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之因材施教的思考与探索
2012-08-15张凤生
张凤生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源属性的差异分析与对策
(一)生源属性分析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近几年来的新生来源主要包括4类:专科一批或二批的普通高中生;对口职业高中生;少量的单独招生学生;3+2直升我院的插班学生。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职高生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文化基础课程(如数学和英语等)底子较差;普高生在入学前几乎没有学习任何专业课程,虽然文化课程基础相对扎实些,但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弱;通过单独招生途径进入我校的学生成分就更复杂一些,他们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但多数基础更差一些;而少量的3+2学生进入我校要插入本专业二年级继续学习,除了少学了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再加上原学校的学习效果问题,这些3+2插班生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二)对策:分类教学探索
针对这种情况,在与学生处充分沟通获得支持的前提下,网络工程系深入研究实施细节,决定改变过去普高生和职高生混合编班的做法,自2010级新生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了分类教学的探索与试验,将普高生、对口职高生和单招生分开编入不同的班级。
第一学期开学后向系里教师部署了分班后实行分类教学的方案,即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普高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职高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分班后不久,任课教师普遍反映普高生班相对好教,但单招班思想相对活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针对此新出现的问题,网络工程系对教师提出加强课堂管理的新要求,对辅导员提出加强课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整体推进了学风的好转。
从第二学期开始,又实施了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选拔组建。组建订单班,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分类,即肯于学习、职业素养相对较强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由于该订单班的职业素养课程由企业教师亲自授课,企业教师参与全程管理,因此学习效果更好。
二、学生能力的差异分析与对策
(一)能力差异分析
处于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发展虽有其共性,但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平衡,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尤其是专业职业能力上呈现出较大差异。
在2010级招生过程中我们还尝试增加了面试环节,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努力挖掘,将有职业能力潜力的学生招进学校。
(二)对策:分类教学辅以分组团队教学探索
根据网络工程系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习勤奋而且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超前培养,鼓励其进行拓展性学习;对学习勤奋但知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启发培养,用典型案例进行启发教学;对学习不勤奋但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督促培养,不定期地对其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对学习不勤奋而且知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耐心培养,将课程的核心知识、重点内容不厌其烦地讲解给他们。
建立学生互助小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按比例组合成几个学习互助小组,学习好的同学负责帮助学习差的同学。互助小组主要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相关的技能比赛等活动,也是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11年我们结合H3C全国网络精英夏令营和技能大赛活动,根据2009级学生第四学期由企业教师负责教授H3C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组织部分学生组成代表队积极备战,由系内挑选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教师单独实施H3CSE培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试验,使得这些学生可以将动手能力发挥到极致,将来到企业去可以得到更大地发展空间,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学生学习动机、目的和兴趣的差异分析与对策
(一)学习动机、目的和兴趣的差异分析
鉴于学生家庭背景和个人意愿的不同,其学习动机和兴趣要求是有差异的。有的来到高职院校是为了学到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就业;有的则把专科教育作为跳板,然后进一步深造,希望专接本,成为本科生、研究生等;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对本专业也没有兴趣,是报考时专业调剂来的。
(二)对策:采取大类招生、组织企业订单班、恰当设置选修课和组建业余网络技术社团的探索
在2010级的招生工作中,我们进行了大类招生的尝试。第一学期,加强对新生的专业入门与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使其完成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这也为学生将来能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认真总结了2008级、2009级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精英教育尝试,组建企业订单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自愿报名参加H3C网络技术订单班和华为通信技术订单班,从而为学生提供较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愿意进入订单班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将采取2+1的培养方式,接受企业教师亲自执教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强化训练,并在第三年进入企业实施一年的岗前培养和顶岗实习。至于有其他学习目的、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学校完成规定的三年职业教育,期间(在第6学期)由学生自选行业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这样满足了学习目的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我们灵活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文化修养选修课、认证选修课,体育则采取了俱乐部制选修课方式等,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愿望,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选修课程,这样使学习网络技术的学生不仅熟悉H3C设备的命令行特点,而且还熟悉行业领头企业厂家设备的命令行特点,如神州数码、锐捷网络的产品。这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多个厂家设备组网的不同需求。在2008级学生中还开设了英语口语选修课程,由外教亲自授课,学习效果甚佳。其中有4位学生被派往沙特阿拉伯实施外派通信工程,就得益于这样的选修课教育。
网络工程系从2008级学生开始,采取自愿报名、能力选拔的方式,组建了业余网络技术社团,由网络工程系双肩挑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利用学院网络改扩建的机会,让业余网络技术社团参与完成这些工程,提高了学生的组网施工能力。迄今为止,该社团不仅参与校内网络小工程,而且还承担了我系对外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的主要工作,为了使该项工作不至于中断,系内指派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该工作的落实,同时,要求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一项硬性职责和特长就是能够率领业余网络技术社团维护好系内网站,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我系网站的内容始终保持全新状态。此外,每年河北省及全国的网络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也从该社团中选拔产生。使学生们普遍认识到我系的网络技术社团是储备精英的好地方,从而吸引了那些有兴趣爱好、积极性高的学生,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空间。
四、效果
通过因材施教,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每个层面的学习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从学习中受益,发挥自己的潜能,效果显著。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使学生上岗适应期明显变短,上手快、成长快、发展快。
我系在校生规模有700人,近3年新生平均报到率为84.4%,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专业对口率为83.2%,双证书获取率为95%。2008年获得H3C全国网络学院夏令营网络技能大赛一等奖;2008年8月参加河北省首届网络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名(高职第一名);2009年6月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通信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2009年获得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2010年4月参加河北省高校第二届网络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名(高职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反思
2010年我院成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示范校,从2011年起,普高类学生的招生类别全部为专科一批,因此是否继续实施大类招生有待于尝试比较。2011年通信技术专业在明确招生数额的前提下采取非大类招生试行一年后,再和2010年大类招生数据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实施大类招生是否有利于学生培养的结论。
分层次教学中按生源属性分班的做法,在2010年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病,如组建企业订单班,当学生们知道自己的班级都是一个属性后,有的觉得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可以促进竞争,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当有后一种想法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时,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因材施教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