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调整研究
2012-08-15袁明智
袁明智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科学系,广东 东莞523808)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调整研究
袁明智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科学系,广东 东莞523808)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并购,然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中国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理论指引,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强我国企业并购战略的调整,保证并购的成功,成为重要的课题。
金融危机;跨国并购;战略调整
随着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与深化,并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在2008年初开始显露无疑。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它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对中国国内某些行业造成冲击,造成一些出口外销型企业的破产。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市价,在金融危机后贬值幅度达到5~7成,人民币升值和国外资产缩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近两年,中国跨国并购势头发展迅猛,已经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50%,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商贸、服务等领域。2009年以来,在国家强有力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更是在全球一枝独秀。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巨大的居民消费潜力,使中国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断改善。而日渐完善的并购交易政策,也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对外并购扩张热情。国际投行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额116亿美元,与2009同比增长了863%,创造了历史季度最高值记录。
但是,从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众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07年6月,中投公司收购黑石集团后不久,就亮出60亿美元的浮亏;2008年10月,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浮亏达157亿元人民币;仅2008年,中国企业因跨国并购而导致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2009年,中国矿产企业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遭遇东道国更为严厉的审查,并购方案几经波折。这一系列问题反映出,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方面,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都不知所措。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理论指引,跨国并购的外部整体环境也更趋于复杂。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及时反应、果断出手、合理利用、注重调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道路才能迈向成功。
一、并购主体的调整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过去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近年来以万向集团等优秀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跨国并购市场上,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亦或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力并举,国内学者各抒己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企业能否把握千载难逢的时机,进一步“走出去”,企业并购主体的适当调整十分必要。
(一)借鉴成功经验,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就目前而言,尽管中国已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低。而同在东亚地区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一批名气大、品牌响的公司纷纷开展横向跨国并购,形成了集生产、贸易、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在世界跨国并购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充当起主力军角色。中国企业要想积极参与国际并购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有意识地培育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这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现状和中国国情,由于国有企业在国内基础强,底子厚,海外经验相比其他投资主体更为丰富,自然应成为培育对象的首选。至于培育形式方面,本文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发展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这主要是因为,构建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可以较快地打破中国传统体制下工贸与技贸分离、产融联合不密切的不利局面,较快地实现跨国公司的成长。此外,在已有对外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科研优势,外贸企业的渠道、信息优势以及金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能力强的优势,构建综合性强、功能多、国际化程度高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形成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
当然,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单单依靠自身资本原始积累来达到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并非易事,政府应鼓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参股、联营、兼并、收购等方式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在这一点上,利用银行并购贷款开展跨国并购在金融危机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购贷款已从单纯支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并购同行业企业,发展到为一省内的资源整合提供资金,其资金支持正在向海外并购领域延伸。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政府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的举措将加大推进产业整合,加快国内企业间并购重组步伐,而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规避、转移和分担能力。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力量
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民营企业还处于国内并购迅猛发展阶段,对跨国并购的介入程度较低。而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外销型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进一步导致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舞台上的缺失。但是,从国际方面来看,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511家从事出口的美国制造业中有81%是中小企业。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地区),中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也在对外投资方面发挥作用,获得了巨大成功。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力度,对来自海外的国有资本并购可能会加以更多的限制和监管,这时,民营企业若能积极参与海外并购,相信目标国政府的审查会相对放宽松。从自身角度而言,民营企业在参与跨国并购时,会更加关注并购成本、并购风险等问题,因此具有更为谨慎的态度。外部环境的利好和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将有助于其海外并购的稳步发展,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和综合实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着海外经营风险大,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配合和支持。
二、并购客体的调整
(一)理性选择目标企业,做好尽职的调查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交易对象,大多是那些外国企业已处于经营困境中的部分业务部门,或是对方出于调整战略考虑而剥离的资产。如联想并购的IBM个人PC业务,其实就是IBM公司的一项不良资产业务。中国企业并购这些“鸡肋”部门或资产,主要是想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来使这些部门扭亏,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孕育了许多海外并购机会,但这对于缺乏企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如何做到“谨慎投资”、“理性选择”、“适度发展”,并非易事。
科尔尼公司对全球115项并购案的跟踪研究也表明,战略规划和目标选择的失误造成并购最终失败的比重为30%。进行跨国并购的目的是简单的获取投资收益的财务并购,还是战略性的为了削减成本或扩张经济规模,亦或是为了进入新的产业?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毕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跨国并购并不是只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着眼的是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在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中,需要做好尽职的调查,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理性选择目标企业。具体方法有:一是可以选择经验丰富的国际投行作为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财务顾问,以弥补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和并购经验上的不足;二是明确公司重点调查的对象,如税收、法律法规限制、工会制度、会计准则等,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并购战略盲目的陷阱,为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铺平道路。
(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较多地依赖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消费,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却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创严重,难以自保,自然无暇顾及发展中国家。中国本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8年的923.95亿美元下降至2009年的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其中,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35.76亿美元,同比下降率为14.67%;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59.52亿美元,同比下降8.76%。但是,换个角度思考,这对于已具备充足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机遇。
过去,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后,相对于发达国家政策较多的法律法规限制,发展中国家市场具备了政策宽松、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战略时应更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通过跨国并购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本国成熟、适用的技术、提供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借助其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政策优势,与当地企业进行联合,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重要选择。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对于促进中国边际产业转型作用明显。通过与当地企业的联合,将适用技术与成熟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集加工贸易、生产制造和装配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可以较大地满足东道国对于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并进一步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做好充足的准备。
本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重点选择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这是因为,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资源丰富而资金缺乏。而且,他们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企业纷纷以较低价格出卖资产甚至整个企业。政府也相应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限制,目标市场变得更加开放。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和企业非常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或并购。而中国企业也只有在这些国家才能以较低廉的价格买到需要的资源性物资,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需的重要资源的长期供应。
三、并购支付方式的调整
在跨国并购类型中,按照并购的出资方式,可以将并购分为现金并购、股票并购和杠杆并购三类。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近百年的并购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日益完善、科学、多样化和规范化的并购支付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并购方案。然而,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实践过程中,多以现金并购为主,并购支付方式不灵活、单一化问题严重。
推进股权并购为主,多种支付方式混合运用的跨国并购方式,可以增加对目标公司的持股比例,从而使中国企业可以循序渐进的实现自己对目标公司的掌控。但是,在涉及一些核心产业的并购时,往往遭受东道国的严格审查,这会造成占用资金过多,机会成本加大等问题。一旦审查不通过,不仅标示并购失败,也意味着企业前期的投入化为乌有。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之一是采用其它投资方式,规避并购风险。例如,跨国并购还可以采用债券支付或综合支付方式,或选择合资、债转股、承担债务、特许经营等多种手段。又如,中钢集团就与澳大利亚的许多企业存在着长期合作开发经历,并专门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分公司,从事对澳大利亚境内的企业并购,由于子公司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其灵活变通的方式能够规避东道国的法规障碍。
[1]陈本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基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一种解释[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2).
[2]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罗肇鸿.跨国并购:特点、影响和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王春,齐艳秋.企业并购动机与理论研究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6).
[5]吴静芳,陈俊颖.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年-2005年上市公司并购案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