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关注幸福观教育

2012-08-15张东洁郭跃军刘福会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价值观政治

张东洁,郭跃军,刘福会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其幸福观也日趋多元化。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幸福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亟需关注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充分肯定了不断学习、努力付出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向往并追求幸福,大学生也不例外。“ 80后”、“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经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面临着多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集中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求;注重幸福享受、忽略幸福创造;重视个人幸福、忽视集体幸福。甚至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因素,感受不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幸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频发,最终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马家爵、李启铭、药家鑫案就是典型案例。因此,在提倡构建幸福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幸福中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性

幸福中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发展和幸福中国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在生理状态上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大学生正经历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探究到定型的转折,在这个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作为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幸福领域的体现。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指导着幸福观的选择。因此,幸福观教育的实质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提高他们的幸福意识,可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养成良好的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它自然的关系。”[1]由此不难看出,人不仅有肉体生命的需要,而且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个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依存于自然。人活着仅仅是使生命更有意义的基础,是幸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通过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就会热爱生命,爱惜自我、关爱他人、关心自然与社会,从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自然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因此,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第三,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上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另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幸福。劳动创造和享受幸福是辨证统一的。劳动创造是享受幸福的前提,享受幸福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和享受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以饱满的热情从事创造活动,不断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发展

首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从大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目的,通过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而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政治观点,并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见,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道德规范要求与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有机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追求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之美所带来的高尚生活情趣。这种幸福观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主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它旨在教会大学生如何感知幸福、创造幸福,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三)有利于推进幸福中国建设

众所周知,2011年“两会”期间出现频率最高、最热门的关键词非“幸福”莫属。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曾指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召开前与网友交流时也指出,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当前,大学生最关心也最困惑的问题就是幸福问题。面临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困惑,如为什么活着,为谁学习,将来为谁工作等等,这使得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80后”、“90后”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幸福;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如何创造幸福。据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大学是幸福感开始减退的时候。研究指出,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而中年最弱,“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大学时期是幸福感降低的起点。[4]大学生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思想代表青年的主流,他们的幸福观直接影响幸福中国的建设进程。首先,从家庭层面讲,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承载了家长太多的期望,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他们的幸福观不科学,不能正确理解幸福、合理创造幸福,势必引起千家万户的不幸,幸福中国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从国家层面讲,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优秀的青年群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他们的幸福观不科学,势必引起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无论是个人性的还是群体性的,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的行为是否稳定,而行为稳定又取决于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就稳定,社会稳定就比较容易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5]可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使科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幸福观,会推进幸福中国的建设进程,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三、幸福中国视域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

教育理念对于教育改革的方向、质量和进程有重要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就要把教育理念转变到适应时代特点和社会变革上来。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幸福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对幸福的态度和理解等,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大学生效仿、崇拜的对象。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而推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进程。一方面,从教育目标上,实现从关注学生成绩到关注学生终身幸福的转变,有效指导大学生认知、理解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从教育方法上,实现从灌输幸福到创造幸福的转变,帮助大学生创造幸福。

(二)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导、借鉴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理论讲堂

幸福需要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者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关于幸福的全部观点及理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理性幸福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以他人的幸福为己任,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有关幸福的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取向的多元化局面,必须坚持主体价值观导向原则,用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来引导统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立足现实的幸福,创造个体和人类的幸福。同时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观的精髓,作为科学、理性的幸福观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如儒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德福一致的幸福观;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的合于自然的幸福观;墨家义利并重的幸福观等。[6]他们都有其科学、合理的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有一定启示。

(三)搭建培养大学生创造幸福意识和提高其创造幸福能力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主动创造幸福意识和提高创造幸福能力的源泉,能全面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组织红色之旅,让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烈,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热情,树立崇高远大的社会理想;组织参观考察,通过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在劳动体验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质;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和社区,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法律知识,宣讲医疗常识,不仅提高了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对幸福的认识,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自己享受幸福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幸福。恩格斯赞扬这样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一致的人,是一个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7]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以大学生获得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合理追求幸福,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幸福与和谐。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3]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EB/OL].(2009-05-18)[2011-09-25].http://corner.youth.cn/fun/yj/200905/t20090518_909834.htm.

[4]张文凌.80后大学生关注幸福感问题[EB/OL].(2008-04-24)[2011-09-22].http://edu.xhby.net/system/2008/04/24/010244822.shtml.

[5]乐后圣.和谐社会构建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69.

[6]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18-19.

[7]张业蕾,丁永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理论界,2007(2):37.

猜你喜欢

幸福观价值观政治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