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2012-08-15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学校企

张 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创新”。[1]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2]“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在实现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经历了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 “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职业人才。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在各产业中的外贸行业、国或私营企业、银行以及市政、房地产等行业就业,就业面广。主要通过随行翻译、接待、秘书、跟单、报关等技能来实现工作目标,属技能显现型专业。为实现“突出技能培养、强调应用能力”,学校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增加实训时数来实现。但由于受课程或专业教学总时数、实践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掌握的语言技能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也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学生的职业实践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校企合作的价值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来说,虽然已按教学计划完成了在校三年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但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不能实现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更不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几年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教学形式,本专业主动贴近市场,适应市场需要,为市场经济建设培养紧缺人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目前的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尚处于较初级的状态,即派学生到生产单位参与实习,配合单位完成一些技术性较低的项目,实习中不能按学院教学计划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在实习中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这种“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同时也为相关的生产单位服务。

2 “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种双重力量。”今天的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复合人才观、融合知识观、综合能力观、多维培养观、多元评价观的新的工学结合理念,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首先,实行“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提高他们学习能力,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活创新潜能,塑造务实精神,为以后的各种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实行“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

第三,实行“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通过开展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有效结合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了解各个服务环节的质量要求,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行“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实现“复合型、实践型、创业型、健全型”人才培养目标。

3 “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关键要将先进教育理念落实于办学过程之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就是要以产学融合为途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创新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重构多元化教学团队等,努力塑造技能熟练、创新奋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创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语言强化训练、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同步融合、商贸专业知识与纺织服装背景知识的一体化设计,较好地实现英语、商务、纺织服装知识和技能兼顾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能获得至少2个以上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等级证书;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的“零距离”。

3.2 校企知识互融共建用人标准及培养标准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通过校企人员互聘,设施互用,充分结合企业的用人明确性及学校的资源整理特长,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一方面以企业为主由学校协助完善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标准),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企业协助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3.3 课程标准制定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材开发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4]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相关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制定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规定和提出要求,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通用准则。

学院定期召开相关行业技术骨干、教学改革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标准开发团队,并根据课程教学标准适时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开发以工作任务或案例为驱动的教材,提供符合其职业发展特征的学习要素,并加以技能的操作练习,最终实现由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

3.4 建立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中的“职”决定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的岗位发展。[5]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涵盖了语言训练、商务沟通能力培养、商务知识和技能以及纺织服装知识和技能形成和巩固的实践体系。按照“任务驱动,目标导向”的原则,我们和企业合作编制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以及核心技能的培养,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规范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暑期专业实践、校内实践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管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商务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分层次分阶段的螺旋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逐渐构建和提升,逐步实现了“教学与生产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3.5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原则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发挥企业资源和高校智力资源两大优势,把产学合作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和校企双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场,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进行创新训练,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服务能力,在整个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综合实训做准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市内企业为基础,以周边地区企业为后盾,我们拥有十多家校外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课程认识实习、体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要求。推行工学结合、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得到充分地锻炼,从而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商务运营知识,在未来的激烈就业竞争中更具实力。

3.6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中,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来自于企业实际,有着丰富的、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这些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思想、知识与能力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中,强调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要成为高职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为此,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激励和引导教师提高素质,按照高职教育规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个人素质提升计划。二是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开展“以老带新、校企联姻”。三是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到实训基地等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双师”实践能力,联系开发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四是加大力度选拔、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鼓励他们创造条件晋升副教授、教授。五是加大教学科研奖励范围和力度,对从事示范专业、精品课程、新建专业和实训室建设,以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绩效突出的,分别给予大额度奖励。六是积极引进,聘请企事业单位行家、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全程教学实践指导,并通过讲座、顶岗实习指导的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七是加大高级人才引进力度,系部主任、博士和正高专业带头人全部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机制的创新,奖罚的到位和“引进+培训”的双管齐下,使我院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提升。

4 结语

以“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岗位定位、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划分、课程标准制定、新教材开发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着重点在于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工学结合、实践技能培养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的训练。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全方位研究,形成企业、学院、学生三方满意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建立起学院与企业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人皆可以为尧舜。”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

[1]张恩平,刘希民等.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环境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71.

[2]孔德文,林丽萍.通识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5):59.

[3]唐卫东,李金忠等.特色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10):122.

[4]王 军,侯天皓.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86.

[5]张万英.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四定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0,(3):14.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学校企
盐工学人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