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 《农学报》中食药用菌文献综述(一)

2012-08-15贾身茂

食药用菌 2012年4期
关键词:药用菌农学栽培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农学报》系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份农业学术期刊,是晚清时期经由杂志传播西方近代农学的标志性出版物。它在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了我国正式推行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先河。

《农学报》是罗振玉、蒋佰斧等于1986年兴办的上海务农会 (后改为农学会、江南总农会)在1897年5月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创办的。梁启超为创刊号作序,张謇、谭嗣同等为会刊撰文,宣传 “农学为富国之本”的理念。《农学报》创办的第一年为半月刊,出版18期后,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改为旬刊,到1906年1月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停刊,前后9年共发表国外农业译文770余篇,发行315册(期),是晚清末年持续时间最长的科技期刊。坚持之久、出刊之多、期期不断、不独农学,实为我国近代期刊之白眉 (比喻最出色,最优秀)。《农学报》以 “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源”、“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水源”,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为宗旨。它主要介绍农、林、畜牧、渔业和园艺方面知识,收集整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报道国内农业发展现状,介绍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翻译介绍欧美和日本的农业书刊。《农学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栏:第一大栏是各省农政,即国内各级地方官员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公牍和官厅拟定的有关农业的章程规划;第二大栏是各地农事消息和务农会办事情形;第三大栏是从东西洋农业报刊上翻译文章,此为 《农学报》的主体。在 《农学报》的每期后面都附有一二万字左右的外国农书译文。其内容极为庞杂,既有十余万字的长篇译著,分几期才能登完;也有一二千字的短文,多是译自东西洋农书上的文章,并以东洋为主;也有翻印中国的古农书和当时的某些州县对本地土产和实业的调查报告。《农学报》是传统农学与近代西方实验农学相交汇之典范,政、学与事并重,实为兴农之百科全书式刊物,不独当日振聋发聩,闻所未闻,不胫而走,于今也尚可考求当时农政农学农事情形之大略。《农学报》译载了大量的东西方农学专著和教材,陆续翻译的近代西方农学著作有170余种,在传播西方农学,改变我国传统农业观念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 《农学报》中翻译刊登了部分近代食药用菌科技文献,并集录了一些我国各地土产、对外贸易,以及蕈菌古籍等。本文依据上海图书馆及北京国家图书馆珍藏的 《农学报》中刊载的一些食药用菌文献,将其归为4类,每类中依其刊登的先后顺序作出简要介绍。这些文献在引进和传播近代真菌学知识及欧美、日本食用菌栽培技术方面,发挥了启蒙作用,使我国的食药用菌生产由传统栽培向近代新法栽培迈进。

1 《农学报》翻译的近代食药用菌及其栽培技术的文献

1.1 《家菌长养法》 美国威廉母名和尔康尼姓(William Halconer*)著,陈寿彭译,农学报第39~43册连载,全文12折页[1]。关于该篇作者美国人 “威廉母和尔康尼”,过去一些书上曾有将其误分为两个人:如贾身茂在 《中国食用菌产业科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叙述:“是美国人威廉和法尔康尼 (William&Falconer)著的 《家菌长养法》译文。”[2]陈士瑜在 《中国菇业大典》中这样叙述:“美国人威廉姆 (William)和法尔康尼 (Falconer)著 《家菌长养法》。”[3]

罗振玉在编辑出版 《农学报》的过程中,又把 《农学报》每期后面附的单独编页码部分及其以前其他一些期刊翻译的近代农学方面的科技文献,选辑成 《农学丛书》分册出版。在把 《家菌长养法》辑入 《农学丛书》时,在北洋官报局的版本中又加了提要:“《家菌长养法》一卷,美国威廉母和尔康尼著,侯官陈寿彭译,菌俗名蘑菇,为蔬中上品,西国皆讲求种植之法。考畿辅通志,有鸡腿、猴头、羊肚等名目,然皆天生之菌,非园圃种植。陈氏谓此书诸法,不因天气地力,只用人工。虽妇孺家居庭宇湫隘,无不可种。果使仿行有效,亦农家一利也。”[4]这个提要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蘑菇的食用价值与人工种植蘑菇的益处。

《家菌长养法》是从美国农学会1897年3月之刊版翻译过来的一篇译文,“原目十七,图十四,卷帙虽无几,所言种菌之法特详”。除译者的自序外,正文包括 “提要第一;种子第二;士旁第三;菌所第四;肥料第五;菌筐第六;布种第七;泥土第八;温度第九;收采第十;拣选第十一;包裹第十二;市场第十三;翻筐第十四;菌病第十五;菌虫第十六;夏菌第十七。”全文虽仅一万余字,却把双孢蘑菇的栽培工艺诸环节介绍得清清楚楚。下面仅就 “提要第一、种子第二、士旁第三”这3个部分作一简述。

“提要第一”中述:“菌为芝属,商货贩运,视同果品,农人种植,视同菜蔬。然其种者,非本质之种子也,盖以他物引之而后生,其在欧墨两洲者,常用一种白色或月色之砖,谓之迈西亮母mycelium,农圃之人,呼为菌种是也。旧法则以迈西亮母和肥料堆,种于田园中,菌将生,则以白线为网,覆之,菌既长,自能贯网而出,既收采后,仍宜保护迈西亮母种子,因其尚能陆续发菌也。”“采菌之时恒在冬,自西历九月起,至明年四五月止。”“种菌秘诀,全在于盖存慎密。”这一节概述了双孢蘑菇的用途、栽培时的菌种、栽培基质、场所、生长过程、采收季节、采后管理等。

“种子第二”中述:“菌种谓之士波儿spore,乃黑色粉末,即菌之种子也。产菌多而稔,若专用之,必与高等蔬谷种子相似。第士波儿出菌虽天然,稍不如法,则生机转 而不发。故农工之手造种植之法,常以种块之士旁砖代之。”spore即孢子,此节介绍了孢子呈黑色粉末状,是其 “种子”了,但用孢子直接做种时,不稳定,故用 “士旁砖”代之。

“士旁第三”中述:“士旁spawn”,接下小字注曰:“士旁即迈西亮母,种子名不一,种亦不一,其细已甚,皆氵蒙暗而难知,若以显微镜验之,中有丝根。” “近今吾人所有生菌之士旁,寻常通用者仅两种,一曰英国砖English brick,一曰法国片French flake。”

spawn指菌丝体,说明那时是用菌丝体做栽培种。使用的栽培种也有两种:即上述的 “英国砖English brick”和 “法国片French flake”。

以上 “种子”、“士旁”两节很重要,清楚地介绍了蘑菇的 “种子”(士波儿spore)是 “孢子”,栽培用的 “士旁spawn”是菌丝体作种。这些知识对当时的我国栽培食药用菌者来说,是崭新的,大大开阔了科学眼界。但从现代科技水平衡量,当时栽培使用的 “英国砖”和 “法国片”这两种菌种,仍属于非纯培养的菌丝体菌种,反映了19世纪末欧美栽培双孢蘑菇的科学技术水平。

1.2 《椎茸制造法》 岛口金之助述,藤田丰八译自 《日本农会报》,载农学报第65册[5],全文不足3页。关于本文在 《农学报》登载的册数与作者 “岛口金之助”述,过去曾有讹误,如贾身茂在 《中国食用菌产业科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叙述:“第56期刊有鸟口金之助 《椎茸制造法》。”[2];陈士瑜在 《中国菇业大典》 中这样叙述:“第56册还刊有鸟口金之助 《椎茸制造法》。”[3]

该篇正文开始两段介绍:此法由明治十九年中宫城大林区署员松仓吉平氏设计,岛口金之助又参考他县方法试验。概要为:以椎木坚木乍扶移木酋槲等树,伐倒不截枝,施以适度之刻痕。二三年至四年春,验其木发生椎茸否,其发生者,截断三尺至六尺,聚集制茸场,春夏秋三期,采收其茸,春期自然发生,其木夏秋两期,需浸水一昼夜。至五年春夏,采收甚少,独秋期收多量。明治十九年为1886年。

于开始两段后分题叙述。即 “生椎茸诸木”、“伐木期节”、“伐木方法”、“令生茸法”、“灸椎茸法”共五节。本文就 “令生茸法”一节简单介绍如下:“验根本至末,认为良木者,切断长五六尺至七八尺,为木骨。投入近旁潴水池一夜,翌日,以小斧或细棍,敲起木骨,大者敲其中央五六处,小者三四处,而后从池中取出,寄立之于架,则三四日而生茸。其所谓木架者,宜设诸树繁茂不受日光处。秋期稍暖,则二周日得采收。”

从以上可以看出,本篇所述栽培技术,实与我国 “砍花法”的 “砍花”、“惊蕈”种香菇栽培过程相似。仍是靠孢子天然接种,这反映当时日本栽培香菇的水平。

1.3 《冬虫夏草》 藤田丰八译自 《昆虫世界》,载农学报第114册[6]。《冬虫夏草》篇仅为二百余字的科普短文,但讲述了此生物是菌寄生于昆虫幼虫蛰土而形成的。其形状色泽、大小长短,各不相同。并讲了其种类甚多,种子飞散,易为细粉;常见寄主各不相同,发生季节多在秋潜入蛰虫体中等。

1.4 《蕈种栽培法》 日本本间小左工门著,山阳林壬译,载农学报第117册[7]。此文共3页。罗振玉辑 《农学丛书》时论述本篇的题要是:“蕈种栽培法一卷,日本本间小左工门著,山阳林壬译。蕈即菌也,香蕈乃其一种,中国销场最广,日本近得新法,遍处种之。其输入我中国者颇夥,即当甲午交战之时,尚有百数十万斤,迄今更可知已。木耳亦蕈类,有软质硬质两种,此书亦并言其培植之法。”[2]

《蕈种栽培法》开始第一段讲述蕈类可以人工栽培:“培养蕈类,自古有任天然发生之法,故养成甚难。近田中长岭氏,于菌蕈不因何种,皆用播种法使发生,于是诸菌亦如通常蔬菜,得自在发生于园囿。明治二十三年,氏于第三次内国劝业博览会,由其发明进步,得褒赏,然尚未贩卖蕈种。现在几经试验,得证明必其成,乃大兴贩卖之业,且由氏亲示养成之法,由该园编印成书,随蕈种出售。”明治二十三年是公元1890年。

然后分八节叙述了8种蕈的栽培:即香蕈第一、木夏蕈第二、松蕈第三、青头蕈第四、麦蕈第五、玉蕈第六、木耳第七、藁蕈第八。在每节中分别简要地介绍了每种蕈的概况、生长基质及环境、养成法、播种、季节等,皆用播种法使发生,文字简练。文中虽然未介绍 “蕈种”的制造方法,但从播种使用的 “蕈种”是 “箱装”。播种方法香蕈是 “以蕈种飞散,令附于各木”,木夏蕈是 “于伏入时施者,其量一翁斯,入一箱,散布蕈木一百本”,松蕈是 “于松树根旁,其中蕈种块割指头大,埋置之”,藁蕈是 “埋蕈种块”等来看,当时的 “蕈种”仍是非纯培养的菌种。其栽培基质与场地,前7种蕈为林地、截木或活松树根;藁蕈即洋菌是在 “马踏腐藁堆积之,其上置细碎原料”上播种栽培。这篇文字不长,但它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日本栽培的这8种蕈类的技术水平。

在罗振玉选辑由北洋官报局出版的 《农学丛书》,将 《家菌长养法》与 《蕈种栽培法》,合并为一册出版;其他版本的 《农学丛书》,这两篇大多是单独与其他篇合册出版。

(待续,参考文献列于末篇)

说明:本刊2012年第3期第180页倒数2~5行中:“撰写 《西洋菌栽培法》 ……直至病逝。”,与同期第181页3~5行上的文字完全重复,因校对不慎,应删而未删,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药用菌农学栽培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油麦菜栽培要点
“青风杯”《食药用菌》202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方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自然栽培的味道
安惠 坚定食药用菌梦
《食药用菌》2016 年(第24 卷)总目次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