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65例临床观察
2012-08-15陈芳
陈芳
(阜宁县人民医院内二科,江苏阜宁224400)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严重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液动力学效应,甚至危及生命,引起猝死。因此合理用药,及时正确处理好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一些不足,探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心律失常以减少长期应用药物的副反应显得意义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选择各种病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心衰,心率<60次/min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共入选6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30~68岁,平均(50±3)岁,病程6~15个月,应用稳心颗粒+美托洛尔口服;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 ~66岁,平均(48±2)岁,病程6~15月。两组均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其中心房颤动12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2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合并成对室性期前收缩32例。所有病例均有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8例,冠心病22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心脏瓣膜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原因不明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病程、基础心脏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人选患者在治疗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美托洛尔25 mg,2次/d,并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 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美托洛尔25 mg,2次/d,口服,4周为一个疗程。用药前后查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测定血电解质,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记录心率、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及用药后第4周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如心率低于60次/min,QT间期≥0.45 s,应减量;心率低于50 次/min,QT间期≥0.5 s时应停药。用药前、用药2周后,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心律失常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 ,胸闷、心悸、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明显。有效:心律失常次数减少>50%,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缓解。无效:心律失常次数减少<50%,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两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5例,显效18例(51.4%),有效12例(34.3%),无 效 5 例 (14.2%),总 有 效 率(85.71%)。对照组 30 例,显效 8 例(26.6%),有效14 例(46.7%),无效 8 例(26.6%),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出现心动过缓,调整药物剂量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有2例出现上腹部不适自行缓解。
3 讨论
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较好,原则上不需特殊药物治疗,而心脏病合并房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当治疗原发病及纠正诱发因素后仍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并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功能,并有可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时便需要干预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致心律失常,发生率约为5%~10%。故选择疗效好、副反应小的药物十分重要。美托洛尔是第2代对心脏具有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是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限制钙内流的作用,能减慢心率及传导。适应证为窦性心动过速、房颤时减慢心室率、缺血性心脏病及肥大型心脏病引起的期前收缩等。中药步长稳心颗粒是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草药组成的,含有多种离子通道作用的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等作用。其中党参具有益气强心、活血化瘀作用,党参中含有菊糖和多种氨基酸,有抵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缺氧作用;黄精具有强心作用;三七能增强心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功能。心脏电生理证实三七有对抗乌头碱、氧化钡、肾上腺素导致的心律失常作用;琥珀有强心安神、利水消肿之功效;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与甘松中含缬革酮有关,缬革酮具有膜稳定作用,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打断折返激动,可有效治疗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较单用美托洛尔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