的课程。

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程,它是大规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如大学一年级可开设《大学生自我认识》,以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是大学生未来职业顺利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大学二年级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规划意识,为其个人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大学三年级可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可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学生训练和掌握求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第二类是全校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有《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礼仪》、《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类是模块化课程,它是定期向某类学生开设的为解决特定的共性问题的课程,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毕业教育》《认识职场》。这类课程是以模块化内容的形式,对入学新生和毕业学生这两个特殊阶段的全体学生进行的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就业出现的现实问题。

第四类是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可在学校举行毕业生双选会前后、用人单位陆续进入学校面试招聘前的第七学期,由学校和学院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行业专家及就业指导专家,为毕业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围绕毕业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如关于某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关于面试的技巧、关于创业的现身说法等主题讲座。

以上四类就业指导类课程互为补充、点面结合,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中,不仅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重在为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未雨绸缪。

(三)选取“积极素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性、分层性、时代性、针对性和融合性的教育内容系统

连续性与分层性:从前面提及的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组成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不能仅为大学生的即时就业服务,而应着重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仅仅用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很难得到解决的,有实效的就业指导应渗透在大学生的整个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人际交往训练等课程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及学习进程,把就业指导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分解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如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要加强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理想,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二年级学生在学校选修类课程中着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在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中着重就业冲刺、技能的实践运用。四年级的毕业教育着重角色转变、适应社会、创业指导。不同的侧重点贯穿在四个年级中,这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构成分层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时代性与针对性: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发展及岗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根据形势、政策的发展而变化,教师对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要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以增进所授内容的时效性,这样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紧跟行业发展。同时所授教学内容应正确、准确,学生所获就业技能应有效,结合专业进行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技能的培养。另外学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如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工科学生的素质组成、就业特点与文、理科学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典型性的案例教学。可以结合各学校专业设置及学生发展特点、成长的需要,特别是校友的创业经验,多编写创业案例,通过对成功及失败的创业案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来达到为成功就业创业做准备的目标。

融合性:即就业指导课程要加强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互不相干,就业实践与专业实习不相衔接,就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缺少必要的融合。所以学校对就业类课程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在专业课里,在专业知识的教学及工程实训中可以跟踪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增加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化学家的职业发展、化学实验室的前景、化工专业的明天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可以进行就业观念的培养及就业过程中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增进“积极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体验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取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能仅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应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社会调查、案例讨论、团队合作、模拟面试、简历评比、辩论等形式增进学生对就业的积极体验,在引领学生体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感悟情感、提升技能。

一是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如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可进行简单的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对课程内容方法上的希求,期待怎样的收获等,以此来增减教学内容、决定重点难点、采用不同的讲授形式。

二是特别强调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结合课程内容多安排一些实践课。如“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自我探索,让学生完成“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评”来测试自己的兴趣倾向,完成“MBTI测评”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某一岗位的社会实践与调查,走进用人单位或市场来认知职业环境,完成对职业环境的探索;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模拟面试或评比简历,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它们的技能要求。

三是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体验。根据这门课程实践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开辟第二课堂,如学校每年可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模拟竞聘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求职训练营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实践活动中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校外实践方面可推荐学生在校外教师人才库里及相关的网站上找到自己的职业导师,由职业导师对自己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完成对职业内容、职业要求、职业发展路径及薪酬体系的探索;也可与本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联系,为学生寻找到暑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目标岗位上先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对目标行业与职业的具体了解和把握,增强核心就业力。

(五)培养“积极教师”,提升课程教育外部力量——组建专家化、市场化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间的学习与经验分享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及学生的成长,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提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还需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组建一支专家化、市场化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高校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本校的一线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骨干队伍,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组成:一是在从事就业指导与管理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中,选择一批从业时间比较长,就业指导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二是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选择热心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的教师,三是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取得心理咨询资格或职业指导资格的专业人员。第二类是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聘请政府机关、用人单位和职业培训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及本校的优秀校友为校外教师团队,建立校外教师人才库。

二是要建立相对固定的教师学习模式。除了“走出去”的定期培训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校园内部教师间的学习互助和经验分享。如每学期在开课前实行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学骨干队伍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明确授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预制教案课件,主讲示范等。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课程QQ群及FTP等大型资源平台,每位老师可把自己的课件、活动方案、参考资料等上传,实现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坚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及就业创业的科研课题与教改课题的积极申报。

我们应采用校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长期聘请与短期合作相结合的队伍组成,引进与“走出”相结合、外部培养与内部互学相结合的队伍成长等多种方式,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其朝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令学生满意的教学团队。

总之,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课程体系,对学校及授课教师而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应当拓展思路,在现有教育模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升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1]瞿葆奎,钟启泉.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9.

[2]门瑞雪.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02).

[4]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03):216~217.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