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同异性比较
2012-08-15曹彩梅
曹彩梅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80后”、“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同异性比较
曹彩梅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2008奥运年里,我国高校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整体道德素养都是较高的。但在道德理想与道德践行脱节、重视“自我”,缺乏为社会的自觉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与不稳定性等方面的特质却与80后相同,而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则彰显出与“80后”大学生不同的新特点。我们通过对比“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道德表现同异性来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他们,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和开展有效地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80后”;“90后”;大学生;道德
大学生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相应地道德素养也是较高的,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看待问题不够全面。虽具有很高的道德热情却难以持久,一旦遭受道德障碍和挫折就很容易对原来自己秉持的道德信念产生怀疑。“80后”、“90”后在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90后”大学生又表现出了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80后”、“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相同性体现
(一)道德理想与道德践行相脱节。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大学生,在道德理想与道德践行关系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被大家认可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社会公德,这些在他们的价值观中一直存在,但却往往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知与行难以统一。他们认为理想这样的问题应该束之高阁,一切以自身为出发点,再兼顾他人、社会和祖国的需要,用现实来否定理想,认为理想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功利现象和诚信问题的日益凸显,使他们渐渐缺失了对他人及社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又使他们变得现实与麻木。这些多重影响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结果却做出与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相异的事情来。
(二)重视“自我”,缺乏为社会的自觉。“80后”、“90后”大学生在道德价值方面的主要表现是: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自我利益满足的最大化,缺乏对他人与社会的关怀。在道德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行为的道德价值,就看他在肯定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基础上,能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80后”、“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更偏向于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前提条件,所作出的任何选择都是以个人的利益及价值实现为根本出发点的。他们比较重视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职业及生活理想的追求,而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发展作贡献的自觉性。在道德价值实现的途径上,大学生懂得在依靠自己努力的同时,尽可能争取他人的帮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最大化。自我中心的功利主义是极容易导致为利而忘义,为一己之小利而失大道义的,所以,大学生应该警醒。
(三)道德意识的多元性发展。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产生的,那么,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和利益主体的分化趋势,必然会导致人们道德选择的多样化结果。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代表,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丰富的,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对某一道德现象的评价标准或用既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化的社会理想来衡量现实,或用经济的和社会历史的标准,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是目前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缺少主导性,很容易使部分大学生迷茫,对自己一贯奉行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怀疑。其次,道德价值取向呈现传统道德与现代价值并存的特质。“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传统道德观与现代价值意识并存。”[1]他们强调个人权利,尊重个人生活,道德观念上持宽容的态度。最后,这种多元性还蕴含着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指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与道德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改变要么会让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和最初的相对正确的认知发生偏差,要么会人云亦云,趋于盲从。
(四)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80后”、“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尽管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优秀的传统道德仍然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扎根。大家都知道,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这些品德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大学生在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生活等各种途径中了解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践行。再者,他们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集体主义的长期培养,诚实守信的积极引导等,所以我们大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可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总而言之,当代的大学生有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现在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但大部分大学生是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80后”、“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差异性表现
(一)对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认知存在差异。“80后”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已经体现出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及其他各种媒体,及时获取信息,了解国内国际大事,增长知识,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且主张“公私兼顾”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90后”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是相对比较高的,他们希望在社会中历练自己。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更强,审美观也与“80后”大学生有很大不同。在大学校园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是气质张扬的一代人,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愿意扮演主角,而不愿当配角。“我”字是他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他们张扬自我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
(二)消费观的差异性。我国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道德的消费方式。如果奢侈的消费观念盛行,那么就与我们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相悖,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腐蚀性。“80后”大学生的消费时尚开始一反传统社会中社会大众向上层社会看齐、效仿权威人士的做法,开创了生活的平民化、娱乐化之先,尊贵不是定律,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时尚。这种消费观是健康的,而且“80后”的这种消费观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90后”是父母的中心,他们生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所以他们的消费观念超前,相对的消费欲望也更为强烈,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理财观也很独特,他们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应当,但花自己赚的钱更安心。“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如果对这种奢侈消费观不加合理地、有效地引导,对于我们传统美德的推广就提出了挑战。
(三)道德观念的包容性差异。就以他们在对婚姻与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上说。“80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他们崇尚自由与性开放。对许多私人领域的问题不多加干涉,在对待同性恋等问题上持宽容与理解的态度。但是“90后”把“80后”的这种性开放扩大化,性态度相对比较随意。“武汉大学进行的国内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2]大学恋爱、同居并不鲜见。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90后”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追求情感愉悦的同时提高其责任意识,但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还是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对传统美德继承的层次性明显。“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的,所以被称为伦理型文化。中国人讲孝道,讲师道,讲厚道,讲报恩,提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恩情是一种朴素的伦理和道德情愫,它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3]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80后”大学生意识到了这种恩情,所以其感恩意识是比较强烈的,懂得回馈与施予。“80后”大学生在继承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还立足于世界,懂得用世界眼光探索各国道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汲取当今社会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使自身道德观念的变化既体现其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而“90后”的独生子女们,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少感恩,认为父母给与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父母的责任。同学间还相互攀比,致使拜金主义、名牌奢侈之风在大学里愈兴愈烈。还有对社会的赋予之恩也缺少感恩。由于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十分冷漠,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是理应如此的。他们关心的更多是日常生活化的内容。
与“80后”大学生相比较而言,“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成熟面表现为:1.具有较强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集中的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应的就是“90后”大学生随时都会受到各种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使得“90后”大学生不得不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识别和处理这些信息,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较强的。2.具有更理性的政治认知。“90后”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年代,经济开始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加之在他们打开心智的年代,正值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国高调加入WTO等,对‘90后’有较大的影响,这让他们从实践中看到一个强大国家的光明前途,在国际国内的各种难关面前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和领导力量”。[4]他们相信中国发展不可阻挡,他们是爱国的,同样地,他们能更加理智地分析当代中国所处环境的优劣及发展态势。3.客观对待社会关系网。在就业过程中,“8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重视社会关系网的作用。“‘80后’大学毕业生依赖性强,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家人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5]“90后”大学生尽管也会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他们表现的更积极一些,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在努力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升华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80后’‘90后’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一代,可以为国争光,勇夺奥运冠军;可以在抗震救灾、奥运、国庆盛典、世博会中身体力行,展现志愿者风采;也可以结梯救人,英勇献身。”[6]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展现的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他们对个人的发展前景更有计划性。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80后”成长在90年代,“90后”长在21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疯狂向国外学习技术,长在这一代的人虽然很自我,但是还保留着一些比较传统的观念和艰苦朴素的拼搏精神,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主导。而21世纪初,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多个领域中表现突出,成功获得奥运主办权。成长在这一代的人是有自大的根基的,然而这种根基是依赖于“60后”、“70后”人的奋斗之上的。当“90后”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便做好了成为未来主导的准备。
(注: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1sk707zd;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wjxy jxtd01)
[1]李伟.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新趋势、根源与应对策略[J].菏泽学院学报,2009-01,(1).
[2]任红印.结合“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中州大学学报,2009-0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4]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王聪聪.10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最想去大中型国企谋职[DB/ OL].2009-11-17.
[6]任沁沁,王建华.大学生见义勇为频现80后、90后被重新认识[DB/ OL].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