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光烈老师学术思想述要

2012-08-15吴盛荣周建宣

世界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吴老学术患者

吴盛荣 周建宣

(1福建省南安市中医院,362307;2福建省南安市医院)

吴光烈老师系福建省著名老中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吴老出身于六代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训,随父学医,勤奋聪明,刻苦钻研,尽得其传。业医65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名闻遐迩。笔者有幸作为吴老学术经验继承人,肩负着学习和整理研究其学术经验的双重任务,感到非常荣幸,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获益良多。现将其学术思想,择其大要,作一浅述。

1 幼承家技,博采众长

吴老幼秉庭训,学有渊源。童年时期即在其父亲指导下习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括》《医学实在易》等医学启蒙书,课余亦常侍诊父侧。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刻苦钻研,对历代的学术流派,也勤学深钻,吸取精华。尝谓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学者务须勤求古训,探本求源,熟读经典,扎实基础,然后涉猎群书,执简驭繁。他认为四大经典著作乃中医之根基,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千锤百炼而被公认的科学瑰宝,必须熟读、精研,才能深窥奥旨;举一反三,临床方能从容应付;左右逢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而且要求学生在学习经典著作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对于《内经》中最精要的篇章,应做到吟哦成诵,倒背如流。有了这个基础,再结合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方能融会贯通,受益终身。几十年来,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诸家学说都能虚心钻研,孜孜以求。吴老除此之外,对富于创见独具一格的医学著作,更是择善而从之,撷取所长,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师友请教。凡遇有效之一方一药及独特新颖学术见解,都必记手册,推敲揣摩,深入研究,验之临床,重复推广,从而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2 师古不泥,衷中参西

吴老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对《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颇为推崇,认为王清任、张锡纯重科学,坚持实践第一,独创革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吴老谆谆告诫后学,医者宜师古不泥,撷采诸家之所长,认真进行临床验证。尝云:古今医著汗牛充栋,学者务必由博返约,唯善是从。学无捷径,只有勤奋读书,不断实践,才能深得四诊的要旨。吴老在深入研究中医学术的同时,亦能借鉴现代医学知识,补中医学之不足。他认为,医学研究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开展百家争鸣,力求百花齐放。中医和西医虽然同以患者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掌握的事实和建立的理论体系不同,形成了两种并存的医学。我们可以利用两种医学摆事实、讲道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加速传统的中医向前发展,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这样,既可充实和提高现代医学向前发展,又有利于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型的医学科学理论的形成。他还认为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目的要明确,决不能学西弃中,要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查,对照中医诊察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以丰富中医辨证内容,提高疗效。

3 突出特色,精在辨证

吴老注重实践,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中医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深为广大人民所信仰,关键在于它能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勤于实践是中医临床医生提高学术水平、丰富经验最重要的方法”。然中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千年不衰,中医的特色,突出点就是辨证论治。所谓“辨证”,主要是指辨识证候,证者,徵也、验也、信也、亦候也。证是机体病理变化的表现,中医通过对人体的耳、鼻、口、舌、眼、皮肤、毛发、爪甲等之气色变化及脉搏之动静的观察、诊视,找出疾病属性特征,以判断其性质的部位。故“证”即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诊断依据。候,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在辨证论治之中,他主张首先要辨出主证,掌握其特点,然后兼顾他证,才能为论治提供正确的依据。其次,特别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认为辨病有利于了解病因及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辨证有利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分析疾病的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等情况,使诊断更加具体化、个体化,使治疗能够做到因人而异,用药精当。他不赞成偏执一舌、一脉或单一症状的诊病方法,强调要四诊合参,全面诊察,不要刻舟求剑,泥守一证一型。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准确辨证,提高疗效。

4 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吴老常教诲青年中医说:中医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要博览群书,其目的是要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只有继承、创新才能发扬,否则发扬就是一句空话。吴老认为:振兴中医,首在继承,贵在创新。继承途径有二:一是文献整理与研究,对古典医籍应详加校正,疏义注释并予熟读和深思。此外,还要学习文、史、哲知识,把医书内外知识结合起来,以求领会中医理论之真谛,尤其是中医学术之内容由多学科所形成,必须进行学科研究,才能发掘其精髓而光大之。二是把理论研究和临床科研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临床是理论的发端、验证与归宿。因此,吴老特别强调经典理论与临床、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他坚决反对那理论脱离实践,只强调理论,反对或轻视实践的所谓纯理论之继承。这种现象是目前有些人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的主要弊端,也是中医继承问题上的主要障碍和危险。

吴老推崇张仲景,对金元四大家以至清代陈修园、叶天士、王孟英等著作亦多钻研,临证不泥一家之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补苴罅漏,力图创新。他认为医不创新,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医学则无所发展。他常说《内经》所言“无者求之”就是启迪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丰富中医学术新内容。这样中医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 独辟蹊径,善创新方

吴老常说:“一人之才有限,而医术无穷,乐于学同道之所长,而补已之不足,以应万变之疾”。他谨遵经旨,师古不泥,博采众方,力图创新。例如用麻黄汤治失音,不仅仲景书中未见记载,后世医家亦少应用。缘者因感受风寒,肺气被遏,故以散寒宣肺取效。又如治胆道蛔虫症,患者腹剧痛,呕吐、大汗出,肢末冷,用大黄附子汤加味,温阳通下,仅一剂而安。他应用细辛为主药治多种病证,常得心应手,如治疗习惯性便秘就很典型。多年来,吴老创制方剂很多,如治疗胎位不正有显效的“加味当归芍药散”(当归、白术、杭芍、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菟丝子、大腹皮、川芎、紫苏、陈皮),被命名为“吴光烈散”;治疗妊娠恶阻见效快的“生姜鸡肉汤”(童鸡、生姜、灶心土);治疗小儿夏季热神速的“麦冬橄榄汤”(麦冬、橄榄、田蛙)。以上三方被收载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他的名方“绿豆羊肉汤”治疗复发性口疮有奇效,被群众称为“仙方”。另外,还有“舒肝利胆汤”治疗胆囊炎;“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这些都是阐前人之所未发,充分体现了吴老临证用药的独具匠心。

6 注重食疗,发掘验方

吴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感到,临床治病不能徒恃药物,应从护理、饮食方面加以配合,尤其应重视饮食疗法。他认为治病“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至为重要。如饮食得宜,不仅能达到辅助药物治疗的目的,而且可以促进患者体力的复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内经》提出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饮食对温热患者更为重要。因为患了温热病后,正气因抗邪而受到一定的耗损,大都表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设法促进患者的食欲,以补充营养。营养既足,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尤其是温热病恢复期的患者,邪气虽尽,而正气未复,更须注意节制,应少食多餐,否则可使肠胃突然增加负担而引起‘食复’之变”。“胃痛患者,尤须注意饮食”。他主张“胃痛患者饮食不可过量,宜少食多餐,进食不可过冷过热,以利脾胃的消化、吸收。忌食生冷辛辣、酗酒,以免刺激胃脘,加重病情。如属寒邪胃痛,可进食少许辛辣食物以温中散寒,加强脾胃的运纳”。他认为“患者如注意饮食,配合治疗,则有利于早日康复”。

吴老认为发扬中国医学遗产,主要的一条是收集整理中医学典籍上所未记载而散在民间具有独特疗效的单方、验方。他不满足于自己的丰富学识和临床经验,不耻下问,经常“采方”访贤,发现一方,立即进行临床验证,为中医学增添异彩。如应用入骨丹治疗多发性脓肿,白刺苋治疗胆石症,一条根治疗早期肝硬化,金樱根治疗空洞型肺结核,黄花稔治疗牙糟脓肿等屡收良效。此外,还收集民间青草医李引锭先生用白田乌草配合中药治疗白喉的祖传秘方,经临床治疗31例,治愈率为90.5%,充分说明民间青草药具有化险为夷之功,应引为重视。

7 大医精诚,医德高尚

吴老认为医生应以精益求精的医术为第一。医德不只是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表现,而是精神作用于物质,加速解除患者疾苦,获得早日康复的有效成份。他说做为一个医生,首先对患者的生命安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诊断治疗整个过程中,要认真仔细,严谨周密,一丝不苟。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宁可自担风险,也要把希望留给患者。凡是接触他的人,无不感到他纯朴憨厚,平易近人。他注重医德,对同道不贬低、不攻击,对待患者十分热情诚恳、细心诊治,耐心作思想工作,在治疗中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处处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着想,为患者生命安全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排扰解难。多年来,他深知贫困人求医之难,公余来家诊治者,诊费不取分文。在门诊看病时,为了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当天返回家中,经常加班加点延迟就餐和休息时间,他常说:“舍得一身累,换来万家欢。”诊病时,他从不开人情方、大处方,常以简、便、验、廉之药物,并竭尽全力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筹谋,有些中药价格昂贵,根据病症又必须应用,其凭着对中药性能广博知识,千方百计地寻找廉效不减的代用品,如水牛角代犀牛角,糯稻根代西洋参等。经临床反复验证,这些代用品,大剂量运用,疗效并不逊色,吴老常以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许多贫病交困者的经济困难,也拯救了不少因贫困无力支付药资而濒临死亡的患者,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他常告诫“学医之道,以德为要”,并要以“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行医的座右铭,与学生共勉,还说“救死扶伤,乃医生之天职;济世活人乃中医之优良传统”。他平易近人,丝毫没有专家的架子,有些外地患者慕名来信求医,他义务“函诊”,有求必应,不厌其烦,认真作答,从不拖延。

8 诲人不倦,培育后学

吴老深知,要振兴中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遗产,就必须培育中医后继人才。文革期间,吴老被下放到莲塘农村,帮助当地创办医院,为当地群众培训办红医班,吴老白天诊病,晚上讲课,自编教材,在授课时,对每一病证概念讲解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他语言生动,板书清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每听一次课或学术讲座,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领悟了老师的严谨教风,宽阔思路和丰富学识,常常是一次精神享受,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至今学生都还念念不忘吴老的教诲。

吴老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临床实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受到实践技能的训练,也是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数十年来,吴老带徒,指导实习生、进修生都很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常能结合对具体病例的分析,把深奥的理论讲清讲透,谆谆善诱,诲人不倦。他教导学生,师古而不泥古。如处方用药要根据病症和患者的实际而有所变化,不能照搬古方,既使对同一患者,用同一个方剂,其药味及药量往往前后也应有所增减。他培养的学生遍布省内外,在不同的医疗岗位上,勤学苦练,他们中大多数是技术骨干或担任领导职务,已成为中医事业的医疗骨干和栋梁。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仍与吴老保持联系,或登门向吴老求教,或把医疗上所遇到的难题,函请吴老帮助解决,吴老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吴老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9 老骥伏枥,壮志未减

吴老已届86岁高龄,但为了中医事业,仍不遗余力,自强不息,工作不知疲倦,始终不脱离临床,每天还坚持半天诊治患者,不顾年老,有求必应。晚上不是著书就是总结临床经验,整理资料,手不释卷,常常工作至深夜,从不闲暇。最可贵的是年近耄耋,还热情应邀院外会诊,下基层参加咨询、义诊等社会活动。在繁忙的诊疗之余,仍刻意求新,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时刻关心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为发展中医事业撰写文章,并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及祖传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造福于人民。

10 一生勤奋,硕果卓著

吴老不仅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家,而且又是一位具有独特学术见解的医学大师。吴老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并荣获省市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吴老一生热爱中医事业,65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兢兢业业,硕果累累。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弘扬中医学遗产为职责,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宝贵遗产,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医学事业上做出了贡献,受到各有关部门的嘉奖和同行专家的赞扬。1980年以来先后40余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等级表彰,曾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卫生厅先进工作者,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省学习雷锋、白求恩先进工作者,省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省县级中医院优秀院长,市优秀党员,市优秀政协委员,市优秀科技先进工作者。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中医药人员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2006年12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吴老的光辉业绩及学术经验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世界名人录》等辞典中。他还赴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及进行多次学术交流,名扬海内外,为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吴老的学术思想极为丰富,绝非本文管见所及,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悉心研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猜你喜欢

吴老学术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国医大师吴咸中的养生之道
虚惊一场
唱歌排解烦心事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