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看利益关系调整

2012-08-15赵士红

关键词:差距利益

赵士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来,收入差距更呈现出快速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客观现实。虽然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贫富分化的敏感度已有所下降,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无论如何,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毕竟是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基本因素,这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必须防患于未然。

一、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及危害

在2012 年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推出的“2012 年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收入分配”在20 个候选项中位列第二,共有137347 人参与此项调查。这说明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果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一)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得快,地区差距拉大。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以综合现代化水平来看,2009 年全国排位最后三名,即贵州、西藏和云南,均居西南。目前华东地区是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和西南等地,是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凹地。[1]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8 年为2.52∶1,2011 年,扩大到3.13∶1。[2]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比城市人口落后了10 年。农村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基本教育年限平均比城市少3 年。医疗设施非常落后,中国农村婴儿死亡率虽然比多数发展中国家要低,但中国农村婴儿的死亡率约为城市的两倍。

3.贫富收入差距扩大。据媒体统计,目前我国已有96 万千万富豪和6 万亿万富豪。而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还有上千万人。在2010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贫困线划在年均纯收入1274 元,按此计算,当年年末贫困人口为2688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公开表示,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中国仍有1.5 亿贫困人口。[3]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形成两极分化。

4.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同时,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日渐拉大。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在20 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工资比率均在1.1∶1 以内,90 年代中后期则逐步扩大到1.1—1.3∶1 的幅度范围内,新世纪以来,这一比率超过了1.3∶1。[4]2010 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与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工资分别为70146 元和16717 元,两者之比达4.2∶1;此外,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达到66.8 万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18 倍多。[5]

(二)收入差距拉大的消极影响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十分突出,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稳健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1.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当代中国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贫富矛盾已成为当代中国诸多矛盾冲突中居重要位置的矛盾冲突,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对立情绪。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不小影响。当前中国的贫富关系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部分群众产生了仇富心理。

2.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和权威,削弱国家的凝聚力,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削弱社会稳定的根基和支柱。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财富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而处于社会下层的穷人阶层占有财富太少,就会损害社会正义,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从而危害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致富速度有快有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存在先富者对贫困者权利侵犯的制度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数极端富有者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非法侵犯贫困者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损害了公平正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6]“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7]贫富差距过大有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政治冲突与动荡。贫富之间的矛盾还会损害地区关系和民族关系,并损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与统一。

3.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到党阶级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背离的。少数人灯红酒绿,多数人受穷,必然影响一个政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必然影响一个政党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政党组织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巩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竭尽全力争取民众,就成为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想争取民众,就要给民众以利益。因此,利益协调就成为一个政党的重要职能。在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利益发生重大分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既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又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影响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然方面、历史方面、经济方面、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有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从目前情况来看,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区收入差距方面,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和生态条件悬殊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江河密布,雨量充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工业基础较好,人员素质较高,商品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地处边远,信息不灵,开放意识不强,资源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历史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经济长期分割,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农村经济,只能是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来说自然增长缓慢。

(三)经济原因

一是经济的增长不均衡。经济增长是收入增长的基础,收入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增长。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决定收入增长的不平衡。经济增长快的地方,收入增长也会快,经济高增长地区,人们也会有高收入,经济发展缓慢或没有发展的部门行业,其员工的收入就低。二是市场的竞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定,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力量,在收入分配领域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这种分配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市场竞争造成了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三是需求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递升,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产业结构与其相适应,受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最大的则是从业人员:对于从事传统产业的工人而言,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从事新兴产业的工人则收入颇为丰厚。因此,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已成为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体制原因

一是分配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平均主义分配管理体制,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特别是按要素分配观念的确立,使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调节机制。二是组织运作机制的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组织都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首选目标,因此,组织追求自身利益基础上建立的运作机制加大了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管理方面的原因。税制不够健全,内部人控制,对非法获利行为打击不力,补偿措施不力等管理方面的原因使富人越富、穷人很难富,这样收入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四是双轨制的作用。走渐进之路是我国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渐进改革之路所导致的双轨制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五)政策原因

一是优先发展东部的政策。从地区收入差距看,国家政策上对东部的优惠倾斜,是拉大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制定发展政策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发区等东部地带,在税收、信贷、投资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东部地区本身的经济和地理优势,这一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东西部的地区差距也随之拉大,造成总体收入差距扩大。二是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养工、城市优先的道路。虽然1978 年以后国家逐步改变了这种政策,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城市、不利于农村的倾向依然存在并且难以改变。三是行政性垄断造成的行业差别。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四是从居民个人情况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支持下,一部分敢闯敢干或善于抓住机遇者在经济活动中获得了高额收入,成为高收入者,而不在政策范围内的居民很少能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此外,也存在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造成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创造机会均等环境的调控力度不够、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不够、对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不够等方面。

(六)劳动者个人原因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劳动者获取更高的劳动收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构成了决定劳动者收入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要调整利益关系、改进收入分配状况,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调整利益关系的目的。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改革业绩,促进人民利益的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利益资源的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总量,把“蛋糕”做大,是解决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在谈到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时,就提出要用经济的办法处理利益矛盾的思想。当前的利益矛盾,大多数是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然要依靠发展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实施,都有赖于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政府财政实力。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2.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阐明了发展与人民共享的关系,并且在推动“和谐社会共建共享”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通过实施“三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多次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对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步伐,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尤其是要做好涉及民生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与人民共享是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给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和处于较低利益层次的群众以尽可能的利益补偿和安抚,增强人民对执政党有效性的信心。当前,政府补贴的重点应该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出现的利益受损群体。

(二)坚持公正原则,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

1.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强大调控作用,保证所有阶层都能共享发展成果。随着社会新的经济成分的涌现,社会阶层不断增多。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社会成员可以分为十大社会阶层[8]。在这十个阶层中,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阶层,其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较高,他们已经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准。但是,另外一部分阶层则需要在党的社会整合政策的影响下,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如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农民工、农民、在私营企业中务工的人员等社会阶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经济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到位,如果没有党的社会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很难享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像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农民工的工资保障问题,农民的看病、养老问题,在私营企业中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险、医疗服务等问题,就需要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利益整合能力加以解决。

2.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缓和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问题引发的党群关系、干部关系紧张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党协调各种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社会公民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保障无收入、低收入或遭受意外灾害的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通过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利益调控。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发挥公共财政的调控作用。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解决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是执政党用以缓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今后,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权力,解决好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信心。加大对农村的公共领域投入,保护广大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缓和不同区域、行业、城乡之间的利益群体矛盾。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制。通过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缓和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将垄断收益大部分收归国家财政,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对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通过举行听证会来定价;对于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政府应该制定工资指导线。

(三)健全民主,拓宽渠道,确保人民利益的表达

1.完善原有利益表达架构,发挥人大、政协的主渠道作用。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权在民的原则和理念。“十七大”报告提出“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为了确保当选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要改革人大代表选举程序,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选举,选举过程要引入竞争机制。为了使人大代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群众、了解民意,应改变目前人大代表普遍兼职化的状况,实行专兼职相结合。要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对于政协制度,“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政协委员联系群众、为公益代言的机制。

2.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利益表达的桥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完全通过政府来解决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有社会组织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揽的部分职责,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组织在利益表达以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需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来代表各方面的利益,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我们应建立健全各类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党和政府的协作系统,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应鼓励社会组织的积极发育和多元化发展,而不应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设置层层阻力和障碍。

3.开辟新的利益表达渠道,打造利益表达新平台。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一方面要求现有的诉求渠道保持畅通,另一方面要求拓展新的更加有效的表达和诉求渠道。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广泛而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是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媒体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双重功能,是社会监督、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组织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使大众传媒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系统,成为公民和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利益的窗口。要大胆尝试开辟新的利益表达渠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进行多种尝试。一些省市连续开展了社会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请基层的同志对随机抽样的省直单位进行综合评议。一些地方通过设立“市长热线”、“市长信箱”、“书记信箱”等联系群众的方式,拓宽了反映群众声音的渠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党和政府应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为了保证公众利益表达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健全民众利益表达的基本制度。如民意调查制度、听证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封闭的单向维度的利益诉求机制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多维度的利益诉求机制。随着公众参与程度增高,需要及时将其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并保证其稳定有序和长远协调发展。对政府而言,需要做的工作一是要更多地开放体制内表达渠道,加大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二是要引导公众以合法和理性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同时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形成良好的导向。要积极探索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逐步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四)健全权力的授予、运行、监督机制,加强对人民利益的维护

1.从权力授予源头上抓起,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必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改进授权方式。核心是真正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参与对领导干部选任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选任的领导干部不只是对上级负责,而且能真正对党员和群众负责。如果发生失职和渎职行为,党员和群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对其直接质询或进行罢免。

2.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保证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直接监督。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从行政的角度讲,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政府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政府必须主动公开政务。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公民就无法实现上述四项权利。二是政府必须树立服务群众的理念。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仅有政务公开是不够的。政府只有在公开政务的同时,致力于转变执政理念和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才能让公民真正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3.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拔和重用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干部。要使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就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凭实绩用干部为导向选人用人,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真正让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要把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发展战略是否合理,能否处理好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4.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政风行风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是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专门机关的监督于一体的,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组织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政治优势的一项参与度很高的群众性活动。它有利于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要抓改革,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既要刹风整纪,又要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断探索源头防治的有效办法。要认真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坚决纠正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实、办事不公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1]东西部现代化水平差距悬殊 农业生产率徘徊难进[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2-05-16.

[2]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十月出台[N].经济参考报,2012-08-27.

[3]余瀛波.缩小贫富差距:不能单靠收入分配改革[N].法制日报,2012-03-12.

[4]魏众.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EB/OL].[2012-03-12].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income/Practice/201110/t20111006_123637_2.htm.

[5]白天亮.2010 年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最低:16717 元[N].人民日报,2011-12-0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8]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EB/OL].[2012-03-13].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b2009/273/jd01.htm.

猜你喜欢

差距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利益与西瓜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