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韵流变及当前实行“双轨制”的必要性(下)——兼谈皖北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
2012-08-15李令计王鸿云
郭 辉,奚 晶,李令计,王鸿云
(1、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旅管系,安徽 淮北 235000;3.中国人民银行宿州市萧县支行,安徽 萧县 235200;4.宿州市萧县教委,安徽 萧县 235200)
一、《平水韵》几百年间不改变的弊病
1.随着语音的变迁,字音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变化的。如《随园诗话》记载“声音不同,不但隔州郡,并隔古今。《谷梁》云:吴谓‘善伊’为‘稻缓’。淮南人呼‘母’为‘社’。《世说》:王丞相作吴语曰:‘何乃淘 ’《唐韵》:江淮以‘韩’为‘何’。今皆无此音。”[1]《平水韵》不变,学子必须押《平水韵》,部分诗的创作在当时的时代便失去了音乐的节奏美,存在的弊病是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参与,诗词成了读书人的专有产品,不象唐朝一样,人人可以作诗,人人可以读诗,人人可以读懂诗,人人读诗能上口,人人可唱诗,而宋以后,诗逐步脱离群众,成为一种科举考试的特有品,语言也被雅化,基本不随着大众语言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基本也是愈来愈见凋零,一旦科举考试被取消,便出现了五四运动以来的彻底打倒现象(当然这是矫枉过正的现象)。至今日诗词艺术虽然萌芽,但仍然是三无的艺术(不给评奖,作协不承认,主要刊物不发表)。这种艺术曾经是最辉煌的艺术而今却沦落到这个地步,和一些抱守残缺的读书雅士阶层是分不开的,我们需牢记:远离人民大众的艺术是走向消亡的艺术。
2.随着语音的变迁,本来应该能押韵的,却不能押韵,人为的为这门成熟的艺术制造困难,即使是读书人可以选择的字范围人为的缩小,也不利情感的抒发。
3.本来押韵应是个自然的现象,应该说如果用某种语言的语音,押韵几乎是一种音乐的本能,自然就顺口了,正如即使从没有学过外语,但听外语歌的时候押韵仍然是能听出来的,对诗来说,押韵在当代学诗的应该不存在什么特别的障碍,但由于强制的标准长时间不变,声音改变后,人们本来该押韵的不押韵,本来不押韵的可以押韵,人为的为学诗制造不必要的困难。当然在民间不存在这种现象,民间的用韵一直就是按实际的读音押韵,如《随园诗话》卷十二记载:“偶见坊间俗韵,有以‘真元’通‘庚青’者,意颇非之。及读《三百篇》,爽然若失。‘山榛’、‘隰苓’、‘十蒸(按:原作“真”,据民国本改。)’,通‘九青’。‘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是‘一先’、‘十一真’、‘十蒸’俱通也。《楚辞》:‘肇锡余以佳名’,‘字余曰灵均’;‘八庚’通‘十蒸(按:同上。)’也。其他《九歌》、《九辨》,俱‘九青’通‘文元’。无怪老杜与某曹长诗,‘末’字韵旁通者六;东坡与季长诗,‘汁’字韵旁通者七。”[2]《随园诗话》卷九记载“邵子湘作《韵略》,以‘江’、‘阳’为必不可通。余读《史记·龟笑传》、韩昌黎《此日足可惜》及李翱《祭韩公》诸篇,‘江’、‘阳’皆通。……庾信《柳遐墓铭》云:‘起兹礼数,峻此戎章。长离宛宛,刷羽凌江。’《吴越春秋·河梁歌》云:‘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吕温《昭陵功臣赞》云:‘经纶八方,晏海澄江。’李翰《裴晏射虎赞》云:‘弧矢之说,以威四方。群虎既夷,狄人来降。’此汉、唐乐府通‘江’、‘阳’之证也。至宋诸大家,尤不胜屈指。”[3]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诗词离人民大众愈来愈远了。
4.韵制的僵化,也必然影响到了创作的僵化,唐宋以后,语音语义变化加快,但诗词创作非但没有与时俱尽,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创作的语音语义皆窠臼于古人,鲜能再有高出前辈者,不能说和不变的韵及过度雅化的语言没有关系。
二、实行《新韵》的原因
1.基本的语音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北音南渐的结果使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其它方言只占27%,以这个方言为基础,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普通话标准,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国家对普通话推广使用,而普通话的语音就是采取了北京话的语音,制定韵书当以使用最多的语音,法定语音作为基础,而不可能以某种方言语音作为基础,比如:我见过韵母ang和an,en和eng等通押的,(仅是个反例)不能说它们不押韵,在他们方言的读音里,肯定是押韵的,但我们不可能再根据他们的方言来制定这样通押的韵书。作为妥协产物的《平水韵》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语音体系,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最出名的一个典故便是该死十三元了,“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记载,谓高心夔:朝考以诗出韵,置四等归班。以己未会试中式,覆试诗亦出韵,置四等,停殿试一科。其出韵皆在十三元。湖南人王闿嘲以诗云:‘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4]。而诗的韵律美是应该为当代人服务的,今天全国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了解普通话,进而掌握普通话,我们都能欣赏押普通话韵的诗词,所以我们应该用以普通话为基础制定韵书,而《新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今天《平水韵》无论是和占有大多数人的北方方言还是国家标准的普通话,都有一定的差距了,即便是和南方方言亦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平水韵》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妥协产物、今日妥协的条件已经基本消失
因为中国疆域很大,各地语音有所不同,所以在当时制定《平水韵》的时候,照顾到不同地域的方言,仍是能不合并的韵部则不合并,这从唐诗的用韵就可推知。如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余祝彭尚书寿诗,‘七虞’内误用‘余’字,意欲改之。后考唐人律诗,通韵极多,因而中止。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苏濒《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饯王腹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2]但随着语音的发展,《平水韵》显得更加窄,因为可以合并的韵部越来越多。《平水韵》以后的韵书都比《平水韵》韵部为少,这便是一个说明。
3.诗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产物,这是中国音韵发展的结论,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地方不走的,《平水韵》不是诗韵发展的终极,也不应该是诗韵的终极,《平水韵》亦应该随着语音的变化修订发展,不发展的东西只能是死路一条。诗韵之改革古已有之,如《唐封演闻见记》云:“随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为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教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一者也。’”。[5]96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平水韵》本身就是诗韵改革的产物,而非亘古就已有的,自古以来革新与守旧就是两个相对斗争的统一,但观所有的改革之斗争,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其道路都非一番风顺的,比如袁枚随园诗话里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他在《随园诗话》写道:“王氏《续通考》言:“唐武夷山人吴械深恶沈约、周颐之韵,以为穿凿无理。乃稽考《毛诗》、《周易》、《尚书》,而别为韵书,分‘麻’‘遮’、‘归’‘飞’为二,合‘东’‘冬’、‘江’‘阳’为一。”予以为此《洪武正韵》之先声也。然积习已久,虽帝王之力,尚不能挽;况其下乎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三人。商鞅废井田而天下怨,王莽复井田而天下怨。一改旧习,人以为怪。从前解经者,河北宗王,河南宗郑。今之经解,专宗程、朱,亦《诗韵》类耳。”[6]周德清《中原音韵》也提出了音韵改革的主张,“余尝于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音,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决去两点水右加鸟)舌之音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论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不尔,止依广韵呼吸。……如此呼吸,非(决去两点水右加鸟)而何?不独中原,尽使天下之人俱为闽海之音可乎?……合于四海同音,分豁而归并之,与坚守广韵方语之徒,转其喉舌,换其齿牙;使执而不变迂阔庸腐之儒,比为通儒,道听途说,轻浮市廛之子,悉为才子矣。”[5]210周氏认为广韵一系韵书为闽海之音,可能是因为广韵为六朝时中心在江南一代,而由此形成的,其实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广韵当时应该适合中原的读音的,只是随着北方民族的入侵及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和语言都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而不再适合当时的读音了。周氏还认定语言和文学都是适应时代而演变的,尤其是语言,是文学的基础,适合某时代最通行的语言,才可算是某时代的正式文学;诗当然也一样。这个观点,到今天仍然是先进的观点。作为有识之士,不应该躺在已经不合时宜的旧韵上睡大觉,《新韵》之改革势在必行也。
4.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云:“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5]209当然他的这种观点肯定有人批判,毛先舒《声韵丛说》里说:“或以周德清中原音韵,不过 写北方土音耳。不知此书,专为北曲而设,故往往与北人土音相合,至其斟酌声韵,宛喉吻,则具有精微焉。”其实当时北音已经具有统一全国的趋势。即此说的北方土音,随着北音南渐,终于在解放后,北方读音系统以法律的形势统一全国。当然我们现在中原的界限已经不明显了,但却有了法律依据的语言体系,即普通话。
5.语义环境的改变。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诞生,标志着我国最激烈的一次语言变革的完成,改变了文章的语义环境,前几个朝代语音渐变的时候,语义环境尚未改变,依旧是古文言占有正统地位,而今日所有的文章已经变成白话文,音韵实行《平水韵》语义环境也不复存在了。
6.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国家法定语言为普通话,而普通话韵即《新韵》有水平的诗尚了了无几,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古诗语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上口,这就需要有人创作出广大群众能接受的高水平诗词来,所以用《新韵》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如此。再者《平水韵》的主人是官方,是大一统的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平水韵》的使用人是学子,是为了科举考试的学子,这两个人群现在都不存在了,官方已经不再以《平水韵》作为考试的诗韵,甚至作文时除去诗体裁其他什么都可以。相应的现在的学生,除了几个特别喜爱旧体诗的人,没有谁再去学创作即不能赚钱又不能留名的旧体诗了。广大人民群众是韵的主人,只是为了创作而用,不再为了科举考试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用的还有一些老同志,或者这些老同志的弟子或者习惯了使用《平水韵》的人,再者就是南方方言接近《平水韵》的人。
7.有些人说,近体诗就要用《平水韵》,近体诗决定要使用《平水韵》,因为这是固定下来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因为语音,为了诵读的上口,才产生节奏和韵,才产生了格律,才产生了近体诗,也就是说,语音音韵是基础,是根本,近体诗是枝叶,再怎么说,枝叶也不会决定根本的,根本如果大的改变,枝叶肯定要有大的改变,按照数学的观点,语音是自变量,韵书是因变量,因变量应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持《平水韵》绑定旧体诗观点的人明显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含混不清,本末颠倒。
8.由中国音韵的发展可以看到,《新韵》是有所传承的,它是《中原音韵》和《佩文新韵》相结合的产物。不管制定《新韵》时是否参照了《佩文新韵》,都有对《佩文新韵》的承接,即是音韵发展的产物,当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音南渐,和普通话的推广,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能保证以后永远都是《新韵》,语音如果继续发展,《新韵》也将成为旧韵。
三、不能废除旧韵的原因
1.20%以上的人所使用的方言仍是中古音的残留,入声的存在,使他们读《平水韵》格律的诗,仍然具有最美的音乐性,读普通话格律的诗有的便会失去音乐性。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80%的是没有权力决定20%人的命运的。应该为他们的方言提供必要的平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除方言。
2.习惯的改变会产生痛苦,前面已经讲了,如不是五四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对旧体诗词的灭绝性打击,恐怕根本谈不上诗韵的改革,也不会能提出来诗韵的改革,正是五四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对旧体诗词进行了一次灭绝性打击,在旧体诗词涅磐的过程中,才得以提出诗韵的改革。但习惯毕竟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会产生痛苦,这是个最主要的问题。很多老诗人及老诗人的弟子,他们学的就是《平水韵》,如果一旦改变,就会产生别扭的感觉。
3.祖宗之法不可变,因为那是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尤其在中国,历来的变法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不论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4.感情原因,《平水韵》毕竟已经使用近千年,且我们的师长,学院派教授,相关研究人员对他都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冒然取消,会伤害到此类人员的感情,同时我们每个人亦都有一定的恋旧心理,从这一点来说亦不宜取消《平水韵》。
5.《平水韵》仍有一定的实用性,即使北方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能掌握《平水韵》,写作起来不甚费力。况且仍可以用《平水韵》写出适合现在语音的标准的诗,比如后面也会谈到,有人能写了即合《平水韵》也合《新韵》的诗,虽然难度加大,但也并非不可能的。
6.艺术产物不象实用的东西,不宜用法令或者团体的命令给以强行取消。若是强行打倒《平水韵》,则与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无异了。
7.依据历史的经验,诗韵历来都是妥协的产物,冒然强制取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8.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段时间内语音肯定会仍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南北语音,根据音韵发展史的经验,主流韵书始终是一种妥协的产物,而今天为了诗词的发展,仍要有一定的妥协,所以仍要照顾各地方,各类人群的需要而保留《平水韵》。
9.根据音韵流变的结论,我国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韵书的。
10.有部分人认为诗词已经是一种僵化过时的艺术形势,他们(一些新诗人)攻击诗词,不但要取消《平水韵》,甚至要取消诗词、当然这种人的眼光是短浅的,看不到短小上口的诗词抒情作品,正好才是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最近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不少文学形式走向凋零,独有诗词逐渐复苏。这是从大的方面说应该保留诗词和诗韵。
11.虽然创作有的已经不再用《平水韵》,但作为诗词鉴赏,在吸收古代文化遗产时,《平水韵》仍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即使用今韵,也必须懂《平水韵》,以便更好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四、几种折中的办法
1.写诗即合《平水韵》,又合《新韵》,这是最严格的一种,用平水标,和用新韵标都可以符合格律和韵,这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个缺点是可用的字便会减少,不利情感的发挥。
2.按《平水韵》放宽,放宽到词韵,甚至放宽到《新韵》的韵目,只把入派平声字拣出来,用作仄声,这和把《新韵》的入声字重新找出来用作仄声作用是一样的,但这样一做便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让人感觉不新不旧,不伦不类。
3.格律即合《平水韵》又合《新韵》,即入派平声字不用到关键位置上,用韵则合《新韵》(入派平声字仍不用韵脚)大致合《词林正韵》,这样韵虽不合《平水韵》,但格律却符合平水,对南方人有《平水韵》的音乐感,对北方人则有《新韵》的音乐感,但这样也同样是可用字减少,不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权衡一下,不失为最好的一种解决方法。笔者的绝大多数诗便是用这种韵来写的,发表的五百首也基本是用这种韵法,各个刊物基本都能接受这种格律及韵。这种相当于把较宽的《新韵》,较窄的《平水韵》格律合并,窄宽合并后的格律更能各取两韵的优势以取中庸之道。
4.以《词林正韵》为诗韵,现在有许多人是用这个方法来写诗。
5.依情况而定,必要时细分《新韵》也不适为一个比较好的折中方案,比如,韵母ing、eng、ong的字,在写古风时,可以通押,但为了更美的音乐感,在书写近体时,则可尽量的押同一个韵母的韵。比如可以再把平声分为阴阳分押。但是,断不可为声律而声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是一味追求美的形式和韵律,不免落入形式主义。
五、发展展望
1.若旧韵派占领所有的地盘,势必“文必诸子,诗必盛唐”,旧体诗将会离人民愈来愈远,最终被人民抛弃。
2.若《新韵》派激燥冒进,势必没有一个过渡的阶段,没有一个文化缓冲的基础,发展将会和新诗一样,自己走到死胡同里。
3.若双轨并行,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从旧韵雅诗缓慢的过渡到一个人民大众都接受的《新韵》雅诗程度,诗家亦能接受,大众亦能接爱,加之短小的诗词更能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特点,不久的将来,再一次的复兴也未必不可能。
4.白话文中有可能再一次形成一种新的雅化文言,创造新的意象,如飞船、电列、等等新的意象雅化亦有可能。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旧体诗词几乎被彻底打倒,但有生命的东西,必将焕发青春,但也留给我们不少的思索,如果诗词不过度雅化,死守不合时宜的《平水韵》,使诗词更加贴近人民大众,让人民大众都感觉到这是个好东西,自然就可以发扬光大了。
诗在唐以前可歌唱,词在宋时可歌唱,曲在元时可歌唱,戏剧在清朝可歌唱,它们都是诗的形式,而今可歌唱的只是那很多半通不通的流行歌词。这和不知变通的韵和过度的雅化有一定的关系,而我们当代旧体诗人在提倡《新韵》的同时,必须要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旧体诗,从而完成另一个任务,就是把诗的地位重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来。
我们相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我们一会读到音韵和内容俱美的精品的。
[1]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第三十八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第三十九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袁枚.随园诗话:卷九:第三十五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星汉.“该死十三元”平议[J].中华诗词,2009(4).
[5]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1938.
[6]袁枚.随园诗话:卷六,第十五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