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浩然之气——对大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2012-08-15虎林市第1中学由墨林
✿虎林市第1中学 由墨林
语文课不应是根据参考资料的诠释,作人云亦云的机械解读,也不应生硬地照搬他人的教学设计,走别人走过的路。拿着参考资料讲出来的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语文课要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应该走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什么是大语文观
引用山东名师毕淑娟的话,就是“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大语文观的课堂,强调的是厚积而薄发。老师虽不是学历意义上的博士,却一定要是个博学之士、用心之人。
引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孟子的一句话,就是“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苏辙的养气说,用在语文课上一样适用。将正大刚直的气质贯穿于语文课堂之中,语文课自然就会走向大气之路,有大家之风范。
总而言之,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融入文本,并超出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渊博的积累来润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人格上塑造学生正大刚直的气质。
语文课上的浩然之气,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壮阔之象;用李白的诗句来形容,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之气;用苏轼的词句来形容,就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之志。
探索大语文教学,就要把语文教学变成由单一的文本教学,转化成为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语文教学。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它集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医学、建筑学、服饰、饮食、民俗等于一体,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语文课的教学也可以从中吸取它无所不容的开放性,从而摆脱唯文本的小视角语文教学,实现大语文教学的飞跃。
二、用教学五法拓开语文之大境
大语文观教学,就要源于文本又要高于文本,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加工和处理。在纵向上穿越古今,横向上关联彼此,以一个小小的文本为梭,编织出知识、能力、情感等3方面环环相扣的语文之网。为了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大气,我总结出5种教学方法。
(一)同题类比法。
在讲《勇气》一课时,我采用同题类比法导入。我给学生们讲了《老爸爸出卖两战士》的故事。老爸爸为了掩护其他抗联战士,交出了自己也做抗联战士的两个儿子。表面上是出卖了两战士,其实是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老爸爸虽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而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普通的法国妇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时,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同题类比导入,可以从一个新视角理解法国妇女的形象:一个反法西斯无名英雄的形象。
同题类比法,通过同题联想类比的形式让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反复重叠的认识和理解,让单一的文本教学变为同一主题文章的荟萃。既能加深对文本主题的深入理解,又能把语文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让语文课堂在运用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文本,追求超于文本又归于文本之大境。
(二)同感共鸣法。
在讲《信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一句的意思,我让学生列举关于家书的古诗,学生举出这样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进而理解书信对于血脉亲情的联系作用:捎一句平安,让家人放心。一封家书值万金,只为捎来平安的音信。游子人在旅途,心向洛阳。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地震之后,打不通电话的亲人们,内心悬在了怎样的悲喜边缘上。我这样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亲人平安的消息。通过同感共鸣法,进而理解信客的使命,就是把在外谋生的人赚来的血汗钱捎给他们的亲人,把他们的思念之情传达给他们的家人。由此可见,信客联系着两地亲人之间的血脉亲情。
同感共鸣法,就是要调动学生在某一种情感上的体验,由彼及此,由人推己,理解文本中的某种情感,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在同感共鸣的基础上,让文本中的情感弥漫洋溢出来,让语文课堂贯穿在一种古今相通、你我共鸣的情境之中,从而扩展出语文课堂中情贯古今、关联你我的纵横穿越之境。
(三)同理归结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原理在诗词讲解上最能体现。宋词在写法上,大多是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什么样的景,就会触动什么样的情。
在讲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课时,先让学生读秋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让学生体会:哪些关键词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学生会找到:寒烟、斜阳、无情。景中含情,可见作者在秋景中寄托愁情。进而让学生明白,景是为情而设,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要触景生情,感时伤情、因景传情。
感时伤情,自古以来有很多日暮思归之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再给学生列举因景传情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落日之中自然蕴藏着作者的孤寂愁绪。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大荒展示一幅壮阔之景,表达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壮之情。
通过同理归结法,让学生明白“景语皆情语”的原理,进而以同理之法列举大量的写景诗句,举一而返三,让一节诗词赏析课,变得大气而厚重,赏一词的同时,也悟出千篇中的同一原理。让一节语文课涵盖了无数词人墨客的共同情怀,从而使语文课具备一理之中容万象的大境。
(四)显微放大法。
在讲《勇气》一课时,我紧扣文本中细小的情节剖析人物品质。美国伞兵提出请求后,法国妇女的回答是:“当然啦。”他们素不相识,来自不同的国家,掩藏美国伞兵,法国妇女为什么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她把他藏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否安全?如果党卫军发现意味着什么?她家中是不是只有夫妇两个人?我从这些细小的情节来挖掘法国妇女身上的勇气,来理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她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可以舍弃小家的幸福来捍卫和平,足见她的信心和力量。如果她不掩护这个美国伞兵,她和家人就可以得到保全,但她为什么没说:“哦,我不能。”通过这些细节的挖掘,来理解法国妇女的正确选择,理解她信仰和平、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显微放大法,就是从小处着眼,理解人物伟大、崇高的情怀。教师要善于立足于细微之处,善于在蛛丝马迹上做文章,以小见大,放大人物内在的精神美,从一节语文课中听到一只海螺中的海啸之声。
(五)视角多变法。
鸡西名师曲秀华老师曾做过《傅雷家书》一课。在理解傅雷这个父亲的形象时,曲秀华老师以多变的视角,让学生来理解父亲的角色,可用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好比去形容山,当我们跳出山的概念,山就不再只是山,它可以是长龙、是猛兽、是巨人、是浪涛、是屏障。结合课文内容,父亲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患难的兄弟、迷途的向导、亲密的伙伴、一生的知己、冷静的智者、并肩的战友、善解人意的心理医生。这样多角度的理解,自然就让学生对傅雷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视角多变法,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追求创新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大美之境。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只是一叶,我们要透过一叶,去欣赏一片无际的秋;文本只是一滴水,我们要通过一滴水,去感受一片辽远的海;文本只是一颗星,我们要越过这一颗星,仰望一片深邃的星空。
让语文课堂充满浩然之气,在大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做了以上浅薄的探索。随着不断推进的课堂教学,大语文观的教学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