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漫谈

2012-08-15刘成奎

关键词:思想史财政思想

刘成奎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高校讲授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老师多数都会感受到这些课程难讲,因为就业导向下的学生对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助于”就业的课程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而事实上,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课程是有助于经济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的,其给学生引致的“收益”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且是无形的。《西方财政思想史》属于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个学科分支,其对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西方财政思想史学习的意义

西方财政思想史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国家财政学家财政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财政思想形成的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乃至其个人成长背景。由此,通过对西方财政思想历史的学习,可以做到让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掌握本学科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其知识结构无疑是存在缺陷的。不可否认,受到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选择导向的影响,虽然有一部分的985或者211高校的财政学专业已经放弃了继续开设西方财政思想史的课程,但是仍有较多的高校仍在坚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西方财政思想史,实践也证明开设该课程事实上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如在继续深造过程中系统的西方财政思想史知识有助于学生能从更多的视角选择、研究财政学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高校举办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知识面的夏令营活动中,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财政思想史课程的特点与难题

(一)财政学派观点较多,学生理解与掌握难度大

在西方国家近400年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众多财政学者或经济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经济或财政思想,如重商主义的财政思想、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财政思想、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新政治经济学的财政思想等。在每个学派中每个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差别是比较细微的,由此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如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学者对于国家经费、公债的看法就存在差异: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经费是由于保证对外贸易安全和保护国内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国家经费“要从增进财富的立场出发,分轻重缓急、生产与非生产领域,节减非生产经费”;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公债能促进商品和货币流通”,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 “无条件地发行公债不能促进资本积累”。由此可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早期重商主义者与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就会让学生增加其学习与理解的难度。

此外,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很多学者都是涉足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的专家,对其财政思想的理解需要与该学者其他领域的思想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由此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斯密的财政税收思想是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的对策部分,也受到其自由放任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其“看不见的手”、“廉价政府”思想就必然衍生出税收政策的“确定”、“最小化”原则。而瓦格纳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国政治上完成统一、经济上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维持德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利用财政手段建立社会保障政策,由此必然会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而这违背了西方一直奉行的廉价政府的传统,则必然需要从理论上支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瓦格纳定律的发现则突破了传统财政思想的桎梏,为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社会发展首开先河。

(二)课程历史性强,学生的缺乏现实感

财政思想史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尤其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变迁非常迅速,国家体制的变更也经常发生,所以财政学家面对的经济社会甚至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变化,如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立宪运动、德国的统一等。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致财政学家思想的变化,如斯密、李嘉图、萨伊所处时代的英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些学者的经济思想都明显地带有反对封建贵族压制的色彩,思想主张上都强调自由、公平等,财政税收思想也自然地表现出自由、公平思想;同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卖方时期,商品仍处于短缺时期,发展生产就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由此萨伊提出了萨伊定律,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命题。这些观点在今天中国的学生看来存在距离感,甚至会产生困惑感,进而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

通过几年来笔者对这门课程的讲授,逐步摸索、积累了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经验。

(一)课前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形式力争多样化

西方财政思想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很多,其间出现的历史事件或思想观点很多,认真、细致的厘清这些事件或思想很有必要。如重商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在于15世纪后欧洲的新经济产生了新制度,商业资本家为了自身海上贸易的安全支持君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反对贵族斗争的特权,而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也需要支持本国商业资本的发展,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桎梏,开始用商人的观点考察社会现象和经济生活,其中《马可·波罗游记》的发表、牛顿日心说的成立、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标志性事件,理清每个事件的产生、影响与后果以及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有助于更好地讲授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每种思想观点。

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来组织教学,其中收集各种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是关键。西方财政思想史涉及的都是过去二三百年来的历史人物与思想,除了能找到一些历史名人图片外,其他的视频、音频资料很难找。幸运的是一些纪录片提供了一些片段资料(如《大国的崛起》资料片),通过对这些片段资料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明显地发现学生上课的兴趣与注意力有了明显提高。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教学是教和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给学生一种压力与动力,因为提问,所以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就有可能无法回答问题,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A、B、C等级的分类作为平时学习成绩的参考,由此会增加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此外,在课堂提问中我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互动环节师生都是平等的,努力营造古代先贤亚里士多德倡导的逍遥学派的学习风格。

(二)引导学生汲取思想史中的精华而去其糟粕

在西方财政思想史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其思想中精华与糟粕,从而能正确的有所取舍。如在色诺芬的思想中就有歧视女性思想,认为女性主要是做家务活动(如女红),这明显带有奴隶时代的思想。又如,马尔萨斯意识到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应该扩大社会消费,但是他认为由于平民收入有限无法支撑起社会的消费需求,由此社会中就必然需要存在专职消费的群体也就是地主贵族,这种思想明显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而诸如詹姆斯穆勒、瓦格纳等都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以及政府介入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一种先进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义。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人物的成长背景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一般地,每一个财政学家其思想的形成都会有其成长背景的深刻烙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痕迹。如李嘉图出身犹太人家庭,其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他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所以其后来经济思想就明显地带有维护工商阶层的倾向,强调自由贸易;而马尔萨斯出身大地主家庭,虽然他因为是家中次子而无法继承其父亲的财富,但是其思想明显地带有维护大地主阶层的思想,主张维护《谷物法》并与李嘉图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论战。同时强调学生注意的是,虽然很多财政思想史学家的思想与其成长背景关系密切,但是不能因其成长背景而固化对财政思想史学家的评价。

(三)结合中国现实问题介绍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观点

学习西方国家的财政思想史最终要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来反思我们中国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同时,西方财政思想史的观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结合中国的现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与理解。如德国历史学派反对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而是构建适合德国的民族主义经济学,其背景就是当时的德国相对于英国、法国这些先进国家,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政治上没有实现德国的统一、经济上才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如果按照斯密鼓吹的自由贸易学说实行自由贸易,则德国的经济将无法由农耕经济发展为农工经济或农工商经济,由此李斯特强烈要求德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事实证明,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政策确实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后来居上。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伊始,相对于美国、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实行自由贸易则必然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则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政策无疑是最适合我国的经济政策,事实上我国实行的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政策确实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制造品开始过剩,需要世界市场,于是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就是适合我国的贸易理论,而李斯特的理论就显得不太合适了。通过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结合起来进行比较与对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理解。

又如,虽然在西方财政思想史上,诸多财政学家都提出了公平、社会保障的思想,但是真正以国家名义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始于1870年统一后的德国,其直接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引致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的日益扩大并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迫使德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次构建了国家保障体系。虽然中国与当时的德国时空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强调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让仍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与可参考性,即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致因个体禀赋差异的收入分配不公,并进而引致社会和谐受到影响,此时由政府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必然。由德国当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联系到今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从而完成了历史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的有机融合,增加了学生读史鉴今的兴趣。

(四)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增加课程的现实生活气息

思想史课程中除了介绍历史人物的伟大思想,如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地租理论等,而这些历史人物还有一些历史典故,通过对这些历史典故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活气息,也缓解了学生上课时间较长之后的疲劳。如马尔萨斯虽然是伟大的人口学家与财政思想史学家,但是其因为早年的兔唇而显得自卑,一度拒绝肖像绘画;李嘉图与作为犹太人具有非凡的智慧,通过自身参与股票交易而成为经济史上少有的几个富翁型经济学家,其财产最多是达到价值200万镑(折合现值约数千万美元);李嘉图与马尔萨斯在学术观点上完全是针锋相对的,但是其私人友谊确实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为了照顾马尔萨斯晚年生活,李嘉图还从自己的财产中拨付了一大笔钱给马尔萨斯。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马尔萨斯在李嘉图故去后,深情地说道:“除了自己的家属外,我从来没有这样爱戴过任何人。”

又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支持其自由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诚然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首先提出的,但是在中国春秋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其实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早应用。在赛马中,田忌的上中下等马虽然都不如齐威王的相应等级的马,但是只要改变比赛顺序,就可以赢得比赛,由此也就说明了经济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进行贸易也是有利的。

[1]章莉.本科高年级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

[2]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毛程连,庄序莹.西方财政思想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张馨,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思想史财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