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工作的功能构成初探

2012-08-15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人格笔者

张 丽

(邯郸市汉光中学,河北邯郸056002)

在人们的德育认知视野中,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功能构成指向思想品德、政治品德两个主要层面,本文力图从中梳理出思想品德中“传统美德”和人格教育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美德的对思想品德的衍生功能

“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李岚清语)。笔者认为这句活说的很有道理,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从传统道德中挖掘“美德”之本,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无价之宝,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体会到,当代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当前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而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与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幸福,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的生活很艰苦,有的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其次,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和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肯定是有压力的,当代青少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优势。第三,当前是我国发展史上难得的机遇期,要充分分析和把握住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共进步,与个人发展和进步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到祖国建设和人民幸福的事业中去。

(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更有必要学习、弘扬、传承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关键要看如何落实到行动上。要对社会尽责,就要有过硬的本领。要有过硬的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青少年是喷薄欲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练就本领的最佳时期。德育工作者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的“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告知当代青少年,并结合那些毁掉自己、危害社会的案例不断警醒当代青少年。

(三)提高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获得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必须要下苦功、持之以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是如此,更需要日积月累和不懈的坚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将传统美德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人格力量,这个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个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过程。

古语道“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把自我修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成为习惯。古语道“君子慎其独也”,这成为古人更高的修身要求,即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当代青少年也理当如此。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形象,但当一人独处,无人管束时,仍能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就很不容易了。一日三省,独处谨慎,没有“下不为例”、“我比他好”的任何松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更高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青少年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自觉、长期地进行修身养德,是完善高尚人格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更是时代对青少年的成长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修炼、磨砺自己的美德,是一个当代人为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基本保证。

二、人格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部优化功能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因此,“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困难,也可以抵御邪恶,如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有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人格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确立正确的人格认知;二是人格评价能力的强化与优化。

(一)学校是学生人格认知的实施主体,学校有目的地组织针对性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载体

学校作为人格教育的主渠道,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决不能只限于提出笼统的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和学生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人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有鲜明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具有这样鲜明特征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德育教育者要创造性地把他们树立为学生的榜样,影响学生。但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继续实践,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就在校园里建立了激励机制,创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二)在对比与示范中实现学生人格评价能力的强化与优化

健全人格的评价标准,涉及自信心、面对现实、协作、智慧激发、意志力、同情心、适应力、独立性、自我评价、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

学生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他们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准确的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具体而言,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表扬,信心倍增;受到批评,也不丧失信心。如果因受到批评而“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那就是人格上的一种扭曲。开展双元评价,通过相对评价,可以确定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通过绝对评价,可以确定个人达到目标的程度。一个人格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个现实,反之,就可能采取逃避现实的做法。评价必然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激发竞争意识。讲竞争是否还讲协作,这对人格力量是一种考验,没有协作意识的人,不能算作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断地学习,增长学识,并能广泛地培养情趣,这是一个人格健康的人的重要特点。通过评价,要有激发智慧的力量,具有求知创新的心态,积极性得到提高。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必定意志坚定,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一个人如果人格不健康,碰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甘心落后,不求上进。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不仅体验着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能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也能对别人的失败表示同情。如果别人碰到了困难或失败,不但不伸出友谊之手,反而还幸灾乐祸,那就不是一个人格健康的人了。

适应性是评价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具有健全的人格,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不仅能适应客观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而且能对环境条件做出判断,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成熟的人,其独立性是比较强的,办事凭理智,能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感情用事,能独立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能适当地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其价值取向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有的人,只顾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甚至为了既得利益而损害社会价值,那就是人格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促进个体社会化。

三、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投入的推进功能

作为教师,要舍得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给予其足够的温暖,以便发挥每位学生的最大的潜能。对学生关心、爱护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让笔者想起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年轻好胜,觉得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于是,不管班内发生什么事情,笔者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暴批,并叫写出检查。那一学期下来,笔者每天忙于批评学生、看检查、接待家长的事情之中,最后,学生的评语全是不满与指责。当时笔者很委屈,每天都在忙碌地工作为什么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呢?领导找笔者谈话指出笔者的问题,下一学期笔者慢慢在改变自己。学生犯错误后,笔者要去聆听孩子当时的想法,用孩子的想法去想。交流时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只有这样,师生思想才能产生共鸣,感情上才能得到沟通,心灵上才会碰撞出火花来。比如,今年笔者带的一个学生,天天大事不断,小事没完。其他教师说这个学生从小教师没少管教就是没改,你就当他是问题生看,别理他。可他毕竟是我班的一份子,这就是我的孩子,于是笔者主动找到了他,想与他谈谈,他一进办公室就说:“我没犯事,干吗叫我?”对笔者很有敌意。笔者说:“咱们聊聊,行吗?”笔者叫他坐下,从爱好、家庭等谈到学习。从那以后,他的错误越来越少,但笔者并没有减少对他的关心与爱。

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心学生、让学生们深深地感触到我们的爱,这样才可以使他们更加尊重、信任教师,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效果才能得以保障和持久。

[1]戴宏辉.发挥学校育人功能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民族教育,2012,(Z1)

[2]刘轶梅,丁日杰.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J].教育探索,2006,(4)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人格笔者
身边的传统美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老师,别走……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