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2-08-15刘树刚张理峰

关键词:性善论本心仁义

□刘树刚 张理峰

孟子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刘树刚 张理峰

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性善论,其倡导的性善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提出了如何去发挥实践性善论的思路,对于当代个人及社会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子;性善论;当代价值

一、性善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性善论作为一门完整而有效的伦理道德学说,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从义利之辨谈起

义利之辨起于《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为了“义”,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同时孟子把“义”作为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本,《孟子·梁惠王》作为《孟子》开篇之作,足可以领略到“仁义”在孟子王道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利”,意思是一己之私欲。人世间的“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利己,这是生物的本性之一,且在个体多为主导方面;利己性是推动个人奋发进取的最主要的原初力量,却也由于利己性,才产生攻击性、侵略性、占有欲大膨胀;二、共利、互利,这也是生物本性之一,在群体、社会中善于用此,可以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繁荣;人类社会能够很好地发扬这种“利”,它其实已经渗入到“义”的范畴了;[1]三、利他,讲究“天时地利”,更讲求“人和”的孟夫子,所反对的是“上下交征利”那种统治者只图利己的“利”。

孟子呼吁推行“仁义”,孟子将“仁”视为人心的自然需要,是大道的根本;而仁爱之心出发所做的一切言行事功,便是义,也就是人生的正道。反过来,无爱心即不仁,不仁即是人面禽兽;言行事功不由仁爱出发,就是不义。不仁不义的表现有种种,而归根结底就是一味的逐利,所以义利之辨的根本就是爱心与物欲的对立。孟子讲求义利之辨在理论上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的。

(二)无愧于心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有三种乐,其中一种就是“无愧于心”。

无愧于心是孟子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人存活一生,要不要有远大的理想、宏大的抱负,也应该无愧于心。立志高远,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孟子身上有突出的表现。他认为,人活一辈子,总要做几件大事请。如果平平庸庸过一辈子,眼看着别人就会成为圣人,“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而自己仍然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人,就会感到由衷的忧患,心里有愧疚感。

孟子评议各国政治也常常以无愧于心来为自己的理论找到立足点。孟子说:“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左右而言他。”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有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老婆孩子在挨饿受冻,那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掉他!”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的很不好,那该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四周,说些其他的话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因为没有治理好国家,心中有愧。可见有愧于心才是本质。

良心本心,自在己身,有如清泉,恰似明镜。如果一件事良心本心已告知不应该去做,你还是做了,良心本心就会不安,就会有愧,这叫有愧于心;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告知应该去做,你照此做了,良心本心就会安稳,就是无愧,这叫做无愧于心。[2]我们从孟子“无愧于心”的思想中已经可以看到其性善论的萌芽了。

(三)四善端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四端说中。孟子认为,人人心中都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这四心也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天生就有的,而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种社会道德规范的发端。并且这“四心”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是有些人不去探求而已。如果有人突然间发现一个小孩就要掉到井里去了,会产生同情心,这个人不是想借这样的事情与孩子的父母索取什么,也不是想要在亲朋好友中做好事留名,更不是不能忍受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做的。孟子在这里要说的是: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原因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完全是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因此恻隐之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不是外力的强加结果。相反人如果没有这“四心”,则就不能称作人。在孟子的眼中,这“四心”是“人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也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个标志。同时孟子通过这四心的阐述也向世人指示了一条从自我修养到治国平天下的最直接的途径,将四种善端进行扩充,由自己推及他人,再推及整个社会。

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是不能不受环境的刺激和约束的,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有原始的四心,而且将其拓展为四性:仁、义、礼、智。没有四心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四性的存在和发展。四心是四性的萌芽、端绪。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要想使人性得到完善与发展,客观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在孟子“善端”里面我们清晰地领略到性善论里的精华。

二、性善论的修养方法

在孟子心目中要成就道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立乎其大

依据性善论,孟子主张我们应“先立乎其大”。孟子分别将良心本心和食色利欲称为“大体”和“小体”。既然有“大体”又有“小体”,那么就有一个应该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问题。孟子主张以“大体”制约、决定“小体”。“小体”不能决人的价值,“大体”才能决定人的价值,以“大体”决定“小体”,才会使人内在的价值得以展现。孟子讲:“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人对于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爱护,但身体也有重要与次要部分之分,在生活中不要因为次要的部分影响到了重要的身体部位。保养小的部分的一般是小人,只有大人才会去保养重要的部分。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先立其大就是“大体”决定“小体”,从理论上讲,也就是良心本心决定食色利欲。良心本心是向善的可能性,食色利欲超过限度,可能发展为恶。良心决定食色利欲,就不会为食色利欲所累,依靠良心本心的指引达成仁义,合乎伦理。这样良心本心就可以充盈整个生命,使生命布满光辉,而不沉溺于食色利欲,沦为禽兽。

(二)扩充四端

良心本心发展了就有了道德的基础。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认为,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不认为能扩充推行的,就是戕害自己。凡是能够具备这四端并且将它们扩展、发扬的,就能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焰,刚刚喷涌的泉水一样。做到这些,天下就会太平盛世,做不到这些的话,自己的父母都是不能够赡养的。那应该怎样来扩充善端呢?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过孟子以“善端”说作为出发点,便即将孔子的思想置于顺天适性的当然地位,又以怜悯之心,羞恶之心,将“欲立”、“欲达”、“不欲”等较笼统的提法变得切实可行而把握了。佛教将人心中的善因比作智慧之珠,珠子本身是晶莹剔亮的,但是常为尘世的一些杂陈所蒙蔽,因此要时时擦拭珠子,不让它受到尘埃的附着。孟子也认为,人的恶行只是外界污染所致,而只要扩充四端,便能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渐次而臻于圣境之说。做到恻隐之心是一般人都可能产生的同情心,从而说人都有向善的可能。[3]

(三)养浩然之气

四端得到了扩充、人心向善有了可能,但这还不足矣。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实际上是—种锻炼人格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此时,人的身心成为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体,而意志和信念也找到自己的物质载体。孟子的“养气”与中国古代的气功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揭示:如果人们祛除各种心理杂念,保持心理意志的高度凝聚,特使周围磁场发生物理变化,由心理变化导引出生理变化,而生理变化又反馈和强化人的心理变化。这大概是孟子“养气”的真正内涵。

浩然之气既是“集义”所生的,因此养气的根本途径便是“直养”与“无害”。寡欲、忧患意识及自省的功夫是“直养”与“无害”的途径。这可以使做人对自身行为的自节、自励、自省。寡欲则淡于名利而近于仁义。人只有经过身体精神的多方面的困苦甚至抑制,不断地犯错误,才能砥砺毅力,增长才干,从而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忧患意识的观念实际上是“寡欲”的自然延伸,而“自省”则更是用“知”性来监督种种有害行为,来促使自节、自励行为的扩充。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孟子说:“义,人路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这些比喻,主要是就立身问题而言的。然而只是自身立得正还不行,还应该有所进取:“得志与民由之”,是说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推其所得于人”[4]“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说在事业上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守其所得于己”。[5]不管是什么时候,对仁义道德的践履都是毫不松懈和改变的: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把握住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是“集义”,就是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除此之外,不必急切地去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四)存心养性

从性善论的内涵可以看出,在“养气”的基础上,还须存心养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那么,人的善性善心就是天生就有的吗?孟子进一步阐述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的善性,其实就植根于人心中,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只要保存住这份善心,那么,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就能自然显露出来,表现在一言一行上,一看便知。人心虽然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这里,孟子强调人内心对善性的体会、领悟在于理性的思考。只有通过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人心性善的本质,耳目不被那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和诱惑,从而偏离了人心性的本质,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措,甚至走向反面。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达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三、性善论的当代价值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性善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种影响已经内化到古往今来各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里。性善论、舍生取义、浩然之气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被奉为社会至高品德准则,无数的中华民族儿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为祖国、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6]性善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相信人性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人类的境况能够完善,社会也能够转化。这是一种责任感,要我们关心自己的家园,并且在其中能够道德地、充实地生活;要我们绝对严肃地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既不是为了取悦于世,也不是为投父母所好,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做人,做为人类,我们是可以完善的。在道德秩序混乱的今天,孟子的性善论启示我们去“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发现人性中的善端,重视“仁、义、理、智”四德的人性准则,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以“仁义”为重的社会秩序。

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接力者,言行举止都展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我们要扩充本心,从而达到仁义礼智,参与社会。以礼仪为例,教导年轻人以恰当的方式言行举止,在行为的礼仪化过程中,我们最终学会了礼仪的语言以表达自我,这种礼仪化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参于到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之中,使我们除了语言和观念之外,还能够通过行为举止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性善论给当代人一些启示,善性虽然是生来俱有的,却很容易就失去。如果生存的环境对善端的培育缺乏足够的营养,人的本性也会逐渐消尽。道德完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当代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不同形式的思想引导方式来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1]赵昌平.孟子:人性的光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

[2]杨泽波.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6-328.

[3]赵昌平.孟子:人性的光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

[4]朱熹[宋].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56.

[5]朱熹[宋].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78

[6]吕正.试论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借鉴价值[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B222.5

A

1008-8091(2012)01-0101-04

2011-12-09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文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刘树刚(1987- ),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张理峰(1980- ),女,河南巩义人,山东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性善论本心仁义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意外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