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对话 优雅的颠覆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鲁滨逊漂流记》的往复阅读

2012-08-15魏衍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哈克殖民主义鲁滨逊

魏衍学

(甘肃联合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遥远的对话 优雅的颠覆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鲁滨逊漂流记》的往复阅读

魏衍学

(甘肃联合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是英语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对两部作品的论著可谓卷帙浩繁。然而鲜有作者阐述两部作品之间的文本关系与主题碰撞。本文通过往复阅读两部作品追溯了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欧洲殖民扩张中所起的作用;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的虚构性对人性的扭曲,进而论证自由与平等抑恶扬善之道德净化功用。

对话;颠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人性扭曲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贝利》)和《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鲁滨逊》)在表层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主人公都是一位白人和一位黑人,都是描写主人公充满传奇色彩的漂流经历。本文认为表层的相似掩盖着深层的文本关系,两部小说所呈现的不同的种族个体关系实现了文本的对话和主旨的碰撞。白人在表面上都是居于统治地位,但从深层次的人物关系来讲,鲁滨逊是星期五的启蒙老师,这一点无需赘述。而吉姆则是哈克的人生导师,在吉姆真与善的感化下,哈克摒弃了道德的偏见,完善了人格。如作者所言:“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逆向对比两部小说,追溯了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欧洲殖民扩张中所起的作用;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的虚构性对人性的扭曲,并挖掘出自由平等具有道德净化功用的主题。这是单独阅读任意一部作品都无法阐发出的深层次的思想主旨。

一、导师与学生

(一)鲁滨逊——星期五的文明化导师

在《鲁滨逊》中,鲁滨逊救了一个加勒比的食人生番取名为星期五。鲁滨逊不遗余力的教化星期五,还将他改造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对星期五的教化其实是一种精神殖民。鲁滨逊救下这位野人未经询问其姓名就将其命名为星期五,这反映出鲁滨逊将其视为私有财产的殖民思维。鲁滨逊教会星期五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master”,这个词颇耐人寻味。该词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主人,这代表两者之间的主仆关系;第二层意思是老师,代表两者之间文明与野蛮的对照。“master”这个词不仅建构起鲁滨逊与星期五之间的主奴关系,更表现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殖民思维。当得知星期五所在部落拜奉的神是“Benamuckee”时,鲁滨逊对此嗤之以鼻,斥之为“骗人的伎俩”并立志“戳穿这个骗局”。(Defoe,2004.183)鲁滨逊称“Benamuckee”是“魔鬼”,他“在最黑暗的地方使用诡计,驱使人礼拜,并诱人走向毁灭之路。”(184)鲁滨逊以此成功抹去了星期五脑中的加勒比原始文明,而代之以欧洲文明。可见,文明的鲁滨逊是未开化的星期五的导师,这种形象塑造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这映射出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白人种族优于黑人及其他有色种族。阅读《鲁滨逊》一般读者只会被动的接受和强化这种种族观,而无法去质疑其偏见更无法追溯这种观念的根源。

(二)吉姆——哈克的道德启蒙者

《哈克贝利》中,吉姆受支配于白人哈克,但其深层关系是与传统相悖的。哈克是白人群体中边缘化的人物,但仍深受白人至上种族观的浸染。航行伊始,哈克多次捉弄吉姆,这既发自于孩童天生的顽皮,也是蓄奴制社会畸形的道德从中作祟。两人在密西西比河的浓雾中失散继而重逢以后,哈克谎称一切经历只是梦而已,最后吉姆识破骗局并斥责哈克为“垃圾”。吉姆的话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良知,他开始反思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只觉得自己那么卑鄙,简直想伏下身来亲他的脚,……足足经过了十五分钟,我才鼓足了勇气,在一个黑奴面前低头认错。”(Mark Twain,2004.102)哈克开始认识到吉姆是和他一样的人,应该享有作为人类应有的尊严,这是他人格升华的第一步。后来,哈克发现吉姆时常因为想念老婆和孩子们而“独自唉声叹气”,哈克感慨:“吉姆可真是个好心肠的黑人哩。”最后,当哈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救出吉姆帮助他逃往自由州时,哈克对自己说:“那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234)这是哈克摒弃畸形道德社会道德实现人格的升华的宣言。吉姆的真诚和善良触动了哈克使他跳出畸形社会道德的约束用人性本真的善去审视整个社会,踏上了追求理想精神的心路历程,最终形成了高尚健全的人格。吉姆成为哈克的人生向导,而这是与传统种族观念是相悖的。而文盲吉姆成为哈克的导师所凭借的资本并非是理性的精神,而是人性深层本真的情感。这种深层的背离引导人们去探寻作者形象创作的深层动机。

二、文明人与野蛮人

(一)加勒比部族——食人生番

《鲁滨逊》对加勒比食人生番的描写令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凶残在食人盛宴留下的残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见地上满是血、骨头和吃剩下的人肉,这真叫人觉得惨不忍睹。”(Defoe,2004.140)面对这惊悚的场面,鲁滨逊慨叹“人性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同时,主人公“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感谢上帝把我降生在别的地方,使我没有与这些可怕的家伙同流合污。”(141)可见,白人社会是一个文明化的世界,而加勒比人则是吃人的世界,白人理所当然是黑人的文明化导师。

(二)“文明开化”的美国白人——当代的食人生番

《哈克贝利》中,蓄奴制的白人社会里到处充斥着无知,暴力,凶杀,贪婪和堕落,这更像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哈克的父亲帕普是一个酒鬼,无知愚昧。他斥责混血教授为“黑鬼”而却对其享有选举权愤愤不平。帕普与混血教授在文明程度上的对比就像他们的肤色反差一样强烈。在南方的小镇上,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空虚度日。“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象一场狗打架那样能叫他们精神陡然振作起来。”(Mark Twain,2004.158)这群人极度空虚,冷漠与无知。此外,在目睹一群乌合之众对国王和公爵施以严酷私刑的时候,哈克感叹道:“人对人真能下得了狠心啊”“要是我有一条黄狗,也象一个人的良心那么个样子,我便会把它毒死拉倒。”(251)十九世纪的美国私刑泛滥,所以美国被戏谑地称为:“The United States ofLynch”(私刑合众国)。年幼的哈克还未被畸形的社会道德所完全侵蚀,因而可以用一种本真去洞察社会的世态炎凉。尽管国王和公爵的诈骗行为为人不齿,但是一群暴民滥用私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加勒比野人围着火堆跳舞,进行食人盛宴的场景。此外,格兰季福德和谢泼德森两个南方贵族间愚蠢而血腥的械斗也令人疑惑而震惊。两个家族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腥世仇,而对于世仇的起源,两家人竟无人知晓。上流社会尊贵和高尚的外表下掩盖着虚伪和残暴。目睹了白人的种种暴行之后,读者不禁感慨,蓄奴制下的白人是当代社会身着文明外衣的食人生番。这完全颠覆了先前的很多文学文本所建构的白人的传统形象,更与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学记忆相背离,这是对《鲁滨逊》一种微妙的颠覆。正是这种冲突与背离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思考文学文本塑造白人至上主义的动机,审视白人至上主义的起源,演变及其在欧洲殖民主义过程中所盼演的角色

三、白人种族主义颠覆

(一)白人种族主义——理性普遍论与欧洲中心主义的杂糅

欧洲传统意识认为黑人在理性的精神方面逊于白人,这是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古希腊人类被称作“理性的生物”,因而理性被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家为了将人从神学统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大力提倡理性精神。然而,他们在传播理性精神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非理性,非正义的种族偏见。在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看来,欧洲人所宣扬的理性精神名不副实,而只是理性普遍轮与欧洲中心主义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接轨,后者从理性的角度肯定人类的价值,认为人生而具有理性,都有获得自由的权力,因此强权暴政和一切不合理的制度都应当被废除;另一方面,欧洲人并不愿意真正平等地对待欧洲外的其他民族和文化”。(埃德加?莫兰,2005.53)正如萨义德所言,欧洲文化的核心是“是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萨义德,1999.10)如此一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潜在的适用于所有人类的普世性质,同这种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刘戈,2007.122)而要化解这一矛盾,欧洲人只有诉诸于这样一种逻辑,即把自己说成是“成熟全面的人种,有别于其他‘后进’或‘原始’文明的不全面的人种”,(122)这样他们“才能对殖民统治和对其他千年文明的摧毁自圆其说,将其解释为引进高级文明所必需的对谬误、偏见和迷信的扫除”。(122)这种逻辑拿着理性这把武器,打击、铲除一切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文化,成为种族压迫和殖民侵略合法的外衣。

(二)白人种族主义——欧洲殖民主义的道义遮羞布

按欧洲文化的逻辑其他种族都需要欧洲文化的滋润,因而欧洲殖民者的行为不是贪婪的剥削而是对其他种族崇高神圣的教化,这是欧洲殖民事业的道义基础。理性主义被揉入了白人种族主义,这也是白人优于黑人这一传统种族观的起源,更是欧洲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文学文本在传播这种种族观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萨义德指出:欧洲殖民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殖民疆域的扩张,更是殖民文本的建构。从这一层面来讲,《鲁滨逊》就是一部典型的建构帝国主义的文本。在笛福笔下,星期五是一个野蛮但聪明的野人,在鲁滨逊的教化下实现了文明开化,这说明其他种族所缺少的不是实现文明化的先天条件而是来自欧洲文明的教化。但是,星期五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礼拜五认为他的部族也愿意接受鲁滨逊的“教诲”,他以一种文明人高屋建瓴的口气对鲁滨逊说:“你可以叫我们这些野人,是他们成为善良的人,有头脑的人,和气的人”。刘恋指出:这其实是“小说家的心思透过礼拜五的话流露出来”,“野蛮人的启蒙也许不能够不难,而让一个野蛮人自我意识其野蛮并对整个部族做出反省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一种“近乎幼稚的理想主义”。(刘恋,2003.57)星期五只是鲁滨逊操纵的一个失语的木偶。这类小说文本传播并巩固了白人至上的种族观,进而为欧洲殖民主义披上了道义的外衣。

对比两部小说,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加勒比食人生番的吃人行为和蓄奴制下白人的虚伪凶残联系起来,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对话。蓄奴制下的白人自恃肤色高贵,愚蠢残暴,冷漠麻木,除了肤色这一天生的“财富”他们一无所有,蓄奴制不仅是对黑人的压迫,也是对白人人性的扭曲。吉姆用内心本真的善引导哈克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这证明白人被种族主义扭曲的人格需要黑人本真的善来矫正,自由与平等不仅解放了黑人,也矫正了白人扭曲的人性.这种违背阅读期待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使读者探视到笛福塑造加勒比食人生番这一形象的深层动机:为欧洲殖民主义辩护。通过往复对照两部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理性主义是殖民主义和种族压迫的支柱之一,而《哈克贝利》揭穿了唯有白人具有理性精神的谎言,因而传统的种族观念被颠覆,欧洲殖民主义和美国的奴隶制也被解构。但是《哈克贝利》并不是直接批评和揭露《鲁滨逊》的殖民主义倾向,而是巧妙的将其人物关系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种隐秘的文本呼应联系,这种对照好像是给两种思维提供了对峙的论坛,在对峙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只是用来支撑欧洲殖民主义的一种虚构与扭曲的思维。同时,种族压迫与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也在对峙中一目了然.这种颠覆不是直接尖锐的而是含蓄优雅的。

本文通过往复对照两部经典作品分析两部文学经典深层的文本关系,追溯了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欧洲殖民扩张中所起的作用;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的虚构性对人性的扭曲,并挖掘出自由平等抑恶扬善之道德净化功用的主题。

[1]Defoe,Daniel.Robinson Crusoe.Vancouver:Mediasat Group,S.A.,2004.

[2]Twain,Mark.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Vancouver:Mediasat Group,S.A.,2004

[3]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M]康征、齐小曼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蹇昌槐.鲁宾逊漂流记 [J]与父权帝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6):46-51

[6]刘戈.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蛮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7,(3):120-127

[7]刘恋.“另类”生存与“根的”疑惑—由《礼拜五》到《鲁宾逊漂流记》的往复阅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3,(1):53-68

Distant Dialogue Graceful Subversion——The Comparative ReadingofThe Adventures ofHuckleberryFinn andRobinson Crusoe

WEI Yan-xue
(Gansu Luanhe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

Robinson Crusoe and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re the most widely-admired English classics,on which there are numerous critical works.However,there are fewcritical essays 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exts and themes between the two novels.By comparative analyzing the two novels,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uropocentrism and white-racism,and the role they played in the European colonialism expansion.Then,the paper uncovers the fabrication ofwhite-racismand the distortion ofhuman nature caused bywhite-racism.Finally,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freedomand racial equalitycan purifyhuman nature byarousingvirtues and offsettingvice.

dialogue;subversion;colonialism;white-racism;distortion

I206

A

1671-5004(2012) 03-0064-03

2012-4-28

魏衍学(1981- ),男,山东人,甘肃联合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哈克殖民主义鲁滨逊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鲁滨逊漂流记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布哈克历险记
《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中关于“孤独”的比较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