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研究

2012-08-15周烈红

关键词:借词音译汉语

陈 俐,周烈红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研究

陈 俐,周烈红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各种语言大都有数量不等的借词,本文以被正式编入当代英语词典中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汉语音借词为语料,对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进行探讨,包括英语中汉语音译借词的数量、来源、涉及的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英语;汉语;音译借词

1.引言

借词(borrowings/loanwords),又叫“外来词”,是“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者通过翻译一个概念或模仿一个概念,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语言与语言学辞典》,1981:203)民族间的接触是经常发生的,因而各种语言大都有数量不等的借词。在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时,学者们对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有不同讨论。例如,陶红梅(2011)认为,英语中的汉语词汇主要由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中式英语等四种形式借入;梁改萍(2005)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划分为三类,即音译汉语借词、音义兼译的汉语借词及意译汉语借词;邵志洪(1999)认为,英语以三种方式借用汉语词语,音译、意译、音义混成的词;顾菊华(2006)认为,英语从汉语借入外来词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译加英语词缀;马睿颖(2008)的观点是,研究英语中的借词从三种构词法入手,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李冀宏(2003)认为,英语从汉语借入外来词主要采取四种方式: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音译加英语词缀、洋泾浜英语。可见,学者们对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进行不同归类时,对音译借词的认可是高度一致的。这不足为奇,因为借词的产生一般就是以语音转译为最初的处理过程,即音译借词。本文拟对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做一些探讨,诸如汉语音译借词的数量、来源、涉及的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2.汉语音译借词的数量

Garland Cannon(1988)在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时,通过调查八本简装词典,发现只有196个汉语借词在三本或三本以上的词典中被收录,认为这196个汉语借词在英语中被普遍接受。康萨斯大学(美)的学者Andrew·J·Moody以这196个词为语料对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源出语进行研究时,删除了那些明显来自同一词源的重复借词,以及将汉语借词复合而成的名词,最终研究出55个汉语借词的源出语。因为该学者明确说明其研究是通过比较英语形式与汉语词源的语音特征来区分哪些汉语方言成为了借词的源出语,那么此研究中确定了源出语的55个汉语借词应可归为音译借词。其中,已为我们所熟知的单词有:“chin-chin”(问候话),“ch’ing”(清朝),“Confucius”(孔子),“fen”(分),“ginseng”(人参),“Han”(汉族),“I-Ching”(易经),“Japan”(日本),“kowtow”(叩头),“Kuomintang”(国民党),“li”(礼),“liang”(两),“mahjong”(麻将),“Maoism”(毛泽东主义),“maotai”(茅台酒),“Ming”(明朝),“oolong”(乌龙茶),“pinyin”(拼音),“renminbi”(人民币),“shanghai”(上海),“t’ai chi”(太极),“yamen”(衙门),“yang”(阳),“yin”(阴),“cheongsam”(旗袍),“chopsuey”(炒杂碎),“chow mein”(炒面),“dimsum”(点心),“kung fu”(功夫),“sampan”(舢板)、“taipan”(大班)、“wok”(锅)、“wonton”(混沌),“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等。

香港教育学院梁慧敏专门统计了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依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和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两部当代英国权威词典、以及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和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两部当代美国权威词典,梁慧敏统计出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约为115个。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结果不包括半音半义和表示地名、人名、朝代名的汉语借词。半音半义的借词是音义结合体,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而该统计只限于全音译借词,因此像 Beijing opera,Confucianism,Taoism,Maoism等词语并不编入。地名、人名、朝代名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专有名词,地名多表中国各省市名称,除了已经约定俗成的如“Hong Kong”,“Macao”。从1979年1月开始,我国外交部、新华社以及其它涉外机构统一采用汉语拼音为使用拉丁字母的各种外语拼注我国的人名、地名和其它专有名词。联合国从1979年6月15日开始正式使用汉语拼音来拼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名和地名。汪榕培先生在撰于1986年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文中,早已列出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台湾除外)及其省会或首府的汉语拼音名称(内蒙Inner Mongolia、西藏Tibet、拉萨Lhasa沿用原来拼法),以及已列入英美辞书词条的以汉语拼音拼注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我国市制度量衡单位和货币单位。

3.汉语音译借词的来源

Andrew·J·Moody研究得出,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源出语包括官话方言37个,粤语13个,厦门方言5个。梁慧敏在其《汉语音译借词表》中列了每个借词的英译、汉语、词典和来源,笔者对其区分的来源进行了统计,闽方言10个,粤语36个,普通话54个,吴方言2个,来源不详的14个。从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研究的英语中汉语音译借词来源看,源自官话方言(普通话)的最多,其次是粤语,再次是闽方言,极少量源自其它方言。如果加上地名、人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的话,源于普通话的音译借词更要数量大增了。官话作为标准方言为英语提供了最多的词汇,这一点不难理解。另外,早期西方人多在中国东南各省从事经贸活动,大量中国移民也来自说广东话的地区,加上香港在近现代日益显著的国际重要性,粤闽方言对英语的影响自然也很大。

从语音角度看,近代由汉语输入英语的音借词多根据我国沿海省份的方言读音。这是历史缘故所致,因为这些沿海省份都是汉民族与英美民族最早频繁接触的地方。此外,有些音借词通过中国政治中心所用的官话进入英语。而在现代,进入英语的音借词主要根据普通话的读音译借。

4.汉语音译词涉及的领域

美国的Andrew·J·Moody和香港的梁慧敏两位学者列出的汉语音译借词中,重叠的有以下27个:chopsuey炒杂烩,chowmein炒面,congou功夫 [茶],dimsum点心,Fen分 [度量衡],ginseng人参,gung ho工[业]合[作社],hyson熙春[茶],Jiao(or Chiao) 角 [度量衡],Kowtow叩头,kumquat金橘,Kuomintang国民党,loquat芦橘,Maotai茅台,oolong乌龙,bok choy白菜,Pinyin拼音,Renminbi人民币,sampan舢舨,shih tzu狮子[狗],taipan大班,Tai-ping太平,tea茶,wok镬,Yamen衙门,Yin yang阴阳,Yuan元[度量衡]。减去重叠的27个,笔者将一共143个汉语音译借词进行了统计,主要涉及下列领域:

4.1 饮食

bohea武夷 [茶],campoi拣焙 [茶],cha茶,chopsuey炒杂烩,chowmein炒面,congou功夫 [茶],dimsum点心,ginseng人参,hyson熙春[茶],Kalanchoe高涼菜[伽蓝菜],Kaoliang高粱[酒],Kumquat金橘,lingchi灵芝,litchi or lychee荔枝,longan龙眼,loquat芦橘,maotai茅台,mien面 [条],oolong乌龙,oopack湖北[红茶],bok choy白菜,pekoe白毫[茶],samshu三燒[酒],souchong小种[茶],subgum[炒]杂锦,sunglo松罗[茶],tea茶,twankay屯溪[茶]。

4.2 服饰

cheongsam长衫,samfu衫裤,satin缎子,silk丝,shantung(山东绸)。

4.3 器具

nankin(白底青花瓷器),canton ware(广东瓷器),erh hu二胡,lei罍[古代容器],Leiwen雷纹[青铜器上],li ting鬲鼎[古代炊器],nankeen南京 [瓷],ko戈 [古兵器],petuntse白墩瓷,pipa琵琶,san tsai,三彩[瓷釉],sheng笙,suan-pan算盘,Ting鼎,titzu笛子,tou tsai陶彩,wok镬,wu tsai五彩 [瓷釉],yangchin扬琴,yi hsing yao宜兴窑[彩陶],yueh-chin月琴。

4.4 宗教信仰

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教,Taoism道家思想,Tao道,I-Ching易经,fengshui风水,pakua八卦,Kuan Yin观音,Kylin麒麟,lohan罗汉[佛教],Yin yang阴阳。

4.5 社会生活

chin-chin问候话,cumshaw感谢,Fen分[度量衡],ganbei干杯,gung ho工[业]合[作社],hoey会[秘密组织],Hong[商]行,Jiao(or Chiao)角 [度量衡],kai shu楷书,kowtow叩头,Kuan Hua官话,Kuomintang国民党,Kuo-yu国语,li里 [度量衡],li shu隶书,mafoo马伕,mahjong麻将,Pai-hua白话,pinyin拼音,Putonghua普通话,Qigong气功,Renminbi人民币,sampan舢舨,Shar pei沙皮[狗],Shih tzu狮子[狗],Ta tzu-pao大字报,taipan大班,Tai-ping太平,Tan担[度量衡],Tan[花]旦,Tsao shu草书,typhoon台风,wei chi围棋,wen yen文言,Yamen衙门,Yang-shao仰韶[文化],Yuan元[度量衡],Yuan院[行政机关],Yueh粵。

以上统计显示,词典所收入的汉语音译借词主要表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和特色事物,可见较之西方国家,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饮食文化、茶文化,深受西方人民欢迎,相关表达便以语音转译的方式最早借入英语,为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5.汉语音译词的发展趋势

近年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新成员taikonaut和jia you可以帮助我们想象汉语音译借词的发展趋势。

5.1 taikonaut

1999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号”无人宇宙飞船,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消息。有关中国不久就会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英文报道中,第一次出现了taikonaut,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宇航员”。“Taikonaut”由“宇航员”的英文词astronaut和“太空”的汉语拼音音节“taikong”分别掐头去尾结合而成。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着陆,国外知名媒体均使用了这一单词,如美联社就有题为“China’s First Taikonau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的报道。2008年,“神七”升空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taikonaut一词更频繁出现在国内外的英语媒体报道中,如“Taikonaut to take China’s first step in space”。 自此,继astronaut(美国宇航员)、cosmonaut(苏联宇航员)之后,英语词汇中又多了一个源自汉语的新借词taikonaut(中国宇航员)。Taikonaut这个新借词的出现,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航天事业迅猛进步的关注。

5.2 jia you

奥运会期间,各大奥运场馆里,每天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讲不同语言的观众,喊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加油!如今,jia you一词借奥运东风,已成为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新成员。一开始,奥运赛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让很多外国观众感到疑惑:为什么不是期待中的“China”而是让人不知何意的“jia you”,当“jia you”响起时,暂时落后的选手反败为胜了,或者世界纪录被刷新了!在他们听来,“jia you”既有节奏感,也有力量。于是,在奥运赛场上,随处可见外国观众跟着中国人一起大声喊“加油”,感受着奥运赛场的神奇。不过,让这些外国朋友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加油”不仅在奥运赛场欢乐的气氛中使用,而且在四川地震的悲伤环境里也大量使用,当时能看到和听到很多“中国加油”、“汶川加油”。一些老外表示,当他们发现“加油”两字居然能使用在大喜与大悲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中时,感觉用英语中的“Let’s Go!”或“Come on!”翻译“加油”,丧失了中文“加油”的那股劲儿!“加油”被许多外国人贴在脸上,写在T恤上,以及印在带回国的礼品上,“jia you”成了英语媒体关于奥运报道的高频词之一。我国唯一一家英文日报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就一直直接用汉语拼音jiayou为汉语的“加油”走向世界而加油。奥运会期间,各大外国媒体在报道中也保留了“加油”的汉语拼音音节,举例如下:

(1)“Jiayou,Brazil”(Let’s go,Brazil)(美联社8月22日);

(2)“Zhongguo,Jiayou!”或“Go,China!”(纽约时报 8月24日);

(3)“Jiayou!Go!Go!”(泰晤士报网8月18日)

6.结语

虽说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闻报刊上出现的没有录进词典的数量还有很多,但是由于语言中的词汇变化速度很快,能够获得关注而被正式编入当代英语词典中的可谓相对较具稳定性,接受程度也较高,或者说,这些是英语中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汉语音借词。随着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当代汉语音译借词将以普通话发音为主,方言逐渐少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加强,承载中国文化的音译借词将继续增加;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英语中将有更多的汉语音借词涉及中国科技领域。

[1]Cannon,G.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J].American Speech,1988,(67).

[2][美]安德鲁·J·穆迪.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上)[J].马睿颖,译.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2).

[3][美]安德鲁·J·穆迪.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下)[J].马睿颖,译.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

[4]顾菊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渊源和语言特征探究[J].

[5]洪文翰.英语中汉语借人词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

[6]李冀宏.英语中借自汉语的外来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7]黎昌抱.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5).

[8]梁改萍.关于英语中汉语借词问题的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9]梁慧敏.英语词典中的汉语音译借詞[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6,(84).

[10]马睿颖.评美安德鲁·J·穆迪的《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专刊).

[11]马睿颖.英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2008,(3).

[12]邵志洪.近20年来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13]唐祥金.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14]唐祥金.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5).

[15]陶红梅.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语言的包容性[J].江淮论坛,2011,(1).

[16]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17]张艳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透视[J].读与写杂志,2007,(6).

猜你喜欢

借词音译汉语
学汉语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