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2-08-15苏国伟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大学

苏国伟,王 静

(1.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形成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的文化改革和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文化改革和发展,重要阵地在文化教育领域。高等院校隶属于文化范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塑造人、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功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源,是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倚重的对象。中国高校数量庞大,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其共同性,也因院校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别。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其他多科或单科类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地方文化建设对本地综合性大学的依赖程度也必然强于其他多科或单科院校。因此,笔者拟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略陈管见。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日益趋向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不仅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规模日趋缩小,而且文艺创作类人才的培养工作严重滞后,以文化引领、文明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产业仍然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地方综合性大学提高对地方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能力,无论是对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推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综合性大学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批判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已成为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拥有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知识和学术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使自身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与源泉,则是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如何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使其在社会发展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于地方政府而言,也是必须要主动思考、深入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地方政府都必须看到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院校是优秀人才的输出基地,是知识技术的创新基地,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桥头堡。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高校在人才支撑、知识传播、技术创新上源源不断的补充。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潜质能否得到充分发掘,都受制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总之,高校与地方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可以加快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带动地方文化事业和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更多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优势

“一座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1]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首先,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人才聚集优势。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齐全,汇聚了更多学科门类的专业人才,其雄厚的人才储备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亦可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研究、文化公共服务、文艺创作等方面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广大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化建设实践工作中,与地方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委托培养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其次,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学术积累优势。此类院校往往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实力较强,底蕴深厚,可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机构。比如安徽大学的徽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分别致力于区域特色文化研究,积累了更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从而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地方综合性大学还具有文艺创作优势。它一方面是文艺类人才的聚集地,另一方面,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相对文明的校园环境,也比较适合培养文化道德修养高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学艺术类人才从事文艺创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地方综合性大学所拥有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更能够吸引优秀文艺人才、产生优秀文艺作品。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如何建立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系统开展文化遗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重新审视传统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适合地方文化建设的办学模式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多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布局,一方面导致学科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够灵敏,难以做出前瞻性预测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也导致传统学科发展空间受到压制,人才培养规模紧缩,教育教学资源减少,人才培养高质量目标难以企及,其结果只能是应用学科重置并出现人才过剩危机,而传统学科领域人才青黄不接,最后导致文化建设人才的匮乏。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主动把学科建设纳入所在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整体战略中,加大对宣传文化思想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实现研究成果向公共文化产品、大众普及服务、政策设计等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能力、育人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对话能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学科支撑”[2]。在学科建设发展上不能盲目跟风,而应立足于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围绕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关学科,才是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思路。另外,地方综合性大学还要不断丰富办学模式,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地方文化战线培养第一线的紧缺人才。

(二)加强创新教育,提高文艺创作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目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多数高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虽有共识,但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些文艺创作类的专业课课时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短缺,导致有从事文艺创作理想追求的学生难以投身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只能另寻就业门路。综合性大学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创新思维,压缩基础课、公共课的课时数,增加创作类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让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真正学到创新和创作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要将培养文艺创作类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的大学生,使他们成为未来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生力军。

(三)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繁荣地方文化市场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3]文化的创新在于文化研究,更在于文艺作品的产生与创作。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术创新中不能再搞唯文章数量、唯经费数量的管理模式,而是要鼓励产生思想性、成果性的创新成就。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研究选题,同时要研究制定优秀文化作品的奖励办法,对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的创作给予支持,这样才能激发师生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2]只有调动广大人文学科师生的创作积极性,才能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文化市场的繁荣也就指日可待。

(四)加强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研究高地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使纷繁冗杂的地方文化上升至理论层次,以促进地域文化的科学化、理论化建设。地方高校“因为其总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研究小型社会、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有很多案例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构建宏观的社会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大学应该牢牢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地位,围绕这些学科,搭建文化研究平台,亦可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高校地方联合文化研究机构。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机构,成为该地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在全面整合自身文化研究力量、集中开展文化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推动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高地。

(五)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建立科技文化产学研联合体,依靠自身人才、科技和知识的优势,直接投身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此,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创办自己的文化企业,为文艺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同时,高校还应发挥整合作用,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建造文化产业孵化器,将文化类企业吸引到自己周围,为知识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努力打造凝聚中华民族光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成传播高品位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示范基地。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创新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坚持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1]王恩清.发挥地方高校文化优势,参与唐山文化强市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1(9).

[2]王志章.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N].光明日报,2011-11-20.

[3]人民日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1-11-22.

[4]周金勇.地方高校与文化建设[N].贵州日报,2006-10-12.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