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排斥到联合:“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2012-08-15王欣媛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马林军阀

王欣媛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共“二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即由拒绝到合作,从排斥到联合。“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对以后党在革命时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富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转变的过程

1.从“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该《决议》对处理同其他政党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如下规定:“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1]8在这里,现有其他政党就是除了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政党,包括中国国民党。根据该《决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应该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不能同其建立任何关系。中共“一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但是,它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没有考虑到要与其他党派建立联合战线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没有在巴黎和会上获得预期的利益,于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名义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该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其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都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在国内,军阀混战。1922年6月,广东军阀陈炯明公开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阐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造成中国内忧外患、压迫人民的根源。因此,无产阶级应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该文件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1]45此外,文件对国民党的革命性作出了肯定,指出:“真正的民主派,必须有两种证据表现于人民面前:(一)他的党纲和政策必须不违背民主主义的原则。(二)他的行动必须始终拥护民主主义与军阀奋斗。在这一点看起来,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1]37文件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式,即“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斗争。”[1]45-46这为中共“二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等文件。《二大宣言》对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作了简要表述,即“无产阶级去帮助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1]114《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指出:“无产阶级加入民主革命的运动,并不是投向于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派来做他们的附属品,也不是妄想民主派胜利可以完全解放无产阶级;乃因为在事实上必须暂时联合民主派才能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之压迫。所以在民主的战争期间,无产阶级一方面固然应该联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因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一方面应该集合在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旗帜之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1]65该《决议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进行联合的决心,同时强调了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原则。至此,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

2.从“实行党外合作”到“实行党内合作”

中共“二大”虽然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开展合作,但是并没有解决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合作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共两党共同决定。“二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希望通过这种途径与中国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实行党外合作,但是,没有取得成功。此时,孙中山只接受党内合作。为了进一步解决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西湖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国共两党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的问题。会上,马林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建议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马林的论点是“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为实现关于国共建立联合战线惟一可行的具体步骤。”[2]225起初,该观点没有得到赞同。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我和蔡和森发言反对马林这种主张。陈独秀先生也反对马林的主张。马林说这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的政策,陈先生还提出只能有条件的服从。李大钊先生认为有条件的加入国民党和中共少数领导人加入国民党去为两党合作的桥梁,是实现第二次大会既定政策,同时避免与马林乃至共产国际发生严重争执的两全办法。结果,这次会议并未以文字的形式,通过了中共的少数负责同志可以根据党的指示加入国民党为党员的决定。”[2]226-227最后,经过马林的理由陈述和党员的充分讨论,会议决定在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以个人身份先加入国民党,再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从党外合作转向党内合作。但是,党内大部分人对此依然有质疑。

1922年11月23日,刘仁静作为中共代表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指出:“我们党已决定和国民革命的政党即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其形式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并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如果我们不加入国民党,我们就会孤立,我们所宣传的共产主义就会是一种虽然伟大崇高,却不能为群众接受的理想。如果我们加入国民党,我们就可以向群众说明我们也是赞成革命的民主的,但是这种革命的民主对我们来说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能够把群众团结在我们周围,并分化国民党。”[3]1331923年1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指出:“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唯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在国民党为民主政治及统一政策斗争时期,无产阶级不但要和他们合作参加此斗争,而且要在国民党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及为工人阶级利益与自由的口号,以扩大其争斗。总之,我们共产党在任何问题的争斗中及与任何党派联合运动中,总要时刻显示我们的真面目于群众之前,更不可混乱了我们的独立组织于联合战线之中。”[3]141-142其后,1923 年 2 月 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惨遭军阀吴佩孚的残酷镇压,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惨遭杀害,罢工工人牺牲52人,受伤300多人。惨案的发生,血淋淋的教训,使年轻的共产党人强烈意识到,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同强大的敌人肉搏并取得胜利有困难,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一血的教训使广大党员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赞同国共合作的人逐渐增多,他们意识到党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联合战线。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马林解释训令的主要内涵:‘所有的共产党员没有例外的都应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积极工作,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所谓组织独立与政治批评自由则不可过于强调;因为这一点在训令中只是附属性质;否则就会有损于国共合作。我当即表示不同意马林的解释,认为依照他的解释,那是将中共完全融化在国民党内。马林对于我的反对意见立即发生强烈反应。他认为反对他的解释,就是反对共产国际的训令。’”[2]267马林的话显然高估了国民党的作用,不利于在实现国共合作后党独立地开展工作。张国焘过分强调要保持党的独立性,反对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战线。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大会最终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文件。该《决议案》指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1]147-148这样,直到党的“三大”才确定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方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对于发展革命力量,推动民主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三大”却没有提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而且由于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党对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做出了片面估计。

二、“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局势有了新的认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他们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复杂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和国民党进行联合,更是保持排斥的态度。

华盛顿会议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是遭到军阀的残酷镇压,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单枪匹马只会使革命力量损失更惨重,只有联合一切革命阶级,才能共同打击敌人。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局势,指出“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国际帝国主义在相当的限制以内,也都乐以金力借给军阀,一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一是可以延长中国内乱。”[1]35因此,“解决的唯一道路只有打倒军阀建设民主政治。”[1]42这说明党对国际国内局势有了正确的认识,相比“一大”具有进步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使中国共产党对其他政党的态度作出了改变。在其他政党中,只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一直在为革命奋斗。因此,考虑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1922年9月20日,蔡和森在《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中指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革命党,是革命的统一。”[4]1923年4月18日,陈独秀在《怎么打倒军阀》中指出:“中国民主革命至今未能完成,军阀政治得以存在,唯一的原因,就是民主革命的势力未曾集中。此时,凡属民主革命的分子,若当真要革命,便应该集合在民主革命的中国国民党,使他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党,才有打倒军阀的希望。”[5]

2.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与国民党进行联合,除了中国共产党愿意外,国民党也必须愿意才行。张国焘写道:“加入国民党的政策,如果只是中共单方面的决定,还是不能实现的。当时孙先生和国民党正也有此需要,才使这一政策很快的见诸实行。”[2]229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局的演变中,屡遭挫折。他一直对列强抱有幻想,企图获得列强的谅解与支持,但是结果总是让他失望。后来,孙中山逐渐认清了旧军阀的本质,认识到要重视劳苦民众的作用。他逐渐意识到“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我党。”[6]正当孙中山屡遭挫折的时候,十月革命的胜利传到中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都给了孙中山极大的鼓舞。他开始改变过去忽视人民群众的态度。此外,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变更令他大失所望。“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先生一时似乎失掉了一切。当时孙先生的处境十分恶劣,国民党分子背离他的也不少,这个时候,几乎只有中共向他表示好感。中共公开宣言要与孙先生合作,指斥陈炯明为反动,这使孙先生为之感动,认为中共确有诚意与他合作。”[2]231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进行会谈并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最要紧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独立之获得”。“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切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7]由此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3.列宁和共产国际在促进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0年7、8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在大会上发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大会通过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

1921年12月,马林在广西同孙中山商讨建立革命军队、办军校等问题。“在国共关系问题上,似也获得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为党员的谅解。”[2]230马林回到上海后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8]的观点。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的代表都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讨论了共产党同民族革命政党开展合作的问题,对于帮助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国情和建立统一战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共产国际在宣言中讲道:“在我们边的是大多数,我们团结起来是有很大力量的。”[3]15萨法洛夫在《第三国际与远东民族问题》中讲道:“一切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必须联合为中华联邦共和国作战。”[3]26列宁非常关心中国革命问题。会议期间,他抱病接见中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中国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和铁路工人代表邓培,向他们表示,希望国共两党能进行合作。这次大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发表《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但是,这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3]146这个决议对于推动国共合作具有重要作用。1923年5月,马林根据共产国际的特别训令,“要求中共立即扩大与国民党的合作;并提议从速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2]266中共中央接纳了他的要求,立即筹备大会的举行。中共“三大”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转变的评价

第一,根据革命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一大”强调“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样既不利于党自身的成长,又会导致党陷入孤立的处境。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使得党不得不转变对国民党的态度,考虑与其建立联合战线,共同对付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列宁和共产国际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分析得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主要敌人是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因此,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封建军阀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联合一切革命的团体,建立统一战线。中共“二大”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革命形势为出发点,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这是党第一次提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党自身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认识和了解国民党是对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前提。一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体现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对国民党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对国民党持排斥态度。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时局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的出面协调,中国共产党逐渐转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即由开始的排斥其他政党到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最后同意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才能与其开展合作。高君宇强调:“欲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就必须对资产阶级的性质和特点有所认识。”[9]140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辛亥革命以后,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给了孙中山沉重的打击,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革命。但是,孙中山一方面坚持革命,另一方面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必要的时候,国民党会对帝国主义妥协,这是它的软弱性决定的。因此,国民党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在与其建立合作的时候不仅要利用其革命性,而且要提防其软弱性。高君宇认为:“资产阶级带有妥协性和软弱性,无产阶级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无产阶级也不能因此否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把资产阶级排除在革命战线之外。”[9]141也就是说,在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应该处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高君宇还指出:“在国民革命当中无产阶级是要占个主要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被召集而参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不过只是个推翻共同仇人的政治连锁。”[9]143这就是说,在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根据时局的变化重视同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建立革命联合战线,而且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要取得对联合战线的领导地位。

第三,正确看待共产国际在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共产国际在促进国共合作的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非常关心中国的革命运动,抱病接见中共代表。马林主动联系孙中山,并积极参加中共各项会议,为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但是,共产国际毕竟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指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即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管理,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显然,这对中国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有所束缚,当时,很多共产党员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陈独秀指出:“我们同意东方民族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情况的发展表明,只有联合战线还不够,我们又接到了共产国际关于加入国民党的指示。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者,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1]169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无论从那一方面说,都是脆弱的。中国国民党是合乎理想而具有实力的国民革命的政党。三民主义是完全可以接纳的,国民党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共加入国民党,用不着提出甚么按民主方式改组国民党等条件,中共党员应该老老实实到那里去学习民族自觉。”[2]268-269马林显然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高估了国民党,低估了共产党,势必对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带来消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要从历史的角度具体看待。其一,中国共产党当时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还没有意识到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在经历了排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意识到在同国民党合作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有力借鉴。其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作出不同的政策调整,指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10]。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3]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5.

[5]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40.

[6]张 磊.孙中山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385.

[7]李 凡.孙中山全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487.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9]牛崇辉,王家进.高君宇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10]王 晶.五年来李大钊研究综述[J].孝感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中国国民党马林军阀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训政时期中国国民党院委监察体制述论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Two-phase SPH simulation of vertical water entry of a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对中国国民党诞辰问题的思考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