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的诊断价值
2012-08-15宋金萍
宋金萍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河南开封475000)
早期复极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以明显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青壮年男性多见。因其常伴有多种心区不适症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变异性心绞痛、心包炎,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等,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平板运动试验作为一种无创、简单的检查,可以用于鉴别早期复极。本文通过运动试验中ST段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早期复极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心电图有早期复极特征性改变者39例,其中男38例,女1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2岁)。20例在体检中发现,19例因心区不适就诊查心电图时发现。39例中有原发性高血压4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1例。平时有胸痛症状者19例(48.7%),不典型胸痛、胸闷、心悸乏力者20例(51.2%),所有被检者均经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1.2 研究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检查 选用光电9130P或福田FX-7402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在不同时间描记2次或2次以上心电图。
1.2.2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采用Gemarquette运动平板测试系统,试验均在空腹及餐后2 h进行,采用Bruce方案。实验前、中、后对血压、心率及ST-T改变进行监测及记录。终止运动的指标为达到最大目标心率的85% ~90%或以上[1]。
1.2.3 早期复极的诊断标准[2]① 在 V2~V5导联或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② J点后ST段呈现凹面向上抬高,在 V2~V5导联明显,可达0.2~0.6 mV,在V6导联和肢体导联很少超过0.2 mV,不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③胸前导联T波高大直立,常可达1 mV;④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应激情况下,心率增快,ST段可回落甚至下降到基线水平。
2 结果
2.1 运动试验中心电图的变化
①39例平板运动试验者运动均达目标心率,目标心率达到时间为7~13 min,平均为(9±2)min;② ST段变化:从运动5 min开始至目标心率达到时原来抬高的ST段逐渐出现回落,其中31例恢复至基线水平,8例ST段仍表现为轻度抬高(0.05~0.1 mV),但与运动前相比有显著下降;③ T波变化:在ST段回落的同时伴有原增高的T波下降至正常者30例,与运动前相比有所降低但仍轻度抬高者9例;④J波变化:18例在达到目标心率前后3~8 min时J波消失,15例变小,6例未见明显变化。
2.2 运动试验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运动前:25例无明显心区不适,14例主诉有不典型胸痛、胸闷、心悸。运动中:25例原无症状者中有1例在运动3 min时主诉轻度胸闷,不随运动量增大而加重,14例运动前有症状者中12例随运动量增加症状反而减轻至消失。2例症状减轻。
2.3 运动试验结束后心电图的变化
在运动试验结束后30 min再次描记12导联心电图提示,39例心电图表现均恢复至运动前。
3 讨论
早期复极于1936年由shipley和hallarua首次报道,此后,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近年来有报道称,某些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与其有关,故早期复极在近期引起了相关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早期复极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常在体检中出现,正常人群检出率1% ~2%,运动员中更高一些(约10%),在耐力型运动员中检出率可达100%[3],多见于青年男性,年长者较少见。本组中男性为97%,且多为中青年,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引起早期复极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前,心内膜下部分心肌提早复极,形成ST段和J点抬高;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功能下降引起心电图出现早期复极特性改变,同时还可伴有头晕、胸痛、心悸等症状。平板运动试验可以通过运动提高心率,增强交感神经的准兴奋性。改变自主神经的不平衡,消除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对复极造成影响,使原抬高的ST段回落,甚至降至基线水平[4]。本文39例早期复极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随运动量加大,心率增快,均出现了ST段暂时性正常化,原有心区不适症状者在运动中出现了症状的减轻或消失。此特点可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相鉴别。在25例运动前无不适症状者有1例在运动3 min时出现了轻度的胸闷,但未随运动量加大而加重,考虑可能为精神过于紧张所致。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年后随访心电图中发现早期复极心电图特征消失,表现为ST段(Ⅱ、Ⅲ、aVF、V4~V6)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0.1 mV,再次做平板运动试验提示 ST段(V4~V6)随运动量加大呈下斜型下移0.15~0.25 mV,运动前、中、后均有胸痛症状,但与运动量无明显关系,做冠状造影提示前降支狭窄75%。
综上所述,当诊断早期复极有一定困难时,可通过运动试验中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动态变化来进行鉴别诊断。当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早期复极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消失,尤其是出现了ST段缺血型下移时,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做平板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显像和冠脉造影等,以及时发现新的心脏病变。
[1]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2.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768.
[3]李广平.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细胞与离子机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27 -329.
[4]王晓立.运动试验在早复极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