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新思考
2012-08-15贺红梅
贺红梅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0)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入和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也开始试行该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已在本科院校广泛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图书馆与系部的沟通,强化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创新了个性化服务方式,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对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和馆藏方面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如何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学科馆员制度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已引起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关注。为此,笔者就如何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及原因
2011年9月,笔者从全国范围内选取200所高职院校,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的方式,对这些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5所院校图书馆在网站主页上明确提供学科服务,设有学科馆员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2所院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上只有标题没有任何内容;1所院校图书馆网站有关于学科馆员方面的知识内容,正在筹建中;其余则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且正处于起步阶段。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下述两方面原因。
(一)对图书馆工作认识不到位,投入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对图书馆的投入加大,与过去相比,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广大教职工,甚至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对图书馆工作都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藏书、借还书的地方,提供的服务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图书馆工作人人都可以干,只要能保证正常的借阅就行。所以相比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学院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而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受传统及外界因素影响,仍停留在“坐等读者上门”的工作状态,服务创新意识不高,认识不到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性。因此,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提高图书馆人员的认识,是高职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缺乏,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舍的扩大以及馆藏建设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工作量加大,人员明显紧张。学校在人才招聘时也是首先考虑教学单位,而忽略了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不尽人意,研究生以上高学历者不多,大多都是本科、专科学历,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学历;图书馆本专业者少,大多数是非图书馆专业;对信息技术和外语熟练掌握的人不多。馆内人员整体专业素养不高,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深度不够,与学科馆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馆内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及人力资源建设的不足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内在因素。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着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以笔者所在的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专业设置由原来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近四十个。无论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还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创建,以及教学模式的推进等,都离不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支撑。随着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大力开发和文献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的变化,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更具特色的专业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那么,学科馆员可以结合学院发展,提供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市场行业动态信息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进行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此外,学科馆员还可以借助校企互动平台为校外对口行业的专家提供信息服务支持,同时,来自社会、行业的信息反馈,又可以促进对口院系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并为学院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因此,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适应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提供的仍是传统的、被动的“借借还还”服务,其服务水平与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有的院校图书馆也设立了参考咨询,但往往是形式化的,并没有进行主动的、更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使学科馆员与对口系部或师生直接进行沟通联系,及时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文献资源和优质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求。因此,这种学科馆员服务形式的开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理念,是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的需要,有利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科馆员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了解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巧,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服务意识强,还要有很好的沟通联络能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促使图书馆馆员面对需求,提升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加强专业技术及网络技术学习,提高信息检索水平,深入了解学科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需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出了新的方案,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新方案”主要是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重点考察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在新的评估指标体系中,针对图书馆的相关指标主要是教学资料建设中要求教辅资料充足且手段先进,有省级及以上重点特色教材,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及使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好。很明显,与“原方案”所要求的“馆藏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新方案”强调了专业文献资源的收藏,尤其是期刊,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是只填写专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强与系部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各系部专业建设情况,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使图书馆与系部加强沟通联络,从而有效促进学院评估工作的开展。
(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和馆藏建设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图书馆的不断进步发展相比,文献资源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以笔者所在学院的长城校区图书馆为例,纸质图书借阅率不高,甚至部分馆藏纸质图书借阅率为零。所借图书中借阅最多的是I类(文学)、K类(历史、地理)等,专业方面的图书借阅则更少,只占所借图书的30.2%。在期刊阅览室读者阅览人数也不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很少有系部专业教师过来阅览,不少专业期刊从上架到下架再到装订成过刊合订本,从没有人翻阅过,专业过刊阅览率更是不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使学科馆员及时向对口系部专业教师宣传、介绍图书馆新增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加工整理的有关专业文献信息,使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本专业馆藏的详细情况,从而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争取领导支持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与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提高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新举措,有利于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首先要提高创新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应主动与学院领导多沟通,宣传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广泛实施的现状,介绍已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取得的成绩,分析其对学院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让领导对学科馆员制度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高馆内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不但要有较好的图书馆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对学院某些专业有较深的研究,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具有运用网络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此外,学科馆员面对的是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要起到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信息桥梁作用。因此,要表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并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通过培训、在职学历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在培养馆内人员为主的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三)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专职学科馆员直接负责模式以及高素质馆员兼职模式等。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构建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可采用高素质馆员兼职实行嵌入式服务模式。学科馆员通过与院系教师的充分交流,帮助教师提高相关的信息素质与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将所需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施嵌入式服务模式还可以弥补学科馆员学科知识能力的不足,更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馆情,而且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读者更习惯于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获取文献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适应读者需求,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学科馆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将学科服务嵌入到读者信息环境中,提供学科馆员网页、学科网络导航、学科数据库、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等多种服务形式。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使读者可与学科馆员进行直接交流互动,进一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五)建立合理的学科馆员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图书馆要制定学科馆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学科馆员岗位设置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信息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包括馆员自评、学科组互评、专业服务对象评议、主管领导评价等。通过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可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服务质量,有效促进学科馆员制度服务模式的开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要适应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实际需要,探索出具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学科馆员制度的合理实施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改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学术水平,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周敬治,石秀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5).
[2]刘学群,许燕.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3]王雅琴.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析[J].图书馆,2007(6).
[4]桑向荣.试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6).
[5]胡燕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