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12-08-15李晓艳
李晓艳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声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率目前大大高于高等院校的其它本科专业。截至2010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8%,声乐表演专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6.4%[1]。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一样,大多是自主择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声乐表演人才的定位需求。相对前几年人才需求市场“声乐热”的好形势,目前市场对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已趋于饱和。
一、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据目前市场调查了解,声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以下6个行业:(1)高校、中等学校教师;(2)专业团体演员;(3)出国继续深造学习;(4)业余音乐培训机构;(5)转行做企业文化;(6)自由职业。
1.2012 年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招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1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招声乐表演硕士1人,广西师范学院大学招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1人,天津音乐学院招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2~4人,烟台师范学院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3~6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招声乐表演1人,大连大学师范学院招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1~2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招民族声乐表演1人,吉林师范大学招声乐表演1人,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招民族声乐表演硕士研究生2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招声乐表演1人[2]。
2.当前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峡大学2012年声乐表演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民族声乐1人(女),深圳玛斯特音乐培训机构民族声乐1人(女),音乐培训中心2人(男),考上研究生1人(贵州大学)(女),继续深造2人(考研)(男),中学教师1人(男),宜昌市稻花香集团1人(女),企业文化公司1人(女),选择自由职业3人(男)。
3.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声乐表演人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由于我国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声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地区差异对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对高层次声乐表演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声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的补充、储备意识又不够强烈,造成声乐表演人才就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贫富不均。
第二,人才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就业的影响。由于受艺术专业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目标短期化和择业倾向功利化的影响,多数声乐表演人才集中投向国家正规的热门单位和大城市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如:音乐学院、地方综合大学、中等艺术学校、专业文艺团体、艺术专业培训机构等,从而导致局部供过于求,使一些声乐表演研究生占据了声乐表演本科生都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甚至一些声乐表演研究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出现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高耗费的现象。使一些急需人才的西部边远地区用人单位难以招收到高层次声乐表演人才,这种声乐表演人才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造成了教育成果的贬值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用人单位对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1.“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用人单位青睐的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方面,不仅是声乐演唱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专业成绩和实战经验,还需在相关领域或者是跨学科上具备较高的、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简而言之,其特点是专业要有深度、知识要有宽度、能力要有强度,胜任两个及以上相关职业所具备的多才多艺的素质和能力。
2.“灵活多变”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江泽民在2003年4月6日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业曾精辟地指出:“在工业社会时代,教育的任务是阅读、协作、计算;而在信息社会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思考、创造”。通过创造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力发展,使其更富有创造性乃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市场调查,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以后除了从事自己的声乐表演工作还需具备其他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才能。现引实例如下: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规划建设的高等师范院校,1993年建音乐系,现有音乐学、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科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学科硕士研究生方向。音乐系十分重视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了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学生的一专多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本思想为中心,强调声乐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因素相统一,提倡“愉快教学的原则”。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愉快教学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学校建立了网络中心,具备了远程教学的能力,声乐课程作为西华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已于2004年在网上开通,要求全体声乐老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使用word等办公软件编写教案、讲义、论文,并能较熟练地上网查询和下载各种教学资料[4]。
浙江绍兴建功中学是以绍兴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名字命名的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创建于1996年,坐落在绍兴市区风景秀丽的稽山公园北侧。该校有6位音乐骨干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进修班学习,音乐教师不仅要教授声乐课、钢琴课,还必须教授舞蹈课,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和具有双学科教学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5]。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于2000年9月成立,由原湖北三峡学院艺术系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设计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艺术设计系、美术系、音乐系,音乐系声乐教师除了担任声乐基础课、声乐主课和声乐表演专业课的教学外,还必须讲授至少一门以上的音乐理论公共课程。
三、提高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强化专业特色。突出音乐表演专业演唱技能“高、精、尖”的特点,强化舞台实践的社会功能。主要学习音乐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声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演唱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演绎不同风格及体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四是具备舞台表演的展示能力;五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升音乐表演学科团队及建设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努力形成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特色。
第二,调整专业思路。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建立一个合理、完善、可操作性、持续发展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知识结构合理、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能从事音乐表演及相关行业工作的专门人才。重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表演人才的需求。音乐表演专业在目前声乐表演为主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课程设置,努力使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与科研上显现学科成效,学术梯队合理化,表演专业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和优化,学科建设取得成效,形成专业基础雄厚、专业方向设置灵活的办学特色。同时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音乐表演的相关课题研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第三,完善专业建设措施。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有效结合,技能训练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着力提高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二是进行分级教学模式改革。三是选择实用性强、难度适宜的教材。四是整合教学资源,加强社会实践的交流学习,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2.增强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
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市场是高层次的人才市场与供给市场,这一市场的需求必须与我国现行的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各大高校、演出团体等单位对声乐表演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所受到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在正处于人才竞争的高峰期,每年的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社会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供求不平衡现象。如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不被社会淘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采用“高、精、尖”的教育培养模式,而应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声乐表演人才为目的,努力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在声乐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表现,还需在相关领域具备诸多的才能。既在声乐演唱专业领域有一定水平和深度,其他知识面又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宽度,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生产力起到好的推进作用,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力发展,使其富有创造性乃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6]。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对声乐表演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与声乐表演人才价值观的多元化正在形成尖锐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碰撞中,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理念也呈现多元化倾向,培养单位、管理者、导师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理念已出现雏形,声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理念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伴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悄然变革,声乐表演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僵硬的专业设置、刚性的学制开始松动,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更新,注重课堂教学开始转向重视舞台实践,学校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面对多元化、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需求的声乐表演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教育。首先,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高校教育来实现。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知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起了决定作用,教育成为传递知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7]。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世界经济、科技、教育中心的转移具有一致性,这说明教育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统筹规划,建立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作为培养高级音乐人才、传承音乐文化的高等音乐院校更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承载起这份历史重任,更新音乐教育理念,改进音乐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声乐表演人才。
[1]武 蕾.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0(8).
[2]中国高校教师招聘[EB/OL].http://www.gaoxiaojiaoshi.com/zhaopin.
[3]苏晓杯.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56.
[4]浙江建功中学概况[EB/OL].http://www.sxjgzx.com.
[5]佘正松.西华师范大学校史[EB/OL].http://218.6.128.142/x9/defauct.asp.
[6]苏祥玲.论声乐市场的人才需求与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异步性与解决途径[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6:5-6.
[7]吴 松,洗紫金.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