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戒毒中的运用
2012-08-15龚定宏张珺
龚定宏 张珺
(1.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86;2.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122)
吸毒在当今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体问题,据公安部禁毒局的统计,2008 年5 月我国累计在册的吸毒人员总数有104.01 万人,其中上海有29 842 人[1],而2009 年3 月我国累计在册吸毒人员总数上升至133.50 万人,其中上海有32 255 人,吸毒人员增长迅速且有年轻化趋势[2]。另据统计,吸毒人员的犯罪率高达80.0%,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可见吸毒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
为了有效开展禁毒工作,促进吸毒人员的戒毒与康复,上海于2003 年将戒毒禁毒引入了社会工作机制。所谓社区戒毒指的是对于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满足特定条件(如怀孕、哺乳期、未满十六周岁)者,先不进行强制戒毒,而是在社区专业人员的监督、教育和指导帮助下,戒毒并康复的过程与措施[4]。经过数年的工作,目前社区戒毒工作模式已逐步规范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戒毒康复成效,但工作中也逐步呈现出一些令人困扰的难题,从而影响了社区戒毒的实际效果。
1 社区戒毒人员面临的共同困境
1.1 社区戒毒人员存在共性心理困扰
1.1.1 意志衰退
个人的意志力在毒品的诱惑下不断磨损消耗。通常戒毒人员明知吸毒的危害,却由于对毒品存在依赖,形成两难的处境[5]。在反复冲突后往往难以摆脱毒品的诱惑,长此以往造成自身意志力逐步减退,最终沦陷至自暴自弃、不断复吸的境地而不可自拔[6]。
1.1.2 人格改变
吸毒会对吸毒者的人格造成不良影响。朱丽娅[7]调查表明,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吸毒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尤其是长期吸毒者会逐渐变得凶暴、自卑、压抑、自暴自弃等,从而失去朋友、亲人的支持,只能依赖毒品寻找慰藉。
1.1.3 焦虑抑郁
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刘惠珍[8]开展的针对戒毒人员心理测试的研究,结果显示,吸毒者普遍存在心理偏差,其中即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困绕的问题。戒毒人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情绪下会引起情绪波动、易激惹,倾向悲观,严重者可能对家庭、社会存在敌意与攻击性倾向[9]。
1.1.4 自我封闭和抵触情绪
由于吸毒者的人格改变,同时又时常受到社会家庭的排挤、歧视,故大部分人员存在封闭、敏感、不轻易信任他人等抵触情绪[10],这对于开展个体社区戒毒工作带来了难度,以致影响社区戒毒康复的效果。
上述各类心理困扰并非特例或个案,而普遍存在于各类戒毒人员之中,也是影响戒毒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这类心理问题也是社区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1.2 社区戒毒人员存在的共性社会困境
1.2.1 家庭与社会带来的歧视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较难融入社会生活。现今社会由于对吸毒所带来的负面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以致非吸毒者对吸毒者心存芥蒂,甚至通过社会隔离、社会排斥来孤立和疏远吸毒者。同时由于吸毒对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故部分家人也可能将吸毒者拒之门外[11]。社会家庭双方面带来的歧视足以使戒毒人员丧失信心,甚至萌发仇恨与报复的念头。
1.2.2 难以被人们尊重与接纳
由于毒品对正常生活的破坏性与社会家庭的歧视,使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更渴望得到作为人所应享受的基本尊重。他们不仅希望获得更多来自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帮助,更希望通过就业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获得最起码的尊重[12]。同时对于逐步稳定的戒毒康复人员来说,家庭社会的接纳、包容、支持是其未来持续远离毒品、健康生活的有利保障。但在实际生活中,此类需求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
1.2.3 再就业困难
就业是稳定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这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尤为重要。根据南京市秦淮社区2011 年的调查显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中52.9%的人表示“过去一年到现在,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工作”[13]。可见就业问题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一致关注又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失去基本生活收入来源,致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使其就业信心降低,诱发情绪不稳,进一步减少成功就业的可能性。
1.2.4 不良社交圈的影响
吸毒人员常常是因受某些社会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而开始其吸毒行为,这种行为得到该社群小圈子成员的相互认可甚至赞许,逐渐陷入毒瘾。对于戒毒人员来说即使成功戒除了对毒品的生理、心理依赖,但在社区戒毒康复过程中,常会经不起“朋辈”好友的教唆而复吸[14]。可见不良的社交圈也是导致戒毒失败的重要原因。
2 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优势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5]。
2.1 团体心理咨询特点
2.1.1 较强的感染力激发个体改变
根据团体动力理论,团体中的群体互相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激发。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体成员也是依靠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解决自身困扰[16]。同时团体成员的共同困扰与处境更能在团体活动中营造出安全、理解和接纳的氛围,进而形成团体归属感,这促进了团体成员心理困扰的暴露与改变。
2.1.2 提升咨询效率、充分利用资源
相对于个体咨询中一次解决一位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协助小群体解决共同的心理困扰,这有效提升了咨询效率。同时需要心理帮助的来访者所存在的心理困扰往往具有共性,团体心理咨询通过针对某一共性问题的探讨、交流,成员相互支持集思广益,能更有效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17]。
2.1.3 咨询效果较易巩固
团体活动创造出一个类似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差距,更易将咨询中的感悟和应对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18]。即使在活动结束后,成员也可依靠在团体中习得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发掘出类似的团体情境,以持续促进自身良性改变,从而体现出咨询的长期效应。
2.2 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禁毒工作中的优势
2.2.1 提升戒毒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
由于团体心理咨询具有的高感染力、高咨询效率、高巩固性等特点,故可在同一段时间内为约15 人的团体开展心理咨询,从而一对多的起到提供心理支持、解决心理困扰、激发生活动力等咨询效益。这相对于一对一的个体咨询较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益,有助于缓解目前社区戒毒工作人员较少、工作压力较强、社区戒毒康复服务需求较大的供需矛盾。
2.2.2 更利于获得归属感及平复心理困扰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彼此拥有相近的经历与共同的需求,形成同质性团体后彼此间不存在歧视,团体成员之间更容易相互信任坦诚以待,从而形成信任感、归属感,迅速产生团体凝聚力。依靠团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增强应对自身心理困扰的勇气,有助于从心理困扰的泥沼中走出来。同时还能逐步习得应对常见心理困扰的方法,从而获得信心。
2.2.3 营造积极心态利于自信心的提升
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彼此鼓励,在个体意志力薄弱时相互督促彼此监督,适度弥补自身意志衰退的弱点。同时也可以发挥成功戒毒的榜样作用,彼此交流戒毒经验,营造出积极康复的氛围,逐步树立起对戒毒的信心。最终达到共同勉励携手脱离吸毒带来的阴影,融入社区生活的理想目标。
2.2.4 增强抗压能力
团体咨询可以营造平等的交流平台,缓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自卑心理,从而激发出团体成员的就业欲望。通过发掘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树立就业信心,也可针对面试技巧与压力、尝试挫折与信心缺失等问题进行应对探讨,相互鼓励、坚持尝试。从而达到终止自卑-面试失败-进一步自卑的恶性循环。
2.2.5 打破不良社交圈的影响
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形成良性互动的小社交圈,这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圈相似,同时在其中可以获得通常生活中较难获得的尊重、认同、信任等归属感。这可以通过竞争归属感的方式而非惩罚批判的传统方式引导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融入社会常态生活,逐步替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原先沉迷的吸毒社交圈,弱化不良影响,提升成功戒断毒品的可能。
2.3 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禁毒工作中运用的基本架构
团体心理咨询开展的具体方式与活动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据团体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社区戒毒工作的特点,开展社区戒毒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架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以下各步骤可以独立为单次团体心理咨询,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多次团体心理咨询过程)
1)根据团体成员意愿确定团体活动的总体期望,拟定团体活动目标,并讨论制定团体契约,如准时出席、保护隐私、咨询活动内容不可外泄、团体成员互相尊重等。通过以上过程,初步形成团体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团体凝聚力。
2)通过各团体成员分享共同的心理困扰,增进成员彼此的了解,并依靠团体力量共同探讨应对的方法技巧,从而提升团体成员间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团体凝聚力。
3)针对团体成员可能存在的情绪困扰提供专业心理知识,如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情绪管理等,让学员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掌握情绪疏泄技巧,减少团体成员情绪困扰的不良影响。(以上仅以情绪管理为例,若存在较多心理困扰,可相应增加团体咨询的次数)
4)团体成员交流分享戒毒经验,通过邀请戒毒成功人士树立戒毒榜样、参观禁毒展馆等方式增加戒毒知识,树立戒毒信心。
5)团体成员分享共同的生活困扰并鼓励成员集思广益、交流应对技巧,提升成员生活信心,同时通过开展立志团体活动、观看立志影像资料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成员的生活信心。
6)团体成员分享交流社区生活保障的信息,提供社区多元化支持资源信息,掌握如何申请利用资源的步骤,如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与手续、申请生活补助的部门及方法等。
7)讨论成员就业期望,交流就业期望与就业条件的差别,调整认知状态,合理定位,激发就业信心。(以上仅以就业问题为例,若存在其他问题可增加团体咨询次数进行应对方案讨论)
8)成员交流分享就业面试的经验,增强就业意愿。同时提供就业面试技巧,通过面试情景模拟、邀请成功就业成员分享感受,提升就业成功概率。(以上仅以就业问题为例,若存在其他问题可增加团体咨询次数进行应对方案讨论)
9)团体成员回顾团体咨询历程、分享活动经验、团体指导者总结咨询的经验教训,团体心理咨询收尾,同时可考虑进一步跟进个案管理工作等强化团体心理咨询效果。
3 团体心理咨询的局限与思考
3.1 团体心理咨询的局限性
虽然团体心理咨询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但也有其限制。团体咨询重在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心理困扰、满足团体成员共同的需求,而无法兼顾到每位成员的个性化需求;且团体心理咨询交流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心理问题,对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则较难有干预效果;同时团体心理咨询需要成员自愿参与各项活动,所以对极度内向、高度阻抗、拒绝交流者较难发挥其作用。
3.2 应对团体心理咨询局限性的思考
为了补足团体心理咨询的局限性,可尝试采用多重干预方法。具体方法包括:1)个体心理咨询,较适合于复杂性的心理问题,可针对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及时转介积极治疗。2)药物干预治疗,针对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可至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缓解其精神科症状。当症状稳定后可考虑再参与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3)个案管理工作,这是一种适用于同时具有多重困难,且自身无法有效向外求助的戒毒康复人员的整合性服务工作模式[19]。其优势在于整合资源、同时有效解决多个复杂问题,并具有控制服务成本的特点[20]。
有研究表明多种干预方式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可兼顾到干预对象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并能获得更理想的干预效果[21]。可见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若能以团体心理咨询结合个体心理咨询、个案管理工作、药物干预治疗等工作方式,应能发挥各方法所长,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为处于各种不同情况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有效干预,从而较全面的提升社区戒毒康复的成效。
[1] 何银松. 论社区戒毒[J].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9, 23(7): 51-55.
[2] 2010 年中国禁毒报告[EB/OL].[2012-02-24]. http://www.mps.gov.cn/n16/n983040/n1262289/n1262304/2453894.html.
[3] 韩济生. 毒难戒 毒能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
[4] 何银松. 浅议社区戒毒[J]. 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22(3): 45-48.
[5] 王孝红,陈理宣. 浅谈预防戒毒者复吸的心理治疗策略[J]. 宜宾学院学报,2006, 26(1): 121-123.
[6] 马跃, 任建通. 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J]. 法制与社会, 2011, 6(30): 205.
[7] 朱丽娅,朱丽霞. 吸毒者常见的人格特点及心理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 23(5):577-578.
[8] 刘惠珍, 吴长亮. 广西南宁4 城区强制戒毒者卡特尔心理测验结果分析[J]. 广西科学院学报, 1998, 14(2): 39-45.
[9] 流畅. 戒毒人员的人格特点及其心理矫治[J].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10): 155-157.
[10] 戴富强, 郭维丽. 社区戒毒若干问题刍议[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 20(6): 33-36.
[11] 阮惠风,顾克非.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存在问题与模式构建研究[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 21(3): 60-65.
[12] 曾伟. 论我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权利保障[J]. 广西社会科学,2011, 27(8): 81-84.
[13] 韩丹. 社区戒毒模式研究—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实证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 13(4): 110-118.
[14] 范志海, 吕伟, 余金喜. 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初步探索—以上海禁毒社会工作为例[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 18(2): 152-154.
[15] 樊富珉.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58, 76.
[16] 樊富珉. 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0(6): 62-69.
[17] 路坦.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1(2): 254-255.
[18] 李慧娟, 李子杰, 杨菲. 团体心理咨询及其应用[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09, 33(11): 157-157.
[19] 倪娜. 社会工作介入戒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法制与社会, 2009, 4 (26): 330-331.
[20] 杨碧, 周小琳. 社区戒毒人员再社会化工作分析—基于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1, 6(17): 187-188.
[21] 刘桂芬, 王智. 团体咨询结合个别咨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水平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12):1072-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