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翻译的相对等值性
2012-08-15徐敏
徐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论英汉翻译的相对等值性
徐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造成英汉翻译的相对等值性的两个因素: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文,而且要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成功做好翻译。
英汉翻译;相对等值性;文化差异;思维主导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1985:80)的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12)的活动。因此,等值翻译法是翻译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译法。但是往往在实施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达到完全等值的翻译,“等值”只是相对的,近似的。
一、文化差异导致英汉翻译的相对等值
释词译句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一环,要恰如其分地翻译源语的词义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词义的褒贬。修辞的运用和概念的虚实等,而这些因素又取决于文化差异,即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特点。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翻译的相对等值。因此译者应反复研读原文,利用原文中词汇信息,逻辑信息,文化信息和主题信息,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既弄清原文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字里行间隐含的意图。
(一)词义的褒贬
有时,英汉两种语言表层的字面意义相同,可是深层的含义褒贬不一。格特(2004)指出:“认为翻译理所当然是传递信息,而一个信息可以不管接受者的认知环境而传递给他的观点是绝对荒谬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有时尽管表层的字面意义相同,深层的含义褒贬却不同。试看下面的例子:The woman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句中与dragon表层的字面意义相同的中文对等词是“龙”。可是dragon在英语国家中喻义是“凶悍强暴的人”,尤指悍妇。而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龙代表帝王、吉祥、权力,带有褒义。而与“悍妇”毫无关联。这是绝对的等值翻译会引起歧义,我们只能用相对等值翻译法。在汉语中,与dragon具有相对等值的词是母夜叉,所以原句可译为:会计科那个女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因此译者应对所译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格习惯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词义的褒贬,不至于误译。再举一例:Tom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有人误译为:汤姆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汉语读者一看就会糊涂,因为汉语中“不吃鱼”和“玩游戏”与一个人是否可靠毫无关联。可是,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吃鱼”是“忠诚”之意,“玩游戏”则是“遵守规则”之意。原句可译为:汤姆是可靠的,他忠实得斋时不吃荤,凡事都遵循规矩。
(二)修辞的运用
与中文相同,英文中也存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在文学作品中为了使语言更富于想象力,充满念情色彩,作者往往借助比喻、借代、典故等修辞手法。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翻译切不可忽略文化差异。试看下面这句话:In the city John was nothing, but there in the countryside he was considered a big potato.这句话中,作者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在英语文化中,“大土豆”代表“大人物”,所以此句宜译为:在城里,约翰是无名小卒,可现在在乡下,约翰被认为是了不起的人物。再举一个典故的例子:Laziness is his Achilles’heel。Achilles’heel出自希腊神话。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提着在冥河水中浸过,除了没沾到水的脚踝外,浑身刀枪不入,因此脚踝是他的唯一缺陷。如果直译这一典故,译语读者会觉得冗长而不知所云。用相对等值翻译法将它译成“致命弱点”,就能直接点明喻义,一目了然。因此,原句应译为:懒惰是他的致命弱点。
(三)词义空缺
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汉语与英语的词汇体系中存在许多词义空缺的现象,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如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将它译为the way很难反映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又如“阴”和“阳”这一对哲学概念,既是对矛盾运动中万事万物的高度概括,又说明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对用的概念。
(四)概念的虚实
翻译中部分的词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必须直译,但有一些词句不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译,因为它是指某一概念。这里有一个经典故事:周恩来同志在陪几位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宾弄懂故事内容。此时周总理提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是,外宾马上明白。
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翻译中如果能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自然会取得比直译更好的效果。
二、思维差异引起英汉翻译的相对等值
中西方由于思维的差异,往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译者一味用源语的思路将句子译成目的语的话,译文会显得生硬或欠妥帖,甚至会出现谬误。所以我们应在翻译中采用逆向思维,是指不用源语的翻译思路,而是改变一下观点角度或调换一下思考方向,以便找到既符合译语习惯,又与源语反向对应的表达方式。(吕志曾,1998)
当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法结构时,需要调整语句结构,常见方法有: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主动与被动的转换,长句与短句的转换等。
(一)正说反译核反说正译
It’s beyond doubt that china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 in aviation and space industry in the last forty years.句中“It’s beyond doubt”若直译为“超过怀疑”,效果远不如采用正说反译:毋容置疑,后者更加通俗易懂。再看一个例子:It’s isn’t half cold today.该句应译为“今天很冷”。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否定,实际上half与not搭配,后接形容词,可加强语气,意指“非常”。这种否定与肯定的思维方面的互换,通常称为反说正译,即把原文中否定句译成中文的肯定句。又如:It’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这句看似强调句型,但运用逆向思维,再仔细观察一下,可发现这是个隐含让步句。因此译文是“好马也有失蹄时”。
如果在翻译中据泥于一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译文难懂,如果换一种思维模式,不仅可以在翻译上代难为易,而且还能译出一些与原句反向对应的饰词佳句来。
(二)主动与被动的转换
主动与被动也是典型的逆向思维翻译法。英语国家人倾向于多用被动语志,中国人则习惯用主动语志,这种思维差异必然会导致翻译相对等值。Many voices have been raised demanding the setting up of an Arab common market.译文是:许多人需求建立一个阿拉伯共同市场。这个句子中的主语voices后面带有过去分词,具有被动含义。在译成中文是,如果直译为“许多声音被提起来”就与中国人思维习惯迥异,读来生涩拗口。
(三)长句与短句的转换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汉语国家的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在选择长句短句方面也有所不同。英语国家的人善用长句,而汉语中贯用短句。如果只是生硬地将英文的长句译成汉语长句,英文短句译成汉语短句,会使汉语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
As new men were permitted to do whenever there was no conflict with duties,kunta and others of his kafo would sit at the outermost edges of the formal sessions of the council of Elders, which were held once each moon under Juthere’s ancient baobab.(I bid)这个句子之所以长时因为它包含两个状语从句,一个定语从句。翻译时如果逐字逐句译出来,读者会觉得冗长乏味,拖泥带水。所以我们应采取相对等值翻译法,将英文长句译成中文短句。译文为:只要不影响他们承担的职责,所以年青的男人在长老会议正式开会时也可以参加,昆塔和他同班级的人就坐在最远的边上。朱富村的长老在村里最古老的一棵树下一月开一次。
三、结语
诚然,导致英汉翻译相对等值性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是两大主要因素,正是这两种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在翻译中必须在英语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解的。作为译者必须有深厚的语法功能和文化知识,并且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中找到共通之处,实现实值翻译。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2]范存忠.英语学习讲座[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Nida&Taber.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9.
[9]格特.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吕志鲁.翻译艺术中的逆向思维[J].中国翻译,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