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差异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2012-08-15李晓梅

关键词:习语英汉汉语言

李晓梅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株洲 412001)

从文化差异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李晓梅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株洲 412001)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习语成为了翻译中较难的一个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然后再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是一座桥梁,连接不同语言,它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因此也导致了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它是语言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精炼而成的。习语的含义很广泛,一般是指那种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成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的某个词的意思来推测得到,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语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的习语反映了该民族对客观世界、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理解。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各民族的习语也各具特色,而我们也可以从习语中观察到这个民族的特有的习性。因此,文化因素在习语翻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要尽量保持习语的本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语言文化和汉语言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背景,而这样的一些历史事件和背景造成了习语的不同。要真正理解习语的内涵,就必须要了解习语中蕴含着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日常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在英语言和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习语。

英国本土位于大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因此,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水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而英语言中也产生了很多与海洋、水有关的习语。比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就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表达牛饮的意思,就用 “drink like a fish”(像鱼一样喝水);“keep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um one’s boats”(破釜沉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这些都是与水和海洋有关的。但是,与英国是岛国不同,汉民族则是在生活在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比如,“挥金如土”,形容花钱大手大脚就用挥金如土;还有像“天长地久”、“地主之谊”等。而且中国是以农业立国,人们的生活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汉语言中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习语。比如,“一个萝卜一个坑”,“雨后春笋”,“拔苗助长”,“顺藤摸瓜”,“滚石不生苔”等。

(二)习俗和文化象征的差异

东西方的习俗有很大差异,同一客观事物,东西方文化里象征着不同的含义,从而引发不同的联想。在汉语言文化中,白色,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悲凉凄惨、衰败死亡,如“白色恐怖”和“不白之冤”;而在西方,人们认为人死后进入的天堂是一个白色的世界,白色代表的是一种天堂的圣洁,比如,“white hands”(廉洁)、“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 list”(白名单,指守法人士、合法结构等)。在汉语言文化中,狗往往是代表人们所厌恶的东西,与狗有关联的习语大多数是含有贬义的,比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西方,人们都把狗看做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有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含有褒义,比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is s lucky dog”(他的一个幸运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中国人喜欢猫,在中国文化中,猫有机灵可爱的特性,比如“馋猫”来形容馋嘴的人,含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猫是邪恶和魔鬼的象征,“a scaredy cat”(胆小鬼)、“a fat cat”(大亨、阔佬,含有贬义)等。

(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无论是汉语言习语还是英语言习语,宗教信仰对其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中国宗教信徒信奉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而道教是起源于中国,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经过长期的浸淫,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比如,“半路出家”、“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因此,在英语言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习语。比如,“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but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作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经常去教堂,因此也有了“as poor as church mouth”(一贫如洗)、“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go to thechurch”(做礼拜)等习语。另外,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是《圣经》,英语言的习语中有很多出自《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比如“scapegoat”(替罪羊,指替人受过)、“olive branch”(橄榄枝,出自诺亚方舟这一典故,现在象征和平)、“a 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hirty pieces of silver”(30块银币,指因背叛而获得的报酬)等。

(四)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在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和典故。这些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历史典故能最好的体现各民族的文化特点。而中英语言中,很大一部分的习语就来源于历史典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历史背景,才能正确把握和理解习语的意义。在汉语里面,比如“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齐策四》,“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源于寓言故事,“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源自神话传说,“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人心齐,泰山移”源于民问谚语。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四面楚歌”则源于历史故事。在英语中,“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指自己不做也不让别人做,自己不能享用又不让别人享用)、“sour grapes”(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出自伊索寓言,“An Apple of Discord”(纠纷的苹果,指不和的因子、争斗的源头)、“The Heel of Achilles”(唯一弱点、要害)等出自希腊神话传说,“nero fiddled while Rome burned”(罗马失火,尼禄弹琴作乐,指不负责任、不体恤民情)出自罗马历史故事。由此可见,不真正了解产生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是不可能准确翻译出这些习语的真正含义的。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学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主张。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张培基先生提出以“忠实、通顺”作为翻译标准,瞿秋白提出的“翻译等值性原则”以及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等。这些翻译理论是相互影响、互相补充进而不断完善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肯定了译文要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义。下面几种翻译方法是比较常见的。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文字。在习语的翻译中,如果能够符合所译语言的规范,而且不会造成误解,可以选择直译,因为直译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持原习语的形象和民族色彩。同时,英汉语言中也有很多相互呼应的习语,这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也是选择直译。比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easy come,easy go”(来得快,去得快),“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有些习语可能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很生疏的,但是它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族色彩,也可以进行直译。比如,“八股文”是翻译成“eight-legged essay”、而“The Trojan horse”则翻译成“特洛伊木马”等。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很多习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保留原语言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这时可将原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转换成另外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从而正确表达原习语所需要表达的意义。比如,“a cat on hot bricks”,假如进行直译,应该翻译为“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形容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或比喻慌慌张张企图逃出险境的人,内心十分烦躁、焦急,急得走来走去,坐立不安的样子,但如果翻译成“热锅上的蚂蚁”的话,更加能够让中文的读者所接受与理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是进行直译的话,应该翻译为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但是这样翻译势必会让这个习语变成了讲故事,所以,翻译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则会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

(三)加注法

在有些习语的翻译过程中,无论直译和意译都无法让读者完全理解习语的意义,可采用加注法。比如说“此地无银三百两”可以翻译成“No 300 taels of silver buried here,a folk tale that 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四)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省略,无须进行翻译。省略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了才,更加符合译文的习惯。我们在进行习语翻译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省略法。在中文的习语中,有些习语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此时就可以采用省略法进行翻译。比如,比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以翻译成“Man’s fate is as uncertain as theweather”;“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可以翻译成“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1]孙常亮.从认知的视角看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J].科技信息,2011,28(15):272-309.

[2]李娜.影响英语习语翻译语用等值的因素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3(1):84-85.

[3]尹欣欣.英汉习语翻译技巧[J].改革与开放,2010,25(24):167-169.

[4]黄锦蓉.英汉语言文化影响习语翻译现象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3):149-151.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汉语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