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和开拓
——以三峡大学为例
2012-08-15朱红军
黄 鹤,朱红军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和开拓
——以三峡大学为例
黄 鹤,朱红军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地方综合性高校应立足校情,克服困难,努力构建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从而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地方; 综合性高校; 毕业生; 就业市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和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僧多粥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构建和开拓自己的就业市场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高校就业市场的广阔与否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关键之所在;就业市场的构建与开拓,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又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大难点。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地方综合性高校来说,显得更为急迫、更为困难[1]。
一、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的困难
与其他重点本科院校或办在省会城市(直辖市)的综合性高校相比,办在非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开拓方面,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难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渐地由“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在资源方面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组和调整,大多数地方综合性高校是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因此,地方综合性高校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规模上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乃至膨胀。而社会市场需求量发展比较平稳,没有急剧增大,这就出现了供需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进而使得地方综合性高校原有的就业市场显得严重不足。
第二,很多地方综合性高校原来有部分属于部委院校或行业所属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比较明确。但是,国家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打破了条块分割的高教管理体制,进行了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经过一番以重组或合并为主要方式的调整后,许多部委院校的管理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部委直属转变为以地方管理为主。这部分高校原有的办学特色也因此日趋淡化,原有的行业市场也不再被自己所垄断,相反,原有的行业单位为了优化自己的人才资源结构,更倾向从不同的高校挑选人才。
以三峡大学为例,三峡大学是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国家水利电力部。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立三峡大学后,三峡大学实行的是中央、省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成为了湖北省省会城市以外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第三,地方综合性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地理区域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全国的就业市场相比,由于地方综合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制约,所谓的“区域”已不再是明显的优势,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制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瓶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倾向到高校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才,在那里用人单位会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节省完成用人计划的实际成本;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讲,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尤其是在参加各种招聘会、应聘或面试的过程中,也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和更高的就业成本。
第四,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先决条件,在当前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在就业信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与其他高校信息共享、与其他社会劳动人才市场服务机构建立合作等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困难。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和开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就业市场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框架下建立,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营销的理念来构建和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1.以行业基地为依托,巩固原有就业市场
许多地方综合性高校都是由原来的部委院校发展而来的,虽然学校已经脱离了原有行业的管理,但是由于该行业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比较了解和熟悉,该行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遍布有学校的校友,所以,该行业仍然应该作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这部分“老用户”,学校务必要牢牢守住,不要轻易放弃,学校应该通过不定期以发调查表或座谈会形式与他们沟通,做好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必要时应该主动走出去,到单位了解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共同探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等情况,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校友会、董事会等形式,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络和合作,进而继续巩固这部分就业市场。
2.以合作双赢为目的,开辟新的就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方综合性高校可以在“借智、借力、借资”等方面大做文章,加大与其他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开辟一些新的就业市场,最终走向双赢。
第一,借社会人才市场的“智”和“力”,加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加强与其他社会劳动人才市场合作和沟通,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高校在与社会劳动人才市场合作的同时,可以尝试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样既可以减轻高校的就业压力,也可以相对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同时还能够激活社会劳动人才市场的潜力和动力。譬如,目前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分别在广州、深圳、苏州等地成立了办事处,地方综合性高校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办事处的“智”和“力”,来挖掘和开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
第二,借助用人单位的“力”和“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地方综合性高校可以凭借自己拥有大量人才资源的优势,寻求企业在场地、设备、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企业开辟建立“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甚至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委培定向式”培养计划,从而与企业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地方综合性高校应该将这些“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开拓成为自己新的就业基地。
3.以政策项目为契机,开拓基层就业市场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优秀领导人才,改善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央和各地方均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调生选拔录用计划”等。地方综合性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在生源分布上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更大,其毕业生普遍呈现出“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等特点,针对这些政策和项目,结合学校的实际,地方综合性高校应积极宣传、动员并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去施展才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实现把基层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大渠道。
4.以宣传引导为突破口,打开中西部就业市场
为了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当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广阔。地方综合性高校应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通过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认识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更是青年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增强毕业生到中西部、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真正地抢先打开并占领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就业市场。
5.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建立无形就业市场
信息网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途径。对于这个“无形市场”,高校应从资金、场所、设备等方面加大对本校就业信息网建设与维护的投入,加强校级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1]。高校可以通过“网上供需洽谈会”和“网络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新的服务渠道,高校还可以加强本校就业信息网与外界专门的就业网站的合作与联盟,例如原水利电力部的院校可加大与“电力人才网”、“水利英才网”的合作力度,努力实现高校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人才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毕业生在这个“无形市场”里拥有真正无限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综合性高校应立足国情、省情、校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就业体制改革为方向[3],以构建和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突破口,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宽广的双向交流的平台,从而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1] 张 成,朱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模式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2).
[2] 周 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12-13.
[3] 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责任编辑:赵秀丽]
G 527
A
1672-6219(2012)03-0114-03
2012-04-03
黄 鹤,男,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教师。朱红军,男,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