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交织中的高校英语课堂

2012-08-15陈连贵

关键词:凝视英语课堂主体

陈连贵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凝视”交织中的高校英语课堂

陈连贵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凝视理论是哲学家和文艺理论者用以分析自我身份构建和话语权力实现的哲学性思考,用凝视理论审视高校英语课堂,可以有效解析在此特殊知识集散地中诸如沉默、课堂形式多样化和师生关系远近等现象。文章从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组织方式及其效果、教学目标及其实现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凝视”交织中的高校英语课堂,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堂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凝视;高校英语课堂;权力;主体构建;信息化

引言

英语课堂向来是教学改革的重镇,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到教法,各个环节均在经受社会近乎苛求的批判,英语专业更有从“众星捧月”沦为“众矢之的”之态势。高校英语课堂如何组织,如何从形式到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摆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合的困境,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无法规避的思考点。重新认识英语课堂,厘清各要素之间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关系,是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本文拟采用视觉文化研究的相关思想,从对“凝视”及其主体构建能力的出发,重新审视课堂尤其是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探讨信息时代新式高校英语课堂所应承载的培养理念,明确新式课堂教师应具备且突显的素质,以期为新时代高校英语课堂的组织提供有益参考。

1.视觉中心及主体构建

人类对自身能力神秘性的探索和认识的进步使各学科知识不断细化深入。行为“看”因其具有的“视觉经验内容的同时性”、对“看”对象的“动态中立性”和无需与对象接触的“理想的距离性”[1]P507等三大特征从众感官中脱颖而出,跻身上层之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灵魂理性和肉体累赘的同时,根据主体和认知对象的关系将人的感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视觉和听觉在内的距离性感官,另一类是包括触觉、味觉和嗅觉在内的非距离性感官,“前者是认知性的高级感官,后者是欲望性的低级感官”[2]P85,前者优于后者。柏拉图在其著名的“洞穴比喻”中借由困居洞穴的囚徒向真实光源逃离的过程,揭示从肉眼所得幻象向“心灵之眼”理性认知的重大转变。尽管柏拉图借此比喻重在强调肉体对灵魂的束缚,强调认知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但无可否认的是囚徒肉眼感知的起始角色,在理性认知尚未成熟的他那里,其一心执迷的壁上幻影何尝不是无法超越的真实,这也便是海德格尔所指的 “世界图像”[3]P86。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考显然为后世西方“二元对立,一元占优”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强调视觉在场的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逐渐“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制的运作准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和生产系统,用马丁·杰(Martin Jay)的话说,一种‘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2]P85。视界政体的形成过程便是视觉中心主义从认知领域向生产生活领域不断蔓延并胜出的过程,它成功地用“同时”、“中立”和“距离性”的在场视觉将受感知对象置于受控制地位,建立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机制,将客体强行纳入自我感知的“真实”幻象中,世界也由此沦为视觉体系架构的以认知主体为中心的“全景敞视式监狱”,体现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在视觉实践模式中的绝对支配。

但是,主体形象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比“看”意味更深的“凝视”(Gaze)来实现,“凝视”中包含的主体对物或他者的关注度和支配欲远比“看”更为深刻,是“权力心理优越性”的呈现[4]P112,但同时也“是主体的看与他者的注视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主体在‘异形’之他者的凝视中的一种定位。因此,凝视与其说是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确证,不如说是主体向他者的欲望之网的一种沦陷,凝视是一种统治力量和控制力量,是看与被看的辩证交织,是他者的视线对主体欲望的捕捉”[2]P88。这也是拉康等反视觉中心主义阵营瓦解传统主体建构的有力论证,从其“镜像理论”中婴儿凝视镜中映像与他人眼中形象的对比,到其“像片理论”中对自我像片化的阐述,再到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所指“他人存在对我的结构性功能”和“我即是他人”[5]P35的论调,无一不强调主体或至少精神主体构建过程中对他者凝视及其假定效力介入的肯定。

2.“凝视”与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课堂是社会交际的缩影,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人与人、人与物和其他细节的交互信息传递和影响,是一个精致且意义宏大的交流活动。在传统的苏式教学体系中,课堂被简化为教与学两部分,教师与学生“分工协作”,分别负责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虽然这种体系在现今“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被诟病,但其快捷有效的表达和接收方式在信息匮乏、其所有者各自为政的社会所形成的良好效益是不可否认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推广,苏式教学体系“重传递轻交流”的固有弊端日渐突显,教师不再是神化了的信息掌控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等待的观望者聆听者,信息便捷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同一平台,共同探讨相关专业话题,欧美式强调交流的课堂模式由此得以引进和逐渐成形。

两种课堂模式虽风格不同重点各异,但均是一个凝视交织的博弈场所,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也随着凝视压力的增减发生微妙的变化,进而影响教师的课堂组织、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以传统教学课堂的人际关系来看,凝视施动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起始点,主宰并控制着课堂的每一细节。教师以其自身为中心,形成权力压制的“视界”。教师以看似公正的距离性视觉判断课堂中的细节变化,形成应时性评价。虽然教师们认为能够及时将视觉所得内化,指导并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但作为凝视施动者的优越感是很难隐蔽的,并以“看”到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学生的遵从行为而快乐。因此,凝视受动者学生在如此课堂中很难真正获得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教师也很难意识到自己将学生置于已下的权力心理。

信息化社会中的新式课堂模式强调参与主体的交流,获得平等信息输入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或已掌握与教师对等甚至大于教师所有的信息,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掌握了凝视教师的必要力量,提升了构建自我主体形象和价值体系的自主权。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课堂凝视中的施动地位不断下降,受动地位相应上升,原先存在的掌握权力的优越感逐渐消褪。教师不得不“屈尊”了解学生的既有意识状态和知识体系,甚至揣测学生既得或可能达到的信息储备状态,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重新获得在课堂凝视中的支配地位。然而,信息社会的庞大数据和瞬变特性决定了教师个人不可能全能全知,由此,教师在原模式中构建的主体在信息膨胀的压力下被解构了。现代教师在审视先前的教和学模式后,不得不将自己定位到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角色上来,以争取最后一片权力领土。

相较于传统主体被解构的教师,抽象的学生群体自我价值体系构建的主动性相对加强,然而课堂中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在这场貌似胜利的凝视大战中减弱。对其他学生信息储备可能态及课堂凝视中自我形象的焦虑,也是导致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组织有效性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的直接原因。这可能也可以作为解释现今课堂越积极越积极、越沉闷越沉闷的极端现象的原因之一。隐藏在两个极端深处的均是课堂参与者完美自我构建的追求,均是欲在交织的凝视网中寻求支配地位的内在动力。

因此,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信息时代的新式教学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课堂均是凝视交织的的权力斗争场所,是群体或个体自我构建自主性得与失的博弈,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共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

3.“凝视”中的高校英语课堂组织

循上述观点,再以凝视理论视角审视高校英语课堂,或许能为认识日渐窘迫的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下文拟从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组织方式及其效果、教学目标及其实现三个方面观察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3.1 参与主体及其关系

高校英语课堂的参与主体首先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失去对象,教学活动便从根本上失去意义。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均具有至少六年英语学习时间,掌握基本听说读写技能,初步了解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具有独立思考和协作探讨能力,但思维和言语表达尚未成熟,对英语学习渴望又恐惧。在高校英语课堂中,该参与主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寻找自我的空间和心理定位,以课堂中的他者凝视(主要来自假想)为压力和动力,调整姿态,适时寻求话语权。因此,不管出现何种形式的课堂沉默(语言沉默、认知沉默、心理沉默、教学沉默和社会文化沉默[6]P190),其根本原因是课堂中凝视压力下大规模的学生定位游离,与学生英语习得水平关系不甚紧密。

高校英语课堂的参与主体之二是教师。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是受过系统学术训练,具备良好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对课堂组织和高校体制具有较好理解,具有一定职业敏感度的个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如此个体因先行一步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成为其课堂中的专业权威,在课堂话语互动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信息化引导的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后,无论是制度规定还是教师个体,都认可且敦促英语教师身份由知识灌输者向英语学习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转变,肩负起“组织、控制、检测、敦促、参与和提供帮助”等多重职责[7]P125。教师再也不仅是课堂凝视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施动者,更多地成为处于受动地位积极谋求新型主体构建的探索者。如此,新型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即使尚未达到完全平等,师生在课堂中对主体地位的探索是相同的,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也更为密切。

3.2 组织方式及其效果

当下高校英语课堂的组织已经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只要被认为是可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组织形式,教师都愿意采纳和推广。课堂陈述、听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作文、师生辩论或生生辩论等形式,结合课前课后的资料搜集、思维整理、实况调查以及总结归纳,在不同的课堂中只是所占比例有所不同而已。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听和阅读的输入性训练相比,现代英语课堂中“侧重安排竞争性、挑战性和互动性等的输出性活动,形成‘输入——加工、内化——输出——修改、内化——学得’的螺旋式上升阶梯”[7]P127-128。如此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当然是对冲出传统课堂束缚的有力尝试,但其组织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准备阶段的充分性、课堂互动的主体意愿程度和双方独立和协作思维能力的完备。如前所述,若师生双方在课堂凝视中无法平衡视觉施动和受动地位,长时间处于游离定位的话,该学习形式从起始输入阶段便开始恶化,随后的各个环节便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塌,课堂即便不是一盘散沙,也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不过,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功能从“主导”到“引导”的意识转变和现实尝试其实并没有将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完全否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先行一步占有的事实不会改变,新型课堂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大多还是“指示、解释、下定义、提问、更正、催促、命令和要求”,“教师控制课堂话语的主题,决定学生的回答是否相关或是否正确,甚至学生何时或表达多少”[8]P126。在这些方面,教师在课堂交互式的凝视网中主体构建还比较成功,处于支配地位,尽管受到学生自我主体构建时对话语权力争夺的挑战。

其实,采用何种组织方式并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关注点,评价一个课堂效果如何,关键是看“课堂教学是否生活化、真实化,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准确预测、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困难,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策略训练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其阶段性学习成果(包括课外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教学,看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综合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9]P31

3.3 教学目标及其实现

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服从更大的指导性目标,“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加上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对外语的特殊要求”,脱离了教学目标的英语课堂只能是一叶障目后的盲目行为,“课堂教学效果只能取决于教材质量以及教师演绎的能力”[9]P30,是带有极大偶然性的个体尝试。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自然各有差异,对语言信息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的不同侧重要求课堂参与者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对既得材料和思维方式有所遴选,目标达成的同时便是参与者在具体课堂中主体形象的暂时确定。

现代高校英语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基本确立在学生能够运用习得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自己在某一问题的见解,具体到现实便是社会对高校培养英语人才的预期,所以高校大多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专业和课程安排,撇去社会形势变化迅速与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滞后的矛盾,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中的主体构建常为人忽视,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在学生视觉凝视中获得话语权威,获得的话语权威反过来在多大程度上促成学生积极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策略不断得以深入、强化的同时,教师构建的主体自我及其随后对教学总体目标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4.结语

凝视理论本是哲学家和文艺理论者用以分析自我身份构建和话语权力实现的哲学性思考,用凝视理论重新审视传统和新式高校英语课堂,可以获得对课堂这一知识集散地的抽象认识,对解释高校英语课堂中诸如沉默、课堂形式多样化和师生关系远近等现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随着信息时代中课堂参与主体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教师和学生均在对对方或自身可能的信息拥有量的焦虑中,不断调整自我主体构建的策略和方式,寻求在错综的课堂凝视网中的话语地位。在此动态的调整过程中,任何课堂参与者只要能在凝视施动和受动地位中找到平衡点,便能开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理解自我和他者形象,构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主体间关系,无论英语课堂组织形式如何,均能成为该课堂的真正受益者。

[1]Hans Jonas.The Nobility of Sight[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54,14(4):507.

[2]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1):85,88.

[3]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同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钟远波.凝视:作为权力的观看[J].美术观察,2010,(6):112.

[5]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4):35.

[6]乔春华.从学生视角看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J].教育与职业,2010,4(11):190.

[7]李爱琴.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功能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5,127-128.

[8]马美兰.大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量与课堂互动的调查与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0,25(4):126.

[9]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2010,(6):31,30.

猜你喜欢

凝视英语课堂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