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看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特点
2012-08-15周其祥
周其祥
(武夷学院 统战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从跨文化角度看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特点
周其祥
(武夷学院 统战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本文论述了林语堂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了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特点,认为他是站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多元整合视角评判中西文化。
文化;态度;交流;融合
引言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既向西方人宣扬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因此无论对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林语堂从儿时起便在南中国接触西方人,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中西文化的使命。林语堂认为,如果东方对科学真理和政治民主更加热情关心,西方哲学能够少点学术性,回归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则东西方文化更易融合。这种文化融合对人类努力构建和平的社会大有裨益。
林语堂是世界闻名的文学翻译家、双语作家和杰出的语言学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副对联是他写作和文学翻译生涯的生动写照。他凭借对西方文化的谙熟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站在一种超然的角度对两种文化形态进行对比、剖析,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悟和见解。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并非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情感方式、文化译介和思想信仰诸方面表现出来。作为英汉双语大师,林语堂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向西方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林语堂的一生都漫步在中外文化的接合点上,他在国内的前期创作中侧重于向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并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1936年赴美后的创作中则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着眼于以中国文化之长,补西方文化之短。作为桥梁和使者,林语堂在中西文化的沟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林语堂选择了一条与他同时代人相反的道路,但从长远来看,却与当今全球中西融合的潮流是相一致的。
一、林语堂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林语堂最具特色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这主要包括将中国文化译成英文,以英文的形式向外国人讲述自己的中国文化观。这可以分三个方面:第一,直接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第二,用英文著述介绍中国文化;第三,以英文演讲的形式推广中国文化的传播。林语堂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他非常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内在需求,从而给予准确、到位和贴切的解释。
林语堂对待中国文化不像有些人那样简单的取舍,而是兼收并蓄。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林语堂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但他发现在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却远远不足。这是因为他在教会学校上学多年,之后一直没有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他就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弥补曾经错过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同时代的许多其他知识分子主张完全脱离旧思想,但林语堂却欣赏和尊崇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他也倡导新思想和变革。他既肯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某些优秀成分,又喜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某些精华,即使对他不太喜欢的佛教文化,林语堂也不是完全否定的。林语堂认为,儒教文化是现实主义的,而道家文化是浪漫主义的,正是二者的互补才使中国文化既脚踏实地,又富奇思妙想。
在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中,谈得最多的是中外文化,最有意义的也是他关于中西文化见解。他认为,在处世哲学上东西方的不同在于“西方主动,东方主静,西方主取,东方主守,西方主格物致知之理,东方主安心立身之道,互相调和,未尝无用。 ”[1]
二、林语堂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对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来说,他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是通过他的东西文化的互补观来体现的。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是林语堂全力以赴所做的工作。与鲁迅等人不同的是,林语堂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介绍提倡幽默;二是对自由真谛的理解;三是强调性爱之美。由于林语堂在国外生活的时间很长,也由于自小与西方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由于他英文、德语、法文等都相当优秀,所以,他能够向中国人讲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和古希腊人等,这是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向中国人讲起外国文化来感觉敏锐、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得其神采的重要原因。
对待西方文化,林语堂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方面,林语堂赞叹西方文化的巨大成就,这既表现在西方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生产力,又表现在西方发展了自由、民主、法制、科学等意识,还表现在西方对道德、人性的重视。另一方面,林语堂不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相反它存在着许多问题。他否定西方文化的理性、逻辑、分析的过分膨胀,认为它相对忽略感性、情感、综合等的价值意义,从而带来了人性的价值贬值以及人性的异化。不管林语堂期望第一次到西方有何发现,他很快就对西方的科学观表现出强烈的不喜欢和不信任。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导致他一味排斥西方的文化,而是促使他加倍努力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这既提高了西方人的生活品味,又提升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林语堂的一生都致力于铸造这种理解。
林语堂犀利批判了西方文明及其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指出西方文化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现在可以略过美英联邦的赞助人不谈,因为要找此种材料,到处都是。一片沙漠,只要看到一角,便可知其全部。我们倒应该加紧脚步专心一致的检查今日人心道术的根本症结,直到发现毒源之所在为止。”[2]西方文化的咄咄逼人,显现出了典型的男性情节。但他并不认为,我们会受益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林语堂不止一次用很激烈的态度,表达了他不信任任何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便是应用于物质世界领域的科学方法,他也不全然相信。但他主要反对的是,西方人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科学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适用,但对科学方法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他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认为科学方法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一个没有价值观、没有希望、没有合作精神的世界,不可能有好的未来,无休止的战争让林语堂意识到这一点。
总之,可以看出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即他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新道路。它是对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也是对西方古典文化的“重写”、“批判”及至“扬弃”。但是,据“少数话语”理论,即使学会西方“主人”的语言,以西方的语言讲话、写文章,“少数话语”的学者也仍然处于欧洲文化中心的边缘。林语堂的一生大部分生活在美国,接受了美国“主人”的语言,用英文写了许多作品,在中国人眼里他己经完全“西化”,甚至被某些批评家指责为“卖国卖民”,但在美国人眼里,林语堂仍然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成就也只被视为留居国外的一个中国人成就。
三、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间
林语堂是站在中西方文化“链条”的中间来审视这两种文化的。人们较少看到林语堂非常偏激地否定哪一种文化,也难看到,林语堂全力以赴赞美哪一种文化,他总是站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多元整合视角评判中西文化。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林语堂东西文化选择之评价总是矛盾,甚至结论迥异:有人说林语堂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人说林语堂简直就是一位英国绅士、美国阔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与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链条”中间来审视、选择中西文化有关。当然,林语堂也并非对东西文化不偏不倚,他在情感上、审美上还是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林语堂对“生活的艺术”大写特写,而对西方的科学、民主则不是全力以赴倡导之。但不论怎么说,林语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较为健全地对待中西文化的一位,即使在今天新儒学盛行时节,林语堂的中西文化多元整合也是很有意义的。文化是整体的、人类的,也是人性的,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部分,都是可以吸收的成分,简单地说哪种文化先进或落后恐怕都失之简单。因之,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主张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而东方与西方必须合作来建造它。
在“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两种极端之间,林语堂走出的是一条“中西文化”交融的道路。他一生中有30年时间在国外度过,借助他生活经历的独特,他成功地完成了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的“精神漫游”。1936年林语堂赴美写作,开始着重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他曾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3]当时,东方世界同西方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不均衡的,西方世界的话语和意识形态冲击着东方世界,它们之间的交流是有来无往的,东方世界同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就是一个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林语堂则另辟蹊径。他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自豪感,并身体力行地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外文化的交流。
林语堂到美国后就开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著作不仅在认识功能上填补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情况的知识空白,而且摆出了一副为西方文化人生价值取向的弊端寻找疗救的架势,以东方文明的悠闲哲学来批评美国高度工业机械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林语堂也没有简单地以中国文化的人生价值取向来替代西方的东西,而是着眼于重新唤醒美国人头脑里也曾经有过但此刻却已失落掉的自然主义哲学的精神。林语堂的著作揭穿了西方的宏大话语的虚假性。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就是意在要从“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缝隙中去寻找为能被这个宏大话语纳入的本土文化母题,从而去揭示出西方文化的不足。
四、结语
林语堂从一系列西方精神的补充对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产生的作用重新加以阐释。林语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当时政府建立的道德原则提供了一条可选之路。尽管林语堂主张新思想和文化变革,但是他与当时主张完全脱离旧思想的许多中国文人不同,他欣赏并尊重中国古代文化,他指出中国的月亮和西方的月亮一样圆。作为学者,作为东西方文化积极传播者的林语堂的一生,1936年之前,他主要以西方人的目光向中国传送欧美文明,进行语言研究方法的变革,倡导笔调改革;1936年之后的林语堂,则以东方人的目光看西方,重在向西方人宣扬东方文明,宣扬道家哲学。他对东方文化的介绍,不仅影响了欧美人士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了解,而且也撼动了海外华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林语堂既坚持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又追赶了世界文化的潮流,他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心理作出了堪称语堂式的独特贡献。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作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台湾的《每日联合电讯报》将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就与传教士利玛窦的成就进行比较。在西方,林语堂的英文著作被看作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真实展示。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写成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积极扮演了“一个真正的中国译者”的角色。他在《吾国与吾民》中,试图总结整部中国历史、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艺术》中,他用简洁幽默的语言阐释了中国人深邃的生活观。在《京华烟云》中,他描写了两个富有的中国家族之间在三十多年大背景下的恩恩怨怨的故事。林语堂通过汉英翻译实践来阐释中国文化,他的汉英翻译实践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牵线搭桥。他的贡献举世公认。与西方文化相比,当时的中国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所以他的翻译成了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1930年之前林语堂积极倡导“精神之欧化”的主张,即运用西方文化价值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腐朽的思想以及改革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他把多部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并介绍到中国。他对待中国文化、文学改革和美国文化的态度是辩证的。他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它的糟粕。他热情地支持对文学笔调的改革。很显然,他对待美国文化的态度是感觉既痛苦又甜蜜的。虽然他欣赏美国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合理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美国政治和文化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如果中国社会能更科学民主,美国社会能够回归人性,那么美中文化就更容易融合,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理性。林语堂的人生从重视西方文化转移到中国人文主义,再回归到西方文化。这个历程可以折射出他的信仰从基督教到人文主义,再回归到基督教的变化过程。林语堂提倡中国传统文化应与咄咄逼人的西方现代文明互相融合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平衡而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化。
(注:本文系武夷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WQ0807)
[1]林语堂.谈中西文化[A].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0.
[2]林语堂.啼笑皆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0.
[3]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90.45.