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态、功能及趋势

2012-08-15肖国艳

关键词:民生栏目

肖国艳

(湖北鄂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北 鄂州436000)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态、功能及趋势

肖国艳

(湖北鄂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北 鄂州436000)

电视民生新闻是继报纸“市民新闻”后涌现的一种新闻形式,呈现出“杂志体”综合报道、直播加评论、节目角色多元化等传播形态。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在于新闻本质的回归和传播价值的体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定位上,确立品牌生存理念;栏目设置上,强化深度报道和故事化表达;队伍建设上,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态;新闻本质;传播价值

民生新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崛起的都市报和晚报中,其称谓是“市民新闻”。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传统晚报也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这种“市民新闻”的做法。显然,都市报、晚报的这种“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致性,已成为民生新闻的雏形。与此同时,90年代中后期的电视新闻已开始吸取都市报、晚报“市民新闻”的经验,电视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态

(一)“杂志体”综合报道

“新闻杂志节目”在英文中的全称是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直译为“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电视杂志不是中国人的首创,在美国,早就有了《60分钟》。尽管中央台国际频道此前有了《新闻60分》,1993年又在国内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杂志《东方时空》,但最近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杂志,无疑是《南京零距离》。“零距离”一炮打响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借鉴,开设60分钟甚至更长的电视新闻栏目。这类栏目都冠以“电视新闻杂志”的旗号。既然是杂志,里面转载的内容自然很“杂”,有硬新闻,也有软新闻,其中包括大量的生活资讯,还有过去定义的社教节目、新闻专题节目以及新闻访谈等。

“杂志体”新闻节目一般都有板块划分,对于一个小时左右的节目来说,若没有板块,观众会觉得眉目不清,但是太清晰了,又束缚了手脚。所以,许多地方台新闻栏目的做法是设计板块,但也不惟板块,在具体操作时,呈现开放式的编排方式。由于是直播,可以随时插入现场报道,而不会造成过于突兀的感觉。

此外,新闻杂志重视包装。新闻竞争的激烈,收视率的压力,使得电视人将新闻栏目当作一个产品来做,这种观念过去是没有的。过去的新闻,往往是单向的传播,至于有多大效果,电视人少有考虑。但现在当作产品来做,就得考虑产品的包装、推广语、片头片尾、推介活动等,这是新闻栏目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电视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二)从单一报道演变为直播加评论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是由上而下的国家和政府的宣传途径,在传播学术语中就是以传者为主体,受众是被动接受体,此时的媒体就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统一舆论声音,特别是当社会环境还不太稳定,媒体能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对于稳定民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新闻传播形态主要以单一报道形式出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自我意识增强,迫切需要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新闻的传播活动中来。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媒体开始认识到百姓也需要听到和发出自己的声音。

老百姓对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趣也最能产生认同感。媒体在播报时,站在大众角度进行评论和发表意见,既能在大方向上引导舆论和社会认知,又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真正做到“重大事件让老百姓知道,重大事件让老百姓参与”,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正如湖北电视台《经视直播》的宣传语:就在你身边!很多地方台的新闻主播形象已深入人心,比如光头孟非、尹晨芳、江涛,他们让新闻回归民间,以平视的目光,将社区的底层关注真正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在新闻的传播中表明自己的立场,赢得了百姓的心。

(三)节目角色多元化

一是节目内容角色多元。我国电视传媒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喉舌”和“宣传者”,而是同时兼具舆论监督、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导者、新型教育者、娱乐弄潮儿和情感沟通者等多种社会角色。二是新闻传播角色多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受众层次广,民生新闻能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双向作用;二是新闻的作用对象覆盖广,传媒冲破了“一种声音”的禁锢,在“喉舌”之外被重新赋予“舆论监督者”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作为独立于决策者与老百姓之外的“第三者”,以更为客观、公正的立场评说事实。三是主持人角色多元。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也决定了主持人的“说新闻”或“讲新闻”的方式,主持人不再仅仅是新闻的传播者,他还是新闻的评论者和舆论的引导者,是培养受众社会认知和感应的重要环节。主持人的形象好坏能直接影响栏目的成败。主持人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电视栏目的形象,在民生新闻中,主持人代表了普通的大众,是老百姓的“发言人”。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

(一)新闻本质的回归

以人为本,关注民众,服务民众,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执政理念的改变,社会快速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为民生新闻的崛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前行的本质力量,民生新闻把大众传媒的关注视线牵回到“人”本身,剥去层层的矫饰,纵深到人的心灵与精神。大众传媒以更为平和的面容成为受众真诚的对话者。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来自百姓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从小区断电,取暖费提价,旧房拆迁到新政策出台,农民工问题等,凡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电视上都能看到,电视媒体与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老百姓做了电视的主角,市民自身的利益成为了媒体关注的重点。

(二)传播价值的体现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时代剧变的大潮在城市民生的深水区激起重重旋涡,热流涌动。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时代。民生新闻贴近生活,反映民情,赢得民心。民生新闻以平民化的姿态,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贴近老百姓为主题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仅仅尊重百姓的知情权,而且还赋予百姓以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策略,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核心理念便是与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鱼水联系,是倾注真情真心的社会关怀。这样的新闻策略和新闻选择,避免了当下许多电视新闻节目的空泛化倾向,而彰显出人文关怀的新闻价值,深受市民的欢迎,赢得了民心。

当然在强调贴近性与地域特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民生新闻”应具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既可以说是民生新闻在社会文化学上所产生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可以看成是节目在品位与导向上的一个量度和要求。新闻应当“示美”,好的新闻报道应当给人带来某种美感。一条好的民生新闻,或抨击了丑恶现象,弘扬了社会新风,或传播了现代科学,促进了社会进步,或提倡了健康情趣,满足了审美愉悦。此外,民生新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是始终操持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公平和正气的意识,都能通过真实的镜头、人性的叙述、精辟的点评,达到凸现社会关怀,塑造市民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定位上,确立品牌生存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形态上要努力创新,做到与众不同,才能耀眼夺目。目前的很多栏目都是靠模仿其他成功栏目而来的,导致了严重的趋同性和相似性,乏善可陈,没有新意,受众也就不愿意过多关注。民生新闻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民生新闻的生存点,则是收视率。所以,民生新闻栏目在定位上要确立品牌意识,在稳固自己的传播根基的同时,将品牌做大做强,并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要求,创新出独具特色的栏目板块。找准受众关注的兴奋点,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受众目光。

(二)栏目设置上,强化深度报道和故事化表达

民生新闻栏目在组织和策划上,要注重议程设置的功能,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并就实际做深入调查,察百姓所想,思百姓所忧。在播报方式上,电视民生新闻要善于运用直播的技能,将演播厅与新闻现场结合起来,随时插入最新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节目主持人也要采用相应的“说”或“讲”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同时,主持人还要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注重情感的传达,使“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使观众产生如在耳旁的亲切感。

(三)队伍建设上,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队伍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形成持久竞争力的管理体制,不断使从业人员提升新闻素养。队伍精干、能干、肯干关键在于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要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新闻把关人和决策者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风险共担的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大战中要强化行业自律;三是要舍得花本钱、花时间让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充电”,进补新闻素养,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和新闻驾驭能力。

[1]谭云明.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J].当代传播,2007,(4).

[2]许莹莹.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J].声屏世界,2007,(12).

[3]荆翡,任秀芹.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

[4]苏桂艳.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困境[J].太原大学学报,2008,(6).

[5]张慧.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

[6]叶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与前景分析[J].新闻采编,2007,(5).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