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干预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的教学策略
2012-08-15柯静
柯静
(成都医学院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81)
情感干预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的教学策略
柯静
(成都医学院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81)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诱发学生外语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愉悦、向上的心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本文旨在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情感干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兴趣;情感干预;激发;教学策略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活动,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兴趣受个体内部需要的驱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当个体对事物具有某种需求时,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驱动的状态,随之而成为一种行为的动力,即内驱力。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内驱力不断变弱,而通向目标的行为则不断加强。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能否作用于学生,是以学生的本身条件为转移的。当学习的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语言学习的需要时,进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促进主体有效地记忆和掌握学习的内容。Hamer(1997)认为“具有长远目标和动机很强的学生比起那些不具有长远目标和很强动机的学生更容易教”。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产生对英语的强烈需要,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需研究的课题。
一、情感干预下的兴趣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感是打通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英语教学中的言语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的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而教师的情感反过来又会起到促进或抑制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有效地学习英语。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面容、赞许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减少学生焦虑,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情感干预下的兴趣教学法是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1.生理学研究表明二语习得不再成为人的生理发展需要,而是个体心理上的需要。某一外界信号能否有效地输入,一方面是大脑神经网络中解码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对外部事物的探究具有很大的影响。2.从心理认知角度看,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学生的学习是 “感觉——思维——创造”的认知过程和“兴趣——情感——意志”的意向活动的有机统一。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必经之路。课堂教学中是抓住认识过程中“直观——抽象——实践”的脉络,以教具、简笔画、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手段营造氛围,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使认识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上升,并用表演、角色替换等形式完成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运用过程。3.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的成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促成的。智力因素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本身;非智力因素则指动机、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而“积极的动机的形成是教师激励的结果,这正符合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总之,课堂教学策略在于把握兴趣的属性和特征,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通过情感干预手段寻求兴趣启发的契机,有效地促使学生语言的学习和内化。
三、情感干预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注意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改革传统的教法,给学生以新奇之感
根据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学应注重的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启发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完成语言的教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力和创造力。教学导入作为打开教学思路的钥匙,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针对性是指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启发性是指设计导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最后一课,Going Home,讲述了一位妻子为了等自己坐牢的丈夫回家,每天在公路旁的橡树上栓上一条黄丝巾,等丈夫回家的那一天,看见整棵橡树挂满了成百上千的黄丝巾。美国名谣Tie a Yellow Ribbon Around the Old Oak Tree改编自这个故事。笔者便用这首歌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并沉浸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由于旋律简单而优美,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然后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那位丈夫,或妻子,你会怎么做?真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竟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如果你是那位妻子,你会怎么做?因此歌曲的运用使学生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语言思路,最终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作用,整堂课都保持着积极活跃的气氛。
2.摒弃独角戏,让学生共同演绎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与老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老师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地讲解开来,学生或心不在焉,或恹恹欲睡,思维处于极度的抑制或休眠状态,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主导与主体”、“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树立“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新教育观。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只要学生的理解,学生的分析言之有理,要给予支持鼓励;要允许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才能大胆去求异创新。任何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动机的形成是教师激励的结果。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反对汉语与英语的转换,如运动鞋说成是波鞋,表演说成做秀等。但在大学英语第三册Brush with the Law一课讽刺英国法律的某些缺陷,作者采用了法语 au fait with来表达英语be familiar with的意思。有个学生在课上提出:法语和英语的转换在课文中很好地服务了主题,笔调轻松,表达效果非英语能及,因此我认为有时汉语与英语间也未尝不能进行转换,有时会更准确、方便地传递信息,强调观点。笔者认为学生言之有理,给予当场表扬。学生看到对老师质疑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且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学生能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此外,利用课前duty report环节,针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热门话题和新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配合自制幻灯片上台讲解,并开展讨论和辩论,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每课结束,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述,课文复述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总之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中来。
3.课堂语言新鲜活泼,妙趣横生
语言是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即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有声语言抑扬顿挫,无声语言妙趣横生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逐步进入状态,与教师一道进入学习之中。
有声语言优美动听,深情并茂,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要注意对信息的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智慧,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启发主动地吸收信息,再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其次注意语言的幽默。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进而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地成长,实现更高级文明。”幽默运用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无声语言点到为止,脉脉含情。无声语言主要指体态语、人际距离和辅助语言。非语言不仅有利于沟通各种直观的“刺激”,有助于同化和顺应,还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情绪、意志等,从而调节其智力建构的动力系统。有时候就是因为老师的那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亲切的动作都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如果老师课堂上不苟言笑,有声语言死板单调,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压抑学生思维,导致学生厌恶学习,难怪会被学生戏言为催眠曲。
4.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抓住认识过程中“直观——抽象——实践”的脉络,利用简笔话﹑实物﹑图片﹑投影﹑录像﹑计算机等直观教具,直接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其中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最为灵活,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效果,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快慢、动静之间进行合理的调节,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5.注意作业的层次和梯度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发展,更要有一个完好的结尾。但结尾不是一个休止符,它应体现着延续和继续发展。所以,根据不同情况,一堂课在结束前,给学生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布置课后习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状态。而一个班的学生总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在作业的布置上,不能全班一套题,要求一个样,这样自然导致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无论怎样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久而久之是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学习的希望和信心。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同样要因材施教。除了根据学生智商的差异布置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作业,提供不同的要求外,还特别讲求作业的内容形式。在内容上做到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可采取全班同做,个别抽查,必做,口答,小组讨论,竞赛式等多种方式。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从教师角度出发,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教师应具有较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同时是确立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由教师身上深厚的综合素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并形成一种感染力,影响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本科目的兴趣。这要求老师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指教师仪态要端庄大方,要有远大的抱负,胸怀宽广,正直无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信心和勇气,个性鲜明。内强素质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研究能力与活动能力;眼界开阔,要有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洞悉;与外界有全方位的交流。
以笔者临床本科大一新生班的第一节英语课为例。本班为全男生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兴趣小,水平相对弱,课上笔者用简单,清晰,流利的英语讲授,并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自我介绍,即使出错,也不当场指出,试图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很多同学说:“老师,我以前没这样上过课,我很想把英语口语练好,我们开设个英语角吧。”显然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并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敬重感,极大地促进了随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拓展知识广度,充实知识蓄备
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好,且知识还要丰富。教师只有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养料,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从而让教学给学生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逐渐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育。
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往往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外,就是缺乏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如龙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可在西方,龙是凶惨、邪恶的化身。可见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从不同文化理解才会一目了然。教师只有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充实自己的知识蓄备,并将其有机地融和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
《学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学之”。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教师应从心灵深处产生对学生挚爱的深情,给他们以爱护、关怀、激励、信任和期待,使他们格外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因此只要老师多一些宽容、真诚、信任,少一些苛刻、威严、斥责,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一些“感动”、“激动”到“行动”,可谓爱在细微处,严在当严处。
总之,通过情感干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
[1]Brown,H.Douglas.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Harmer,Jeremy.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s teaching[M].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3]Williams,Marion,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